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部注油,包括至少一個注油接頭、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注油接頭具有相互連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與所述互感器的殼體相連接,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有一進氣閥門,所述第三接口連接至一進油管;真空裝置用于對互感器抽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注油;回油裝置用于回收所述進油管中的殘油;所述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能夠選擇性地與所述進油管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真空注油裝置,操作簡單,并通過回油裝置回收進油管中的油料,避免殘油在進油管中由于無法回收而造成變質的情況,可以保證向互感器內注入質量合格的油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注油裝置,尤其涉及一種用于向互感器的殼體內部注油的真空注油裝置。
技術介紹
在生產電力行業所用到的互感器時,需要在真空狀態下向互感器的殼體內注油。現有的真空注油設備在使用時,首先通過真空系統對互感器殼體內部抽真空,待真空度達到工藝要求后,通過泵把凈油罐里面的油注入互感器內,其本身存在如下不足:拆除注油口軟管時,由于管道內部是負壓,容易把空氣和水分吸入進去,并且,由于沒有破空回油,管道內會存在死油,影響油品,由于沒有專業的注油拆卸裝置,工作比較繁瑣。在所述
技術介紹
部分公開的上述信息僅用于加強對本技術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構成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信息。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向互感器內注入質量合格的油料并且操作簡單的真空注油裝置。本技術的額外方面和優點將部分地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并且部分地將從描述中變得顯然,或者可以通過本技術的實踐而習得。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一種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部注油,包括至少一個注油接頭、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注油接頭具有相互連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與所述互感器的殼體相連接,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有一進氣閥門,所述第三接口連接至一進油管;真空裝置用于對互感器抽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注油;回油裝置用于回收所述進油管中的殘油;所述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能夠選擇性地與所述進油管連通。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注油裝置包括一注油泵組及油箱。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回油裝置包括回油泵組及回油罐。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進油管與第三接口之間設有能夠關閉所述第三接口的主閥門。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注油接頭設置有兩個以上,每個所述注油接頭的第三接口與所述進油管之間均設置有主閥門。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主閥門為氣動球閥。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還包括與所述真空裝置并聯的第一真空壓力表以及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還包括與所述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串聯的第三真空壓力傳感器。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還包括與所述進油管相連接的第二真空壓力表以及第二真空壓力傳感器。根據本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所述注油接頭與所述互感器殼體之間設有能夠關閉互感器殼體的截止裝置。由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技術的優點和積極效果在于:本技術真空注油裝置,操作簡單,并通過回油裝置回收進油管中的油料,避免殘油在進油管中由于無法回收而造成變質的情況,從而能夠避免變質油料進入到互感器內,可以保證向互感器內注入質量合格的油料。通過設置多個注油接頭,還能夠連接多個互感器,向其中一個互感器注油時,其他互感器可以被獨立地安裝或拆卸,從而具有較高的注油效率。附圖說明通過參照附圖詳細描述其示例實施方式,本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特征及優點將變得更加明顯。圖1是本技術一實施方式的真空注油裝置的示意圖。圖中:1、真空裝置;2、互感器;3、注油接頭;31、第一接口;32、第二接口;33、第三接口;4、進氣閥門;5、注油閥門;6、回油閥門;7、
