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加塞可靠、塞塞平穩、瓶破損率低、污染小的自動塞塞機,它包括進瓶機構、進塞機構、塞塞機構、出瓶機構、電機傳動機構,所述塞塞機構包括固定在中心軸上的下壓凸輪、安裝在中心軸上可轉動的中心套筒、轉盤、轉盤圈、托盤、固定座、升降凸輪、上張夾凸輪、下張夾凸輪以及至少一個塞塞組,每個塞塞組包括固定桿、活動桿、活動套筒、滑塊、上夾鉗、下夾鉗、壓桿。本發明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可適用于使用丁基膠塞大輸液瓶的塞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塞瓶塞的設備,特別涉及機械式的自動塞塞機。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自動塞塞機一般包括進瓶機構、進塞機構、塞塞機構、出瓶機構、電機傳動機構,其中塞塞機構采用真空氣動式吸取瓶塞,但這種結構的自動塞塞機瓶塞易脫落、塞塞成功率低、塞塞效果差、瓶破損率高、污染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加塞可靠、塞塞平穩、瓶破損率低、污染小的自動塞塞機。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自動塞塞機,包括進瓶機構、進塞機構、塞塞機構、出瓶機構、電機傳動機構,所述塞塞機構包括固定在中心軸上的下壓凸輪、安裝在中心軸上可轉動的中心套筒、轉盤、轉盤圈、托盤、固定座、升降凸輪、上張夾凸輪、下張夾凸輪以及至少一個塞塞組,轉盤與中心套筒固定連接,轉盤圈和托盤分別與轉盤固定連接,升降凸輪、上張夾凸輪、下張夾凸輪分別固定在固定座上,每個塞塞組包括固定桿、活動桿、活動套筒、滑塊、上夾鉗、下夾鉗、壓桿,固定桿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轉盤和轉盤圈上,活動桿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地固定在轉盤和轉盤圈上,下夾鉗設有相互嚙合的下夾鉗主動齒輪和下夾鉗被動齒輪,下夾鉗被動齒輪可轉動地套在固定桿上,下夾鉗主動齒輪固定在活動桿上,活動桿上設有下張夾滾輪座,下張夾滾輪座設有與下張夾凸輪相配合的下張夾滾輪,下夾鉗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滑塊可滑動地裝在固定桿和活動桿上,滑塊上設有與升降凸輪相配合的升降滾輪,活動套筒套在活動桿與滑塊之間,上夾鉗設有相互嚙合的上夾鉗主動齒輪和上夾鉗被動齒輪,上夾鉗被動齒輪可轉動地套在滑塊上,上夾鉗主動齒輪固定在活動套筒上,活動套筒設有上張夾滾輪座,上張夾滾輪座設有與上張夾凸輪相配合的上張夾滾輪,上夾鉗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壓桿的兩端分別裝在轉盤和滑塊設有的滑套內,壓桿的上端設有與下壓凸輪相配合的下壓滾輪,壓桿上設有復位彈簧,壓桿的下端與上夾鉗的雙臂咬合處相對齊。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塞塞機構設有上夾鉗和下夾鉗,從進塞機構和進瓶機構進入的瓶塞和瓶分別由上夾鉗和下夾鉗夾住,上夾鉗可由升降凸輪來控制升降,上夾鉗下落后,瓶塞可準確地落入由下夾鉗夾住的瓶口中,此時由上張夾凸輪控制上夾鉗張開,同時壓桿在下壓凸輪的作用下,將瓶塞壓入瓶口中并保持一段時間,最后由下張夾凸輪控制下夾鉗張開,塞好瓶塞的瓶從出瓶機構出來,完成塞塞的整個過程。由于瓶塞由上夾鉗夾住并下落塞入瓶口中,因此加塞非常可靠,可解決真空氣動式吸取瓶塞易造成瓶塞脫落和污染大的缺陷;由于瓶塞和瓶分別由上夾鉗和下夾鉗夾住,位置固定后由壓桿將瓶塞壓入瓶口中,因此塞塞非常平穩,可以降低瓶破損率;另外本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的結構簡單,操作使用方便。