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包括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的輸出管腳分別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角落,每個所述輸出管腳均用于與獨立的電感相連,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均設置有各自的接地端和反饋輸入端,在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中,所述輸出管腳和所述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所述接地端隔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整合四路直流降壓輸出通道,不僅能夠滿足日常使用需求,而且能夠節省PCB使用面積,泛用性高、抗干擾能力強,有利于小型化設備的應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子
,尤其涉及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
技術介紹
現有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主要包括單通道型和多通道型,其中,單通道型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輸出僅有一組,若電路設計時需要多組電壓,就必須使用多個電源轉換芯片才能達到需求,不僅增加電路板的面積及成本,且當芯片距離太近時,相互間容易產生干擾。多通道型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能夠提供多組輸出,但多數情況下屬于為客戶量身打造,對于普通的使用者而言,并不需要如此多組的電源輸出,不但會使產品成本增加,而且會增加電路板的布局難度。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泛用性高且價格合理的整合型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是本領域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在兼顧電路板布局合理性的同時,解決各通道之間噪聲信號干擾的問題,同時改善芯片的體積及散熱問題。為實現以上目的,本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包括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的輸出管腳分別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角落,每個所述輸出管腳均用于與獨立的電感相連,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均設置有各自的接地端和反饋輸入端,在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中,所述輸出管腳和所述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所述接地端隔開。優選地,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共用一個頻率發生器。優選地,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中,相鄰的所述輸出管腳輸出的電壓信號具有180°相位差。優選地,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中,相隔的所述輸出管腳輸出的電壓信號具有相同的相位。優選地,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采用QFN 4mm×4mm的24管腳封裝結構。優選地,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24個管腳平均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中部設置有裸露焊盤區。優選地,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底部設置有散熱片。本技術采用以上技術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術整合四路直流降壓輸出通道,不僅能夠滿足日常使用需求,而且能夠節省PCB使用面積,泛用性高、能夠提供一種具有成本優勢的選擇方案,有利于小型化設備的應用;本技術的管腳排布合理,四個輸出管腳分別位于芯片的四角,且分別連接獨立的電感,有利于調節電感角度,另一方面,將輸出管腳和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接地端隔開,能夠避免噪聲干擾,節省處理噪聲信號的時間成本;本技術中的四路輸出通道共用同一頻率發生器,能夠避免頻率不同造成的干擾,同時,相鄰的輸出管腳之間采用180°相位差設計,能夠避免四路重載時造成的電壓波動,減少干擾信號的產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外部管腳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內部封裝結構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內部框架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輸出管腳的時序波形圖。圖中:LX1、第一輸出管腳;LX2、第二輸出管腳;LX3、第三輸出管腳、LX4、第四輸出管腳;VCC、電源電壓輸入端;AGND、模擬地端;NC、懸空端;VIN1、第一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2、第二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3、第三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4、第四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GND1、第一接地端;GND2、第二接地端;GND3、第三接地端;GND4、第四接地端;EN1、第一開關控制端;EN2、第二開關控制端;EN3、第三開關控制端;EN4、第四開關控制端;FB1、第一反饋輸入端;FB2、第二反饋輸入端;FB3、第三反饋輸入端;FB4、第四反饋輸入端。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本技術提供了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包括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的輸出管腳分別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角落,每個所述輸出管腳均用于與獨立的電感相連,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均設置有各自的接地端和反饋輸入端,在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中,所述輸出管腳和所述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所述接地端隔開。本技術整合四路直流降壓輸出通道,不僅能夠滿足日常使用需求,而且能夠節省PCB使用面積,泛用性高、能夠提供一種具有成本優勢的選擇方案,有利于小型化設備的應用。此外,本技術的管腳排布合理,四個輸出管腳分別位于芯片的四角,且分別連接獨立的電感,有利于調節電感角度,另一方面,將輸出管腳和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接地端隔開,能夠避免噪聲干擾,節省處理噪聲信號的時間成本。具體地,以圖1-圖3為例,圖1-圖3分別是本技術一種具體實施例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外部管腳示意圖、內部封裝結構圖和內部框架示意圖。在該實施例中,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具有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分別為第一降壓轉換模塊、第二降壓轉換模塊、第三降壓轉換模塊和第四降壓轉換模塊。其中,第一降壓轉換模塊具有第一輸出管腳LX1、第一接地端GND1、第一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1、第一開關控制端EN1和第一反饋輸入端FB1,第二降壓轉換模塊具有第二輸出管腳LX2、第二接地端GND2、第二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2、第二開關控制端EN2和第二反饋輸入端FB2,第三降壓轉換模塊具有第三輸出管腳LX3、第三接地端GND3、第三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3、第三開關控制端EN3和第三反饋輸入端FB3,第四降壓轉換模塊具有第四輸出管腳LX4、第四接地端GND4、第四降壓轉換模塊輸入端VIN4、第四開關控制端EN4和第四反饋輸入端FB4。此外,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還具有電源電壓輸入端VCC、模擬地端AGND和若干懸空端NC等。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一輸出管腳LX1、第二輸出管腳LX2、第三輸出管腳LX3和第四輸出管腳LX4分別設置在芯片的四個角落,在使用時,各自連接獨立的電感,在方便電路布局的同時易于調整電感的角度。此外,LX1-LX4分別通過GND1-GND4與FB1-FB4隔開,以避免FB1-FB4受到噪聲信號的干擾。優選地,上述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共用一個頻率發生器。也就是說,圖3中的第一降壓轉換模塊、第二降壓轉換模塊、第三降壓轉換模塊和第四降壓轉換模塊采用同一個頻率發生器,避免頻率不同造成的雜音干擾。優選的,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中,相鄰的輸出管腳輸出的電壓信號具有180°相位差;相隔的輸出管腳輸出的電壓信號具有相同的相位。具體到上述實施例,如圖4所示,LX1與LX3同相位,LX2與LX4同相位,但兩組之間具有180°相位差,此設計可避免四路同時重載時造成的電壓波動,減少干擾信號的產生。優選地,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采用QFN 4mm×4mm的24管腳封裝結構。尤其是4mm×4mm×1mm的封裝體積,不僅能夠提供四路電壓輸出,而且能夠實現薄型化,非常適合應用于小面積PCB板上。在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24個管腳平均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中部設置有裸露焊盤區(圖1中標號25所示)。進一步地,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底部設置有散熱片,以提供良好的散熱能力。綜上所述,本技術所提供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包括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的輸出管腳分別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角落,每個所述輸出管腳均用于與獨立的電感相連,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均設置有各自的接地端和反饋輸入端,在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中,所述輸出管腳和所述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所述接地端隔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包括四個降壓轉換模塊,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的輸出管腳分別設置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的四個角落,每個所述輸出管腳均用于與獨立的電感相連,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均設置有各自的接地端和反饋輸入端,在每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中,所述輸出管腳和所述反饋輸入端之間通過所述接地端隔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其特征在于,四個所述降壓轉換模塊共用一個頻率發生器。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直流降壓電源轉換芯片中,相鄰的所述輸出管腳輸出的電壓信號具有180°相位差。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永剛,齊慰宗,
申請(專利權)人:申風集成電路設計上海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