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內外布置的外層玻璃(1)、內層玻璃(2)以及四周之間設置的密封膠條(3),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分別還設置有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上邊框(4)的下方設置有橫向布置的轉軸(10),轉軸(10)上卷置有卷簾(11),其中轉軸(10)的右端通過一個齒輪箱(12)帶動,齒輪箱(12)下方的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設置有傳動機構(13),在內層玻璃(2)的內側對應傳動機構(13)的內磁控手柄(13.3)的位置設置有外磁控手柄(14)。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便于操作,卷簾無污染,性能穩定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
技術介紹
在日常生活中,內置百葉中空玻璃已經成為居室不可缺少的、功能性和裝飾性完美結合的室內裝飾品。常用的百葉片規格主要為12.5mm及14.5mm,遮陽系數SC在0.28-0.3之間,并且百葉的翻轉角度不能達到最佳值90°,在從上往下或從下往上觀察的情況下不能保障用戶的私密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使得遮陽系數SC達到< 0.18,實現完全遮光效果,保障了用戶的私密性。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它包括內外布置的外層玻璃以及內層玻璃,所述外層玻璃以及內層玻璃的四周之間設置有密封膠條,密封膠條的內側四周分別設置有上邊框、下邊框、左邊框以及右邊框,所述左邊框以及右邊框的內側分別還設置有左導向邊框以及右導向邊框,所述上邊框的下方設置有橫向布置的轉軸,轉軸上卷置有卷簾,所述轉軸的左右兩端延伸至左導向邊框以及右導向邊框的上方并且架設于左邊框以及右邊框的內側,其中轉軸的右端通過一個齒輪箱帶動,齒輪箱下方的右導向邊框的型腔內設置有傳動機構,在內層玻璃的內側對應傳動機構的內磁控手柄的位置設置有外磁控手柄,內磁控手柄與外磁控手柄磁性連接,所述卷簾的下端連接有重力梁,所述重力梁的左右兩端伸至左導向邊框以及右導向邊框內側的導向槽內。傳動機構包括從上至下的皮帶、皮帶夾頭、內磁控手柄、鉤、拉繩以及下支座,所述皮帶與齒輪箱內的齒輪連接,所述皮帶的下端連接皮帶夾頭的上端,所述皮帶夾頭的下端連接內磁控手柄的上端,所述內磁控手柄的下端連接鉤的上端,鉤的下端連接拉繩的上端,拉繩的下端連接下支座,其中內磁控手柄上設置有多個可延右導向邊框的型腔內壁上下滾動的滾輪。所述外磁控手柄的右側設置有手柄導槽,外磁控手柄的右側通過一個卡勾嵌置于手柄導槽的卡槽內。所述卷簾下端的插片嵌置于重力梁頂部的卡槽內。所述左邊框與左導向邊框通過相互匹配的卡勾和卡槽配合,所述右邊框與右導向邊框也通過相互匹配的卡勾和卡槽配合。所述重力梁底部的卡塊與下邊框頂部的卡槽形狀匹配。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將卷簾置于外層玻璃以及內層玻璃之間,可以優先避免卷簾污染,另外通過內磁控手柄與外磁控手柄的磁性連接,利于控制卷簾的升降,手柄導槽、左導向邊框以及右導向邊框內側的導向槽的設置增加了整個系統的平穩運行。因此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便于操作,卷簾無污染,性能穩定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圖3為圖1的B-B剖視圖。其中:外層玻璃I內層玻璃2密封膠條3上邊框4下邊框5左邊框6右邊框7左導向邊框8右導向邊框9轉軸10卷簾11齒輪箱12傳動機構13、皮帶13.1、皮帶夾頭13.2、內磁控手柄13.3、鉤13.4、拉繩13.5、下支座 13.6外磁控手柄14手柄導槽15重力梁I6。【具體實施方式】參見圖1?圖3,本技術涉及的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它包括內外布置的外層玻璃I以及內層玻璃2,所述外層玻璃I以及內層玻璃2的四周之間設置有密封膠條3,密封膠條3的內側四周分別設置有上邊框4、下邊框5、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所述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分別還設置有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所述左邊框6與左導向邊框8通過相互匹配的卡勾和卡槽配合,所述右邊框7與右導向邊框9也通過相互匹配的卡勾和卡槽配入口 ο所述上邊框4的下方設置有橫向布置的轉軸10,轉軸10上卷置有卷簾11,所述轉軸10的左右兩端延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的上方并且架設于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其中轉軸1的右端通過一個齒輪箱12帶動,齒輪箱12下方的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設置有傳動機構13,傳動機構13包括從上至下的皮帶13.1、皮帶夾頭13.2、內磁控手柄13.3、鉤13.4、拉繩13.5以及下支座13.6,所述皮帶13.1與齒輪箱12內的齒輪連接,所述皮帶13.1的下端連接皮帶夾頭13.2的上端,所述皮帶夾頭13.2的下端連接內磁控手柄13.3的上端,所述內磁控手柄13.3的下端連接鉤13.4的上端,鉤13.4的下端連接拉繩13.5的上端,拉繩13.5的下端連接下支座13.6,其中內磁控手柄13.3上設置有多個可延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壁上下滾動的滾輪,在內層玻璃2的內側對應內磁控手柄13.3的位置設置有外磁控手柄14,內磁控手柄13.3與外磁控手柄14磁性連接,所述外磁控手柄14的右側設置有手柄導槽15,外磁控手柄14的右側通過一個卡勾嵌置于手柄導槽15的卡槽內,通過該卡槽的限位可以控制外磁控手柄14能夠在豎直方向上作直線運動。