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PET熱灌裝瓶,特別涉及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包括瓶底定位面、爪瓣和爪瓣間溝槽,所述定位面為中心;所述爪瓣等間距環繞設置于所述定位面周圍,所述爪瓣之間為爪瓣間溝槽,還包括凹腔和加強筋,所述凹腔設置于所述定位面中心;所述加強筋依次連接所述爪瓣、定位面、加強筋。在PET瓶輕量化后,瓶底既耐熱,又能承受內壓下底不凸底,并且在生產中,瓶底結構能滿足材料吹塑成型時的流動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PET熱灌裝瓶,特別是涉及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
技術介紹
熱灌裝是相對于傳統的飲料加工工藝而言的,對于非碳酸化飲料,傳統的生產工藝是將預熱的或冷的產品灌裝入瓶(罐)內,封蓋后按一定的殺菌公式進行巴氏殺菌或高溫殺菌,然后冷卻干燥制成產品。熱灌裝則首先對產品進行UHT殺菌或HTST殺菌,在80℃~95℃的溫度下進行灌裝,封蓋后利用產品本身的溫度對包裝容器內壁及瓶蓋進行殺菌。國外于80年代即將這種工藝廣泛應用于軟飲料工業。熱灌裝瓶耐負壓性能主要取決于瓶型結構以及成瓶在吹塑時取向程度。一般來說,在熱灌裝瓶設計上,要充分考慮瓶子的收縮失穩性,瓶底為了易于平穩,瓶底的中間部分均為內凹形式,而且大都設計成內凹的五爪形底,如碳酸瓶底,該結構能夠適應瓶內負壓狀況。企業更加重視節約原材料,在保證容量要求情況下將PET瓶做得越來越輕,結構越來越簡單。1987年日本的熱灌裝飲料產量已超過冷灌裝產品,發展到21世紀,熱灌裝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改進和完善也越來越多;但是,目前常用的PET瓶在輕薄化后,處于高溫狀態并且瓶內為高壓時,爪瓣底部在瓶內壓力作用下會出現凸出變形,爪瓣底部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凸起,易致瓶體站立不穩,難以保證穩定性。一般來說,現有的內凹五爪瓶只適用于含汽飲料的冷灌裝,如果用于含汽熱飲料灌裝將會出現變形凸底或爆破開裂,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適用于熱灌裝、并且耐內壓的PET瓶的瓶底結構。為達此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包括瓶底定位面、爪瓣和爪瓣間溝槽,所述定位面為中心;所述爪瓣等間距環繞設置于所述定位面周圍,所述爪瓣之間為爪瓣間溝槽,還包括凹腔和加強筋,所述凹腔設置于所述定位面中心,所述加強筋設置于所述瓶底外表面;所述加強筋依次連接所述爪瓣、定位面和凹腔。進一步地,所述爪瓣為表面呈圓滑過渡狀的凸起,其內部為容腔,所述爪瓣與所述爪瓣間溝槽之間為圓滑過渡狀。進一步地,所述凹腔的軸向截面為圓形或多邊形,所述凹腔底部面積小于凹腔的開口面積。較佳地,所述凹腔的邊、所述爪瓣的數量一致,與所述加強筋的數量一致。較佳地,瓶底結構由下往上依次為爪瓣、爪瓣間溝槽、定位面和凹腔,所述加強筋依次連接于爪瓣底側、定位面和凹腔側壁。進一步地,所述凹腔為正五邊形凹腔,所述爪瓣有五個,所述凹腔邊對應設有所述爪瓣;所述加強筋設有五條,所述爪瓣與對應的凹腔邊緣均設有所述加強筋,所述加強筋連接于所述凹腔側壁。進一步地,所述凹腔形狀設計成向內凹進,其直徑約為瓶底直徑的15%至45%,中間部分比瓶底支撐平面向容器的內部凹進高度值約為瓶底高度的40%至80%。進一步地,所述加強筋為內凹式。本技術提出了一種適用于熱灌裝、并且耐內壓的PET瓶的瓶底結構,在充分考慮瓶輕量化后,瓶底既耐熱,又能承受內壓下底不凸底,并且在生產中,瓶底結構能滿足材料吹塑成型時的流動性能。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其中:定位面1、爪瓣2、爪瓣間溝槽3、凹腔4、加強筋5。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所示,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包括瓶底定位面1、爪瓣2和爪瓣間溝槽3,所述定位面1為中心;所述爪瓣2等間距環繞設置于所述定位面1周圍,所述爪瓣2之間為爪瓣間溝槽3,還包括凹腔4和加強筋5,所述凹腔4設置于所述定位面1中心,所述加強筋5設置于所述瓶底外表面;所述加強筋5依次連接所述爪瓣2、定位面1和凹腔4;采用多爪瓣2設計使瓶底結構具有更多的線條,從而具有更多的構造線,使瓶子在較薄的情況下具有較強的承受力,并且在生產中,爪瓣2的設計有利于材料成型,此外,加強筋5和凹腔4的作用同樣是為了提高瓶底的結構強度,通過加強筋5將凹腔4、爪瓣2連接于一體,使整個結構具有了較強的承載結構,使結構整體具有承載大容量瓶子的能力。