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石油行業機械采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包括過橋外管,過橋外管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和一個下接頭,在過橋外管內套有短泵筒和下泵管,短泵筒上端懸空,短泵筒下端與下泵管螺紋連接,下泵管下端與下接頭螺紋連接,短泵筒和下泵管內套有長柱塞,長柱塞與短泵筒滑動配合,長柱塞的長度大于短泵筒的長度,長柱塞的上端連接有上游動閥罩,上游動閥罩的外徑尺寸大于短泵筒內徑尺寸,長柱塞的下端依次連接有兩套下游動閥罩串聯構成的雙游動閥串聯結構,下接頭上連接有進油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井下原油的提升,解決了泵筒內結垢和上游動閥斷裂的問題,提高其適用性,特別適用于深井或泵下需加載尾掛油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石油行業機械采油領域,特別涉及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
技術介紹
目前,在低滲透油田,隨著超低滲透油田的大面積開發,使用大排量抽油泵低泵效、高能耗、使用壽命短已成為效益化機械采油的主要矛盾,小泵徑整筒抽油泵的推廣,特別是內徑28mm整筒抽油泵的推廣一定程度解決了低泵效、高能耗問題。但是小泵徑整筒抽油泵只有一根泵筒,泵筒最大外徑小,其強度和剛度差,在運輸和使用中經常發生泵筒彎曲變形,造成柱塞卡阻,故障率居高不下,影響到了推廣使用。中國專利:ZL201020579945.0加強型泵筒的整筒抽油泵,主要由泵接頭、外護管、泵筒、柱塞總成、扶正圈和進油閥組成,泵接頭的兩端有內螺紋,在外護管兩端分別連接一個泵接頭,在外護管內套有泵筒,泵筒與兩個泵接頭的內端面壓緊密封,泵筒與外護管之間有環形空間,在泵筒與外護管之間的環形空間內有扶正圈,扶正圈的結構是有一個斷開口的環形,扶正圈分別套在泵筒的兩端和泵筒中間部位置,扶正圈依靠自身徑向收縮力,卡緊于泵筒上,對泵筒起到扶正作用。柱塞總成在泵筒內,柱塞總成與泵筒滑動配合,進油閥連接在外護管下端的泵接頭內螺紋上。泵接頭與外護管螺紋連接,組成抽油泵的支撐體,對其內部的泵筒起到保護作用,避免外力作用于泵筒上;外護管選用高強度的油管材料,可提高泵體的強度和剛度。本技術所述的這種加強型泵筒的整筒抽油泵,解決了小泵徑整筒抽油泵因泵筒泵徑小,其強度和剛性差,在運輸和使用中泵筒易彎曲變形,造成柱塞卡阻的問題,提高了小泵徑整筒抽油泵的使用可靠性。但是,這種加強型泵筒的整筒抽油泵在結構上存在有泵筒在軸線方向受泵接頭擠壓力的問題,會造成泵筒擠壓變形,嚴重時會發生泵筒及外套管彎曲,影響正常使用。因此,中國專利:201520547927.2提供了一種整筒抽油泵,包括外套管,外套管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和一個下接頭,外套管內套有泵筒,泵筒上端與上接頭的泵筒內螺紋連接,泵筒的下端懸空于下接頭的扶正處,泵筒內設置有沿泵筒上下滑動的柱塞總成,下接頭上連接有進油閥。本技術外套管與上接頭和下接頭的油管內螺紋連接,組成抽油泵的支撐體,對其內部的泵筒起到保護作用;泵筒僅上端與外套管上端的上接頭的泵筒內螺紋連接,下端懸空于下接頭的扶正處,避免了泵筒在軸線方向承受壓力同時解決了加強型泵筒的整筒抽油泵泵筒受壓變形的問題,提高其適用性。本技術所述的上接頭一端為油管內螺紋,另一端為油管內螺紋和泵筒內螺紋的組合結構,上接頭的同一端連接外套筒和泵筒,采用油管內螺紋和泵筒內螺紋的組合結構,避免了外套筒和泵筒的連接不均,避免了泵筒在軸線方向承受壓力。本技術所述的這種整筒抽油泵解決了小泵徑整筒抽油泵泵徑小,泵筒強度和剛性低的問題,滿足了深井或泵下需加載尾掛油井的使用要求。但是這種整筒抽油泵采用的是長泵筒和短柱塞結構,在使用中還存在有泵筒內柱塞無法抵達的部位易結垢,導致卡泵和上游動閥要進入到泵筒內,外徑尺寸受限,強度低,容易斷裂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解決泵筒內結垢和上游動閥斷裂的問題,為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能夠實現井下原油的提升,且推廣使用性大大提高。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包括過橋外管,過橋外管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和一個下接頭,在過橋外管內套有短泵筒和下泵管,短泵筒上端懸空,短泵筒下端與下泵管螺紋連接,下泵管下端與下接頭螺紋連接,短泵筒和下泵管內套有長柱塞,長柱塞與短泵筒滑動配合,長柱塞的下端依次連接有雙游動閥串聯結構和下游動閥座接頭,下接頭上連接有進油閥。所述的雙游動閥串聯結構由兩套下游動閥罩串聯構成。所述的兩套下游動閥罩的內部分別設置一個游動閥球和一個游動閥座。所述的長柱塞的上端連接有上游動閥罩。所述的長柱塞的長度大于短泵筒的長度。所述的上游動閥罩的外徑尺寸大于短泵筒內徑尺寸。所述的進油閥連接在下接頭的內螺紋上。