在制藥領域大輸液生產過程中,由于GMP規范的要求,丁基膠塞將取代現有的天然橡膠塞,本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可適用于使用丁基膠塞大輸液瓶的塞塞。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圖1是本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一種實施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自動塞塞機中塞塞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俯視放大圖。圖3是圖2中的A-A剖視圖。圖4是圖2塞塞機構中一個塞塞組的結構示意剖視圖。圖5是圖4中的B-B剖視圖。圖6是圖4中的C-C剖視圖。圖7是圖2塞塞機構中下夾鉗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圖8是圖2塞塞機構中上夾鉗的工作原理示意圖。各附圖中1、塞塞機構;2、進塞機構;3、進瓶機構;4、電機傳動機構;5、出瓶機構;6、塞塞組;7、下壓凸輪;8、下壓滾輪;9、下壓滾輪軸;10、防轉滾輪;11、升降槽;12、壓桿;13、防轉立座;14、轉盤;15、下張夾滾輪座;16、下張夾滾輪;17、上張夾滾輪;18、上張夾滾輪座;19、復位彈簧;20、滑塊;21、升降滾輪;22、上夾鉗;23、升降凸輪;24、固定桿;25、下夾鉗;26、轉盤圈;27、中心套筒,28、中心軸;29、托盤;30、上張夾凸輪;31、固定座;32、活動桿;33、下張夾凸輪;34、復位拉簧;35、活動套筒;36、上夾鉗主動齒輪;37、上夾鉗被動齒輪;38、下夾鉗主動齒輪;39、下夾鉗被動齒輪;40、復位拉簧。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本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的一種實施例,包括進瓶機構3、進塞機構2、塞塞機構1、出瓶機構5、電機傳動機構4,所述塞塞機構1包括固定在中心軸28上的下壓凸輪7、安裝在中心軸28上可轉動的中心套筒27、轉盤14、轉盤圈26、托盤29、固定座31、升降凸輪23、上張夾凸輪30、下張夾凸輪33以及沿圓周方向均勻分布的六個塞塞組6,轉盤14與中心套筒27固定連接,轉盤圈26和托盤29分別與轉盤14固定連接,中心套筒27由電機傳動機構4帶動旋轉,轉盤14、轉盤圈26和托盤29一起同步旋轉,升降凸輪23、上張夾凸輪30、下張夾凸輪33分別固定在固定座31上,下壓凸輪7、升降凸輪23、上張夾凸輪30和下張夾凸輪33在設備運轉中都是固定不動的,每個塞塞組6包括固定桿24、活動桿32、活動套筒35、滑塊20、上夾鉗22、下夾鉗25、壓桿12,固定桿2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轉盤14和轉盤圈26上,活動桿32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地固定在轉盤14和轉盤圈26上,下夾鉗25設有相互嚙合的下夾鉗主動齒輪38和下夾鉗被動齒輪39,下夾鉗被動齒輪39可轉動地套在固定桿24上,下夾鉗主動齒輪38固定在活動桿32上,活動桿32上設有下張夾滾輪座15,下張夾滾輪座15設有與下張夾凸輪33相配合的下張夾滾輪16,下夾鉗25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40,滑塊20可滑動地裝在固定桿24和活動桿32上,滑塊20上設有與升降凸輪23相配合的升降滾輪21,活動套筒35套在活動桿32與滑塊20之間,上夾鉗22設有相互嚙合的上夾鉗主動齒輪36和上夾鉗被動齒輪37,上夾鉗被動齒輪37可轉動地套在滑塊20上,上夾鉗主動齒輪36固定在活動套筒35上,活動套筒35設有上張夾滾輪座18,上張夾滾輪座18設有與上張夾凸輪30相配合的上張夾滾輪17,上夾鉗22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34,壓桿12的兩端分別裝在轉盤14和滑塊20設有的滑套內,壓桿12的上端設有與下壓凸輪7相配合的下壓滾輪8,壓桿12上設有復位彈簧19,壓桿12的下端與上夾鉗22的雙臂咬合處相對齊。