其中,所述爪瓣2為表面呈圓滑過渡狀的凸起,其內部為容腔,所述爪瓣2與所述爪瓣間溝槽3之間為圓滑過渡狀;這種結構具有較多的弧面,從而構成一個具有承載能力的結構,并且整體的形狀有利于生產制造。此外,所述凹腔4為的軸向截面圓形或多邊形,所述凹腔4底部面積小于凹腔4的開口面積;容器在正常使用時,底部為應力集中點,超過了材料的承受強度就會導致容器發生形變,多邊形的凹腔轉為結構就是多邊形的棱臺,采用錐形臺或多邊形棱臺的結構使容器底部成為具有承載力的結構。作為對上述技術的補充,當所述凹腔4的軸向截面為多邊形時,所述凹腔4的邊與所述爪瓣2的數量一致,所述加強筋5的數量與所述爪瓣2的數量一致;凹腔4側壁、加強筋5以及爪瓣2構成一個承載結構,利于制作和管理,并且加強筋5和爪瓣2的數量越多,承載結構的承載能力就越好,支撐力更均勻。值得注意的是,瓶底結構由下往上依次為爪瓣2、定位面1、爪瓣間溝槽3、和凹腔4,所述加強筋5依次連接于爪瓣2底側、定位面1和凹腔4側壁;使用上述結構有利于承受力分散。其中,所述凹腔4為正五邊形凹腔4,所述爪瓣2有五個,所述凹腔4邊對應設有所述爪瓣2;所述加強筋5設有五條,所述爪瓣2與對應的凹腔4邊緣均設有所述加強筋5,所述加強筋5連接于所述凹腔4側壁;五個爪瓣2結構有利于生產,并且五個爪瓣2受力均勻,穩定性也更佳。當所述凹腔4的徑向截面為多邊形時,爪瓣2、加強筋5和凹腔4的邊位置相對應;爪瓣間溝槽3與凹腔4的角相對應;所述加強筋5為內凹式。本技術在制作時,先根據客戶設計要求或容量大小確定PET瓶直徑φ,瓶底高度H;然后以五爪結構為原形,按圓周360°交錯均分布置,瓶底中心以定位面1為中心,并且在定位面1中心部分的凹腔4形狀設計成向內凹進,其直徑約為瓶底直徑的15%至45%,中間部分比瓶底支撐平面向容器的內部凹進高度值約為瓶底高度的40%至80%。最后根據瓶直徑φ,瓶底高度H確定瓶底形狀尺寸。以上結合具體實施例描述了本技術的技術原理。這些描述只是為了解釋本技術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釋為對本技術保護范圍的限制。基于此處的解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的勞動即可聯想到本技術的其它具體實施方式,這些方式都將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包括瓶底定位面、爪瓣和爪瓣間溝槽,所述定位面為中心;所述爪瓣等間距環繞設置于所述定位面周圍,所述爪瓣之間為爪瓣間溝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凹腔和加強筋,所述凹腔設置于所述定位面中心;所述加強筋設置于所述瓶底外表面,所述加強筋依次連接所述爪瓣、定位面和凹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包括瓶底定位面、爪瓣和爪瓣間溝槽,所述定位面為中心;所述爪瓣等間距環繞設置于所述定位面周圍,所述爪瓣之間為爪瓣間溝槽,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凹腔和加強筋,所述凹腔設置于所述定位面中心;所述加強筋設置于所述瓶底外表面,所述加強筋依次連接所述爪瓣、定位面和凹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爪瓣為表面呈圓滑過渡狀的凸起,其內部為容腔,所述爪瓣與所述爪瓣間溝槽之間為圓滑過渡狀。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軸向截面為圓形或多邊形,所述凹腔底部面積小于凹腔的開口面積。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耐內壓的熱灌裝瓶瓶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腔的邊、所述爪瓣的數量一致,與所述加強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俊康,
申請(專利權)人:佛山市康鉑特精密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