所述卷簾11的下端連接有重力梁16,所述卷簾11下端的插片嵌置于重力梁16頂部的卡槽內,所述重力梁16的左右兩端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內側的導向槽內,所述重力梁16底部的卡塊與下邊框5頂部的卡槽形狀匹配,外磁控手柄14通過磁性連接控制內磁控手柄13.3左豎向運動,從而帶動皮帶驅動齒輪箱,轉軸開始轉動,卷簾進行升降,當卷簾下落至最低點時,重力梁16底部的卡塊恰好落于下邊框5頂部的卡槽內。【主權項】1.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內外布置的外層玻璃(I)以及內層玻璃(2),所述外層玻璃(I)以及內層玻璃(2)的四周之間設置有密封膠條(3),密封膠條(3)的內側四周分別設置有上邊框(4)、下邊框(5)、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所述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分別還設置有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所述上邊框(4)的下方設置有橫向布置的轉軸(10),轉軸(10)上卷置有卷簾(11),所述轉軸(10)的左右兩端延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的上方并且架設于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其中轉軸(10)的右端通過一個齒輪箱(12)帶動,齒輪箱(12)下方的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設置有傳動機構(13),在內層玻璃(2)的內側對應傳動機構(13)的內磁控手柄(13.3)的位置設置有外磁控手柄(14),內磁控手柄(13.3)與外磁控手柄(14)磁性連接,所述卷簾(11)的下端連接有重力梁(16),所述重力梁(16)的左右兩端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內側的導向槽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其特征在于傳動機構(13)包括從上至下的皮帶(13.1)、皮帶夾頭(13.2)、內磁控手柄(13.3)、鉤(13.4)、拉繩(13.5)以及下支座(13.6),所述皮帶(13.1)與齒輪箱(12)內的齒輪連接,所述皮帶(13.1)的下端連接皮帶夾頭(13.2)的上端,所述皮帶夾頭(13.2)的下端連接內磁控手柄(13.3)的上端,所述內磁控手柄(13.3 )的下端連接鉤(13.4)的上端,鉤(13.4)的下端連接拉繩(13.5 )的上端,拉繩(13.5)的下端連接下支座(13.6),其中內磁控手柄(13.3)上設置有多個可延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壁上下滾動的滾輪。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磁控手柄(14)的右側設置有手柄導槽(15),外磁控手柄(14)的右側通過一個卡勾嵌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卷簾中空玻璃,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內外布置的外層玻璃(1)以及內層玻璃(2),所述外層玻璃(1)以及內層玻璃(2)的四周之間設置有密封膠條(3),密封膠條(3)的內側四周分別設置有上邊框(4)、下邊框(5)、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所述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分別還設置有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所述上邊框(4)的下方設置有橫向布置的轉軸(10),轉軸(10)上卷置有卷簾(11),所述轉軸(10)的左右兩端延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的上方并且架設于左邊框(6)以及右邊框(7)的內側,其中轉軸(10)的右端通過一個齒輪箱(12)帶動,齒輪箱(12)下方的右導向邊框(9)的型腔內設置有傳動機構(13),在內層玻璃(2)的內側對應傳動機構(13)的內磁控手柄(13.3)的位置設置有外磁控手柄(14),內磁控手柄(13.3)與外磁控手柄(14)磁性連接,所述卷簾(11)的下端連接有重力梁(16),所述重力梁(16)的左右兩端伸至左導向邊框(8)以及右導向邊框(9)內側的導向槽內。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潘岳明,黃挺,錢江平,
申請(專利權)人:江陰五岳建筑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