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左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左支撐塊,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右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右支撐塊;水平底板上板面后部左右并排有兩個后支撐塊;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左端設有一個左導向座和左推夾,其中左推夾的推桿穿過左導向座上的滑動孔后,與左壓緊塊的左表面垂直固定;左、右支撐塊之間的水平底板上由前往后設有三個支撐塊組;頭枕安裝桿支撐塊數目為兩個,這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左右并排在后支撐塊后方。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準確地定位U形管、連接管、上鋼絲、下鋼絲、頭枕安裝桿、左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和右靠背與坐墊連接件,以便將這些部件焊接在一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座椅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
技術介紹
座椅是汽車上的一個重要部件,它主要由靠背和坐墊構成,而靠背又由靠背骨架、泡沫層和面層等結構構成,其中靠背骨架由U形管、連接管、鋼絲、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和頭枕安裝桿組成,這些部件焊接起來構成靠背骨架,為此需要設計一個焊接夾具。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欲通過該焊接夾具焊接座椅靠背骨架。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底板(1)和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其中水平底板(1)為矩形板,該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左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左支撐塊(2),三個左支撐塊頂部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左U形定位槽(2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右支撐塊(3),這三個右支撐塊(3)的位置與所述左支撐塊(2)一一對應,且三個右支撐塊(3)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右U形定位槽(3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后部左右并排有兩個后支撐塊(4),這兩個后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后U形定位槽(4a),而左、右、后U形定位槽(2a、3a、4a)的深度一致,且所述左支撐塊(2)、右支撐塊(3)和后支撐塊(4)構成一個U字形;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左端設有一個左導向座(10)和左推夾(11),其中左推夾(11)的推桿穿過左導向座(10)上的滑動孔后,與左壓緊塊(12)的左表面垂直固定;所述左壓緊塊(12)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左定位柱(13),該左定位柱的軸心線與所述后U形定位槽(4a)的軸心線平行,且左壓緊塊(12)位于前側的左支撐塊(2)和中間的左支撐塊(2)之間;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端設有一個右導向座(14)和右推夾(15),其中右推夾(15)的推桿穿過右導向座(14)上的滑動孔后,與右壓緊塊(16)的左表面垂直固定;所述右壓緊塊(16)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右定位柱(17),這兩根右定位柱的位置與兩根所述左定位柱(13)一一對應;所述左、右支撐塊(2、3)之間的水平底板(1)上由前往后設有三個支撐塊組,從前往后依次為連接管支撐塊組、下鋼絲支撐塊組和上鋼絲支撐塊組;所述連接管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連接管支撐塊(5)構成,兩個連接管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下鋼絲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下鋼絲支撐塊(6)構成,兩個下鋼絲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上鋼絲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上鋼絲支撐塊(7)構成,兩個上鋼絲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數目為兩個,這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左右并排在所述后支撐塊(4)后方,并固定在所述水平底板(1)的上板面,且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U形槽。安裝時,將水平底板固定在一個焊接平臺上;焊接前,首先將U形管的連接段支撐在兩個后支撐塊(4)上的后U形定位槽中,U形管的左管段支撐在三個左支撐塊上的左U形定位槽中,U形管的右管段支撐在三個右支撐塊上的右U形定位槽中;其次,將兩個左定位柱(13)插入左靠背與坐墊連接件上的定位孔中,并扳動左推夾(11)的手柄,以便讓左定位柱(13)帶動左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向右移動,并緊靠U形管的左管段;再將兩個右定位柱(17)插入右靠背與坐墊連接件上的定位孔中,并扳動左推夾(11)的手柄,以便讓右定位柱(17)帶動右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向左移動,并緊靠U形管的右管段;再次,將連接管的兩端支撐在兩個連接管支撐塊(5)上的U形槽中,下鋼絲的兩端支撐在對應下鋼絲支撐塊(6)上的U形槽中,上鋼絲的兩端支撐在對應上鋼絲支撐塊(7)上的U形槽中;然后,在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的U形槽中分別支撐一根頭枕安裝桿,且頭枕安裝桿的端頭與U形管的連接段接觸;最后,將U形管、連接管、上鋼絲、下鋼絲和頭枕安裝桿焊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座椅靠背骨架。采用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能準確地定位U形管、連接管、上鋼絲、下鋼絲、頭枕安裝桿、左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和右靠背與坐墊連接件,以便將這些部件焊接在一起,且推夾能夾緊兩個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從而形成一個座椅靠背骨架,且本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實施。作為優選,所有所述U形槽的深度均相等。為了防止水平底板焊接時受熱變形,所述水平底板(1)為鐵板,其厚度為5-10mm。有益效果:本技術能準確地定位U形管、連接管、上鋼絲、下鋼絲、頭枕安裝桿、左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和右靠背與坐墊連接件,以便將這些部件焊接在一起,且推夾能夾緊兩個靠背與坐墊連接件,從而形成一個座椅靠背骨架,且本技術結構簡單,易于實施。