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能夠實現井下原油的提升,提高了泵筒的強度和剛性,本技術所述的這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的工作泵筒由短泵筒和下泵管組成,且僅下泵管下端與過橋外管下端的下接頭的內螺紋連接,上端懸空,避免了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工作泵筒在軸線方向承受壓力,解決了工作泵筒受壓變形的問題,提高其適用性。2)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長柱塞的長度大于短泵筒的長度,即長柱塞做上下往復運動至上、下死點時,長柱塞的上端或下端都伸出短泵筒,從而保證整個沖程過程垢離子不容易在泵筒和長柱塞表面沉積形成垢層。3)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所述的上游動閥罩內不放置游動閥球,避免了游動閥球對上游動閥罩內壁的沖刷磨損造成的斷裂。4)本技術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所述的上游動閥罩的外徑尺寸大于短泵筒的內徑尺寸,上游動閥罩工作時不進入短泵筒內,可采取增加壁厚等方式,提高上游動閥罩強度,解決上游動閥斷裂的問題。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例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說明:1、上游動閥罩,2、上接頭,3、長柱塞,4、過橋外管,5、短泵筒, 6、下泵筒,7、下游動閥罩,8、游動閥球,9游動閥座,10、下游動閥座接頭,11、下接頭,12、進油閥。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為了克服現有泵筒內柱塞無法抵達的部位易結垢,導致卡泵和上游動閥要進入到泵筒內,外徑尺寸受限,強度低,容易斷裂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能夠實現井下原油的提升,解決了泵筒內結垢和上游動閥斷裂的問題,提高其適用性,滿足了深井或泵下需加載尾掛油井的使用要求。如附圖1所示,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橋外管4,過橋外管4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2和一個下接頭11,在過橋外管4內套有短泵筒5和下泵管6,短泵筒5上端懸空,短泵筒5下端與下泵管6螺紋連接,下泵管6下端與下接頭11螺紋連接,短泵筒5和下泵管6內套有長柱塞3,長柱塞3與短泵筒5滑動配合,長柱塞3的下端依次連接有雙游動閥串聯結構和下游動閥座接頭10,下接頭11上連接有進油閥12,進油閥12連接在下接頭11的內螺紋上。 在本實施例中,長柱塞3的上端連接有上游動閥罩1,長柱塞3的下端依次連接有雙游動閥串聯結構和下游動閥座接頭10,所述的雙游動閥串聯結構由兩套下游動閥罩7串聯構成,兩套下游動閥罩7的內部分別設置一個游動閥球8和一個游動閥座9,游動閥的串聯式避免了上閥球對上游的閥的沖刷磨損,上游動閥是上置式的,所述的上游動閥罩內不放置游動閥球,避免了游動閥球對上游動閥罩內壁的沖刷磨損造成的斷裂。 本新型的工作過程為:上行程時,長柱塞3上行,長柱塞3下端連接的下游動閥球8在重力的作用下關閉,短泵筒5泵腔內的原油被提升至地面,同時,長柱塞3下端的下泵筒6泵腔體積增大,壓力降低,進油閥12在泵內外壓差作用下打開,井內原油通過進油閥12進入到下泵筒6泵腔。 下行程,長柱塞3下行,進油閥12在自重作用下關閉,下泵筒6泵腔體積縮小,壓力升高,長柱塞上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橋外管(4),過橋外管(4)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2)和一個下接頭(11),在過橋外管(4)內套有短泵筒(5)和下泵管(6),短泵筒(5)上端懸空,短泵筒(5)下端與下泵管(6)螺紋連接,下泵管(6)下端與下接頭(11)螺紋連接,短泵筒(5)和下泵管(6)內套有長柱塞(3),長柱塞(3)與短泵筒(5)滑動配合,長柱塞(3)的下端依次連接有雙游動閥串聯結構和下游動閥座接頭(10),下接頭(11)上連接有進油閥(1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過橋外管(4),過橋外管(4)的兩端分別連接一個上接頭(2)和一個下接頭(11),在過橋外管(4)內套有短泵筒(5)和下泵管(6),短泵筒(5)上端懸空,短泵筒(5)下端與下泵管(6)螺紋連接,下泵管(6)下端與下接頭(11)螺紋連接,短泵筒(5)和下泵管(6)內套有長柱塞(3),長柱塞(3)與短泵筒(5)滑動配合,長柱塞(3)的下端依次連接有雙游動閥串聯結構和下游動閥座接頭(10),下接頭(11)上連接有進油閥(12)。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游動閥串聯式長柱塞過橋抽油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雙游動閥串聯結構由兩套下游動閥罩(7)串聯構成。3.根據權利要求...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百戰,王麗珺,王璽,趙新勝,張劉富,李茂,龍華,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