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可調節的汽車踏板,包括:踏板臂、踏板面、轉軸、回位彈簧、調節板、螺旋彈簧和調節螺桿,所述踏板面通過所述轉軸樞轉連接至所述踏板臂,所述回位彈簧為所述踏板面的轉動提供回復力,所述調節板固定在所述踏板臂上,所述調節螺桿具有螺紋桿部和花瓣部,所述螺紋桿部穿過所述螺旋彈簧后與所述調節板上的螺紋孔配合,所述螺紋桿部頂在所述踏板面上,在任意旋轉角度下,所述花瓣部的邊緣高于所述踏板面和所述調節板的上邊緣。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汽車。本發明專利技術能夠以便捷的調節方式提高駕駛舒適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汽車控制領域,具體涉及可調節的汽車踏板及汽車。
技術介紹
在汽車制動過程中,駕駛員是依靠踩動汽車踏板實現車輛控制的,例如離合踏板、制動踏板或者油門踏板。汽車踏板是駕駛員直接操作的部件,但如圖1所示,現有技術中踏板面2與踏板臂I是固定成一體的,踏板面2與踏板臂I之間無相對運動。駕駛員在踩下踏板過程中,踏板臂I繞旋轉點旋轉,所以踏板面2隨著踏板臂I旋轉,從而相對駕駛員的腳3的腳底板的夾角是變化的,駕駛員的腳底板可能與踏板面2只接觸到一部分,駕駛員的腳3的舒適度會降低。現有技術中存在可調節的汽車踏板,通過將踏板臂分成兩段來調節力臂長度,但是現有技術中的調節方式為螺栓、螺母配合或者齒條配合方式,調節時需要駕駛員鉆到儀表臺下方進行調節,十分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簡便的調節方式來提高汽車駕駛的舒適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可調節的汽車踏板,包括:踏板臂、踏板面、轉軸、回位彈簧、調節板、螺旋彈簧和調節螺桿,所述踏板面通過所述轉軸樞轉連接至所述踏板臂,所述回位彈簧為所述踏板面的轉動提供回復力,所述調節板固定在所述踏板臂上,所述調節螺桿具有螺紋桿部和花瓣部,所述螺紋桿部穿過所述螺旋彈簧后與所述調節板上的螺紋孔配合,所述螺紋桿部頂在所述踏板面上,在任意旋轉角度下,所述花瓣部的邊緣高于所述踏板面的上邊緣和所述調節板的上邊緣。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踏板臂的端面具有上止點和下止點,所述上止點和所述下止點限定了所述踏板面的最大轉角。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踏板面上具有一對凸耳,所述凸耳上開有用于與所述轉軸旋轉配合的對穿孔,所述凸耳將所述踏板臂夾持在其間。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回位彈簧具有連接部、位于所述連接部兩側的彎折部、所述彎折部繼續卷繞形成的卷繞部和從所述卷繞部伸出的鉤部,所述踏板臂上具有限位柱,所述回位彈簧的所述連接部壓在所述凸耳的下邊緣上,所述彎折部夾緊所述凸耳,所述卷繞部套在所述轉軸上,所述鉤部抵靠在所述限位柱上。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轉軸具有限位凸緣。作為優選方案,所述卷繞部套在所述轉軸上后,所述限位凸緣位于所述踏板臂與所述卷繞部之間。作為優選方案,所述轉軸上開有銷孔,開口銷插入所述銷孔中與所述限位凸緣配合將所述轉軸保持在所述踏板臂上。—種汽車,所述汽車安裝有如上所述的可調節的汽車踏板。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將踏板臂與踏板面拆分為兩個部件,在調節時,用腳撥動花瓣部,就能夠使螺紋桿部向前旋進頂著踏板面下翻,或者螺紋桿部向后旋退,回位彈簧的回復力促使踏板面上翻,因此踏板面能夠在上下止點范圍內相對踏板臂產生一定角度的旋轉,提高了駕駛舒適性且無須鉆到儀表臺下方調節,提高了便捷性。進一步地,采用凸耳夾持踏板臂的方案,能夠有效防止踏板面從踏板臂上脫落或者產生過大的左右位移,防止踩踏時產生滑溜感。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回位彈簧的特殊形狀及其與轉軸、踏板臂和踏板面的配合方式既滿足了提供踏板面回復力的要求,又具有結構簡單、能夠防止脫落的優點,并且彎折部夾緊凸耳后,由于轉軸的限位凸緣位于踏板臂與卷繞部之間,即使轉軸的其它限位機構突然失效,限位凸緣也會被卷繞部所阻擋,因此轉軸不會從踏板臂和踏板面脫出,提高了安全性。