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所示,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主要由水平底板1、左支撐塊2、右支撐塊3、后支撐塊4和連接管支撐塊5等構成。其中,水平底板1為矩形板,水平底板1為鐵板,其厚度為5-10mm。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左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左支撐塊2,三個左支撐塊2頂部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左U形定位槽2a。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右支撐塊3,這三個右支撐塊3的位置與左支撐塊2一一對應,且三個右支撐塊3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右U形定位槽3a。水平底板1上板面后部左右并排有兩個后支撐塊4,這兩個后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后U形定位槽4a。左U形定位槽2a、右U形定位槽3a和后U形定位槽4a的深度一致,且左支撐塊2、右支撐塊3和后支撐塊4構成一個U字形。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左端設有一個左導向座10和左推夾11,其中左推夾11的推桿穿過左導向座10上的滑動孔后,與左壓緊塊12的左表面垂直固定。左壓緊塊12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左定位柱13,該左定位柱的軸心線與后U形定位槽4a的軸心線平行,且左壓緊塊12位于前側的左支撐塊2和中間的左支撐塊2之間。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端設有一個右導向座14和右推夾15,其中右推夾15的推桿穿過右導向座14上的滑動孔后,與右壓緊塊16的左表面垂直固定。右壓緊塊16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右定位柱17,這兩根右定位柱的位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底板(1)和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其中水平底板(1)為矩形板,該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左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左支撐塊(2),三個左支撐塊頂部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左U形定位槽(2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右支撐塊(3),這三個右支撐塊(3)的位置與所述左支撐塊(2)一一對應,且三個右支撐塊(3)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右U形定位槽(3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后部左右并排有兩個后支撐塊(4),這兩個后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后U形定位槽(4a),而左、右、后U形定位槽(2a、3a、4a)的深度一致,且所述左支撐塊(2)、右支撐塊(3)和后支撐塊(4)構成一個U字形;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左端設有一個左導向座(10)和左推夾(11),其中左推夾(11)的推桿穿過左導向座(10)上的滑動孔后,與左壓緊塊(12)的左表面垂直固定;所述左壓緊塊(12)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左定位柱(13),該左定位柱的軸心線與所述后U形定位槽(4a)的軸心線平行,且左壓緊塊(12)位于前側的左支撐塊(2)和中間的左支撐塊(2)之間;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端設有一個右導向座(14)和右推夾(15),其中右推夾(15)的推桿穿過右導向座(14)上的滑動孔后,與右壓緊塊(16)的左表面垂直固定;所述右壓緊塊(16)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右定位柱(17),這兩根右定位柱的位置與兩根所述左定位柱(13)一一對應;所述左、右支撐塊(2、3)之間的水平底板(1)上由前往后設有三個支撐塊組,從前往后依次為連接管支撐塊組、下鋼絲支撐塊組和上鋼絲支撐塊組;所述連接管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連接管支撐塊(5)構成,兩個連接管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下鋼絲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下鋼絲支撐塊(6)構成,兩個下鋼絲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上鋼絲支撐塊組由兩個左右并排的上鋼絲支撐塊(7)構成,兩個上鋼絲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U形槽;所述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數目為兩個,這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左右并排在所述后支撐塊(4)后方,并固定在所述水平底板(1)的上板面,且兩個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U形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座椅靠背骨架焊接夾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水平底板(1)和
頭枕安裝桿支撐塊(8),其中水平底板(1)為矩形板,該水平底板上板面的左
部前后并排有三個左支撐塊(2),三個左支撐塊頂部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
前后貫通的左U形定位槽(2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部前后并排有
三個右支撐塊(3),這三個右支撐塊(3)的位置與所述左支撐塊(2)一一對
應,且三個右支撐塊(3)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前后貫通的右U形定位
槽(3a);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后部左右并排有兩個后支撐塊(4),這兩
個后支撐塊頂面的對應位置分別開有一個左右貫通的后U形定位槽(4a),而左、
右、后U形定位槽(2a、3a、4a)的深度一致,且所述左支撐塊(2)、右支撐
塊(3)和后支撐塊(4)構成一個U字形;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左端設
有一個左導向座(10)和左推夾(11),其中左推夾(11)的推桿穿過左導向座
(10)上的滑動孔后,與左壓緊塊(12)的左表面垂直固定;所述左壓緊塊(12)
的右表面前后并排有兩根水平設置的左定位柱(13),該左定位柱的軸心線與所
述后U形定位槽(4a)的軸心線平行,且左壓緊塊(12)位于前側的左支撐塊
(2)和中間的左支撐塊(2)之間;所述水平底板(1)上板面的右端設有一個
右導向座(14)和右推夾(15),其中右推夾(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星,王江寧,冉華平,沈明全,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創力工貿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