真空閥門;8、回油裝置;9、注油裝置;10、主閥門;11、進油管;12、截止裝置;2205、第二真空壓力表;2206、第二真空壓力傳感器;2207、第三真空壓力傳感器;2208、第一真空壓力表;2209、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將參考附圖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實施方式。然而,示例實施方式能夠以多種形式實施,且不應被理解為限于在此闡述的實施方式;相反,提供這些實施方式使得本技術將全面和完整,并將示例實施方式的構思全面地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因而將省略它們的詳細描述。參見圖1,本技術公開了一種真空注油裝置。該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2殼體內注油。本實施方式的真空注油裝置包括注油接頭3、真空裝置1、注油裝置9以及回油裝置8。該注油接頭3設置有至少一個,其具有相互連通的第一接口31、第二接口32以及第三接口3。該第一接口31與互感器2的殼體相連接,第二接口32連接有一個進氣閥門4,第三接口33連接至一進油管11。真空裝置1用于對互感器2抽真空,注油裝置9用于向互感器2殼體內注油,而回油裝置8則用于回收進油管11中的殘油。該真空裝置1、注油裝置9以及回油裝置8能夠選擇性地與進油管11連通。也就是說,可以通過設置相應的閥門和管路,使得真空裝置1、注油裝置9或回油裝置8的其中之一實現與進油管11的連通,從而對互感器2的殼體進行抽真空或注油。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真空裝置1與進油管11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真空閥門7,在注油裝置9與進油管11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注油閥門5,在回油裝置8與進油管11之間的管路上設置有回油閥門6。打開真空閥門7、注油閥門5或回油閥門6時,就可以實現真空裝置1、注油裝置9或者回油裝置8與進油管11連通。本實施方式的注油裝置9可以包括一注油泵組及油箱,油料被存儲在油箱之中,該注油泵組能夠抽取油箱中的油料,從而可以通過該注油泵組將質量合格的油料注入到互感器2的殼體內。應當指出的是,注油裝置9的具體結構形式并不限定。例如,注油裝置9也可僅為一個位于高處的油桶,打開
注油閥門5之后,注油裝置9中的油料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入至互感器2內部。該回油裝置8包括回油泵組以及回油罐。當回油閥門6打開后,回油泵組可以將進油管11中的殘油回收到回油罐中,從而避免油料存留在進油管11中并發生變質。本技術的回油裝置8的結構形式也不限制,例如,在本技術的其他實施方式中,該回油裝置8也可僅為一個位于低處的回油罐。打開回油閥門6之后,進油管11中的油料會在重力作用下自動流回該回油罐中。由圖1可知,本實施方式中,還可以進一步設置真空壓力傳感器和真空壓力表,以觀察或測量管路內的氣壓或油壓的大小。在真空裝置1與真空閥門7之間設置有與該真空裝置1并聯的第一真空壓力表2208和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2209,此外,還可以進一步設置一個備用的第三真空壓力傳感器2207,該第三真空壓力傳感器2207與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2209并聯。通過設置該第一真空壓力表2208和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2209,能夠直接讀出或測出該真空裝置1在工作時,進油管11內的氣壓值,當氣壓值達到工藝要求后,即認為互感器2的殼體內部已經達到了工藝要求的真空度,可以向互感器2內開始注油。第一真空壓力傳感器2209可連接至一PLC等自動控制裝置,根據進油管11內的氣壓的大小自動控制真空裝置1和注油裝置9的動作,實現注油自動化。在進油管11上連接有第二真空壓力表2205以及第二真空壓力傳感器2206,其中,當注油裝置9注油時,可以用該第二真空壓力表2205以及第二真空壓力傳感器2206讀出并檢測進油管11內的壓力。該進油管11與第三接口33之間還可以設置有能夠關閉該第三接口33的主閥門10。當關閉該主閥門10后,可以完全關閉真空裝置1、注油裝置9以及回油裝置8與該第三接口33之間的連接。尤其是本技術的注油接頭3具有兩個以上時,這些注油接頭3并聯在進油管1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部注油,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注油接頭,具有相互連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與所述互感器的殼體相連接,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有一進氣閥門,所述第三接口連接至一進油管;真空裝置,用于對互感器抽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注油;回油裝置,用于回收所述進油管中的殘油;所述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能夠選擇性地與所述進油管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部注油,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個注油接頭,具有相互連通的第一接口、第二接口以及第三接口,其中,所述第一接口與所述互感器的殼體相連接,所述第二接口連接有一進氣閥門,所述第三接口連接至一進油管;真空裝置,用于對互感器抽真空;注油裝置,用于向互感器殼體內注油;回油裝置,用于回收所述進油管中的殘油;所述真空裝置、注油裝置以及回油裝置能夠選擇性地與所述進油管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注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裝置包括一注油泵組及油箱。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注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裝置包括回油泵組及回油罐。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注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管與第三接口之間設有能夠關閉所述第三接口的主閥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健,李長安,陳名臻,聞浩,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凱旋真空技術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