【附圖說明】圖1是現有技術的汽車踏板的工作原理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汽車踏板的爆炸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回位彈簧的立體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汽車踏板完成組裝后的立體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汽車踏板的工作原理圖。附圖標記說明:1、踏板臂,2、踏板面,3、腳,4、踏板臂,41、過孔,42、限位柱,43、端面,44、調節板,45、螺紋孔,46、上邊緣,5、踏板面,51、凸耳,52、對穿孔,53、上邊緣,6、轉軸,61、限位凸緣,62、銷孔,7、回位彈簧,71、連接部,72、彎折部,73、卷繞部,74、鉤部,8、開口銷,9、調節螺桿,91、螺紋桿部,92、花瓣部,93、邊緣,1、螺旋彈簧,a、轉角,b、上止點,c、下止點。【具體實施方式】參考圖2,本實施例中汽車踏板,包括:踏板臂4、踏板面5、轉軸6、回位彈簧7、開口銷8、調節螺桿9和螺旋彈簧10,其中踏板面5能夠相對踏板臂4旋轉從而調節踏板面5相對于踏板臂4的角度,回位彈簧7為踏板面5的轉動提供回復力。踏板臂4上開有過孔41,并具有限位柱42。踏板面5上具有一對凸耳51,凸耳51上開有對穿孔52。轉軸6上具有限位凸緣61和銷孔62。調節板44固定在踏板臂4上,調節板44上開有螺紋孔45。調節螺桿9具有螺紋桿部91和花瓣部92。參考圖3,回位彈簧7具有連接部71、位于連接部71兩側的兩個彎折部72、由彎折部72繼續卷繞形成的兩個卷繞部73和從卷繞部73伸出的鉤部74。參考圖2和圖4,踏板面5通過轉軸6樞轉連接至踏板臂4,并且回位彈簧7為踏板面5的轉動提供回復力。具體地,先將踏板臂4夾持在踏板面5的兩個凸耳51之間,并將對穿孔52與過孔41對齊。然后將轉軸6插入對穿孔52和過孔41,并且轉軸6與對穿孔52和過孔41為旋轉配合,凸耳51的夾持作用能夠有效防止踏板面5從踏板臂4上脫落并防止踏板面5沿著轉軸6的軸向方向產生過大的左右位移,防止踩踏時產生滑溜感。然后將開口銷8插入銷孔62中,此時限位凸緣61的第一個作用是與開口銷8配合將轉軸6保持在踏板臂4上。然后安裝回位彈簧7,回位彈簧7的連接部71壓在凸耳51的下邊緣上,彎折部72夾緊凸耳51,卷繞部73套在轉軸6上,鉤部74抵靠在限位柱42上。此時限位凸緣61位于踏板臂4與卷繞部73之間,因此當開口銷8意外脫落時,由于回位彈簧7的彎折部72已經夾緊凸耳51,限位凸緣61也會被卷繞部73所阻擋,因此轉軸6不會從踏板臂4和踏板面5脫出,限位凸緣61實現了第二個限位作用,提高了駕駛安全性。本專利技術并不排除開口銷8及限位凸緣61外的對轉軸6采取的其它限位方案。最后,螺紋桿部91穿過螺旋彈簧10后與調節板44上的螺紋孔45配合,旋轉調節螺桿9直至螺紋桿部91頂在踏板面5的背面。花瓣部92的尺寸被設計為,在調節螺桿9的任意旋轉角度下,花瓣部92的邊緣93都要高于踏板面5的上邊緣51和調節板44的上邊緣46,這樣,用腳撥動花瓣部92,螺紋桿部91就能夠旋進頂著踏板面5下翻,或者螺紋桿部91旋退,踏板面5在回位彈簧7的作用下上翻,不用鉆到儀表臺下方進行調節。螺旋彈簧10為調節螺桿9的順利旋退提供回復力。參考圖5,為了清晰,圖5中將部分零部件省略。踏板臂4的朝向踏板面5的端面43具有上止點b和下止點c。在踏板面5未被踩踏狀態下,回位彈簧7將踏板面5保持在僅與螺紋桿部91的端部接觸的位置,如果螺紋桿部91旋退過多,則踏板面5被回位彈簧7保持在僅與端面43的上止點b接觸的位置。在踏板面5被踩踏狀態下,踏板臂4旋轉的同時踏板面5圍繞轉軸6旋轉直至踏板面5僅與下止點c接觸的位置。因此,踏板面5的最大轉角為上止點b和下止點c所限定的轉角a。在轉角a的范圍內,通過調節螺桿9能夠調節踏板面5的允許轉角,在踩踏過程中踏板面5能夠始終貼合駕駛員的腳底板,使得駕駛員獲得較大的踩踏面積,舒適性得到提高。以上止點b和下止點c限定最大轉角a是具有優勢的,這樣能夠防止誤操作,避免踏板面5被過度上翻或者過度下翻造成駕駛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調節的汽車踏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踏板臂、踏板面、轉軸、回位彈簧、調節板、螺旋彈簧和調節螺桿,所述踏板面通過所述轉軸樞轉連接至所述踏板臂,所述回位彈簧為所述踏板面的轉動提供回復力,所述調節板固定在所述踏板臂上,所述調節螺桿具有螺紋桿部和花瓣部,所述螺紋桿部穿過所述螺旋彈簧后與所述調節板上的螺紋孔配合,所述螺紋桿部頂在所述踏板面上,在任意旋轉角度下,所述花瓣部的邊緣高于所述踏板面的上邊緣和所述調節板的上邊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飛,殷寒寒,史兆振,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