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電子技術領域,公開了一種移動終端及其內置電池。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內置電池包含: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其中,第二本體由第一本體的第一表面延伸出來;第二本體映射在第一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一表面的邊緣線之內。移動終端包含:形成有電池倉的殼體、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以及上述內置電池。其中,第一本體位于電池倉內;電池蓋固定于殼體,遮蓋電池倉且形成一個電池倉連通的弧形腔體;第二本體位于弧形腔體內。通過上述結構能夠充分利用弧形的電池蓋形成的弧形空間,設計電池容量更大的電池,從而提高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電子技術,特別涉及一種移動終端及其內置電池。
技術介紹
隨著科學的發展,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隨時時刻都要帶著智能手機,如果智能手機電量不足會給人們的工作或者帶來相當大的麻煩,甚至部分人會感到焦慮不安,嚴重影響工作效率。因此,智能手機的性能尤其是續航能力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現有技術中,智能手機中內置電池的厚度都是均勻的,造成無法利用充分利用智能手機的內部空間,造成空間浪費,而且,受限于智能手機的內部空間小,電池容量的提升不易,而且,改進電池材料雖然能提高電池容量,但是會大大增加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移動終端及其內置電池,能夠充分利用弧形的電池蓋形成的弧形空間,設計電池容量更大的電池,從而提高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的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內置電池,包含: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所述第二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表面延伸出來;所述第二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線之內。本技術的實施方式還提供了一種移動終端,包含:形成有電池倉的殼體、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以及上述內置電池;所述第一本體位于所述電池倉;所述電池蓋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電池蓋遮蓋所述電池倉且形成一個與所述電池倉連通的弧形腔體;所述第二本體位于所述弧形腔體內。本技術實施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內置電池包含: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移動終端包含:形成有電池倉的殼體、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以及上述內置電池。由于電池蓋遮蓋電池倉形成一個與電池倉連通的弧形腔體,第二本體位于弧形腔內,第一本體位于電池倉內,而且第二本體是由第一本體的第一表面延伸出來,其映射在第一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一表面的邊緣線內,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弧形的電池蓋形成的弧形空間,設計電池容量更大的電池,從而提高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另外,所述內置電池還包含第三本體;所述第三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表面延伸出來;所述第三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邊緣線之內;其中,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設置;所述電池倉的底壁形成有配合于所述第三本體的讓位部;所述第三本體位于所述讓位部。通過設置映射在第二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一本體第二表面的邊緣線之內的第三本體,以及配合第三本體的讓位部,可以增加內置電池的體積,從而更加充分的利用移動終端內部的空間,設計電池容量更大的電池,進而提高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另外,所述讓位部為讓位開口。另外,所述讓位部為在所述殼體上沖壓成型的讓位槽,能夠避免破壞殼體強度。另外,所述第一本體通過黏膠層貼附于所述電池倉的底壁。黏膠層能使第一本體更好的固定于電池倉。另外,所述移動終端為智能手機。【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第一實施方式內置電池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第二實施方式內置電池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第三實施方式移動終端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局本技術第四實施方式移動終端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技術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內置電池。如圖1所示。內置電池包含:第一本體I與第二本體2。其中,第二本體2由第一本體I的第一表面11延伸出來,且第二本體2映射在第一表面I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一表面11的邊緣線之內。其中,內置電池所應用的移動終端包含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第一本體I能夠容置于電池蓋形成的弧形腔體(容后詳述)。從而,能夠充分利用弧形的電池蓋形成的弧形空間,設計電池容量更大的電池,提高移動終端的續航能力。本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一種內置電池。第二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改進之處在于:如圖2所示,在本技術的第二實施方式中,內置電池還包含:第三本體3。具體的說,第三本體3由第一本體I的第二表面12延伸出來,其中,第二表面12是與第一表面11相對設置的表面。而且第三本體3映射在第二表面12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二表面12的邊緣線之內。通過本實施方式可以進一步增加內置電池的體積,從而可以使內置電池的容量進一步增大,進而進一步提高移動設備的續航能力。本技術第三實施方式涉及一種移動終端,移動終端可以采用智能手機。具體結構如圖3所示,包含:形成有電池倉41的殼體4、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5、以及第一實施方式中的內置電池6。其中,內置電池的第一本體I位于電池倉41內。電池蓋5固定于殼體4;并遮蓋電池倉41,形成一個與電池倉41連通的弧形腔體42。內置電池的第二本體2位于弧形腔體42內。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本體I通過黏膠層貼附于電池倉的底壁。黏膠層能使內置電池更好的固定于電池倉。本技術的第四實施方式涉及一種移動終端。第四實施方式與第三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改進之處在于:如圖4所示,在本技術的第四實施方式中,內置電池增加了第三本體3,移動終端增加了配合第三本體3的讓位部43。具體的說,第三本體3由第一本體I的第二表面12延伸出來,其中,第二表面12是與第一表面11相對設置的表面。而且第三本體3映射在第二表面12上的輪廓線位于第二表面12的邊緣線之內。同時,電池倉41的底壁形成有配合于第三本體3的讓位部43,且第三本體3位于讓位部43。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讓位部可以為讓位開口;也可以為在殼體上沖壓成型的讓位槽。采用沖壓成型的讓位槽能夠避免破壞殼體強度。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上述各實施方式是實現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而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各種改變,而不偏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主權項】1.一種內置電池,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 所述第二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表面延伸出來; 所述第二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線之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置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置電池還包含第三本體; 所述第三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表面延伸出來;其中,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設置; 所述第三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邊緣線之內。3.一種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包含:形成有電池倉的殼體、邊緣為弧形的電池蓋、以及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置電池; 所述第一本體位于所述電池倉; 所述電池蓋固定于所述殼體;所述電池蓋遮蓋所述電池倉且形成一個與所述電池倉連通的弧形腔體;所述第二本體位于所述弧形腔體內。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置電池還包含第三本體;所述第三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二表面延伸出來;所述第三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邊緣線之內;其中,所述第二表面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設置; 所述電池倉的底壁形成有配合于所述第三本體的讓位部;所述第三本體位于所述讓位部。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移動終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讓位部為讓位開口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電池,其特征在于,包含: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所述第二本體由所述第一本體的第一表面延伸出來;所述第二本體映射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輪廓線位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邊緣線之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鄧佳琦,馬建文,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與德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