本專利技術自動塞塞機的工作原理是下夾鉗25的工作過程如圖7所示,當下張夾滾輪16開始爬上下張夾凸輪33的斜坡時,下張夾滾輪座15帶動活動桿32轉動,活動桿32帶動下夾鉗主動齒輪38轉動,下夾鉗主動齒輪38又帶動下夾鉗被動齒輪39轉動,從而使下夾鉗25的雙臂張開,當下張夾滾輪16到達下張夾凸輪33的高處時,活動桿32停止轉動,下張夾滾輪16在下張夾凸輪33的高處運動時,下夾鉗25的雙臂保持張開狀態,當下張夾滾輪16從下張夾凸輪33的另一側斜坡下來時,在復位拉簧40的作用下,實現下夾鉗25的閉合。同理上夾鉗22的工作過程如圖8所示,當上張夾滾輪17開始爬上上張夾凸輪30的斜坡時,上張夾滾輪座18帶動活動套筒35轉動,活動套筒35帶動上夾鉗主動齒輪36轉動,上夾鉗主動齒輪36又帶動上夾鉗被動齒輪37轉動,從而使上夾鉗22的雙臂張開,當上張夾滾輪17到達上張夾凸輪30的高處時,活動套筒35停止轉動,上張夾滾輪17在上張夾凸輪30的高處運動時,上夾鉗22的雙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塞塞機,包括進瓶機構(3)、進塞機構(2)、塞塞機構(1)、出瓶機構(5)、電機傳動機構(4),其特征在于:所述塞塞機構(1)包括固定在中心軸(28)上的下壓凸輪(7)、安裝在中心軸(28)上可轉動的中心套筒(27)、轉盤(14)、轉盤圈(26)、托盤(29)、固定座(31)、升降凸輪(23)、上張夾凸輪(30)、下張夾凸輪(33)以及至少一個塞塞組(6),轉盤(14)與中心套筒(27)固定連接,轉盤圈(26)和托盤(29)分別與轉盤(14)固定連接,升降凸輪(23)、上張夾凸輪(30)、下張夾凸輪(33)分別固定在固定座(31)上,每個塞塞組(6)包括固定桿(24)、活動桿(32)、活動套筒(35)、滑塊(20)、上夾鉗(22)、下夾鉗(25)、壓桿(12),固定桿(2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轉盤(14)和轉盤圈(26)上,活動桿(32)的兩端分別可轉動地固定在轉盤(14)和轉盤圈(26)上,下夾鉗(25)設有相互嚙合的下夾鉗主動齒輪(38)和下夾鉗被動齒輪(39),下夾鉗被動齒輪(39)可轉動地套在固定桿(24)上,下夾鉗主動齒輪(38)固定在活動桿(32)上,活動桿(32)上設有下張夾滾輪座(15),下張夾滾輪座(15)設有與下張夾凸輪(33)相配合的下張夾滾輪(16),下夾鉗(25)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40),滑塊(20)可滑動地裝在固定桿(24)和活動桿(32)上,滑塊(20)上設有與升降凸輪(23)相配合的升降滾輪(21),活動套筒(35)套在活動桿(32)與滑塊(20)之間,上夾鉗(22)設有相互嚙合的上夾鉗主動齒輪(36)和上夾鉗被動齒輪(37),上夾鉗被動齒輪(37)可轉動地套在滑塊(20)上,上夾鉗主動齒輪(36)固定在活動套筒(35)上,活動套筒(35)設有上張夾滾輪座(18),上張夾滾輪座(18)設有與上張夾凸輪(30)相配合的上張夾滾輪(17),上夾鉗(22)的雙臂之間設有復位拉簧(34),壓桿(12)的兩端分別裝在轉盤(14)和滑塊(20)設有的滑套內,壓桿(12)的上端設有與下壓凸輪(7)相配合的下壓滾輪(8),壓桿(12)上設有復位彈簧(19),壓桿(12)的下端與上夾鉗(22)的雙臂咬合處相對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金海,
申請(專利權)人:陳金海,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3[中國|浙江]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