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填料墻分區阻截的污泥濃縮消納方法及裝置,其主要特征在于在平流的泥水流程截立面設置至少一道填料墻將封閉容器空間分隔為不同空間,填料墻將污泥阻截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輸入的污泥和回流的污泥集中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濃縮和消化,填料墻中設有內置式疏通沖洗管對填料墻的截污工作維護,累積增量的穩定化污泥從沉渣污泥清掏井中清掏排出。該方法和裝置在平流工藝進行污泥濃縮和消化,增大單位容器中的污泥量和消化能力,有助于污泥的減量化和穩定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污水與污泥處理的方法及裝置。
技術介紹
生活污水產生的污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含水率大,不宜濃縮。污泥的有機物有降解性,在一定條件下,污泥量越大,單位時間內被降解的污泥就越多,提高污泥濃度能夠提高單位容積中的污泥量,提高單位容積中的污泥量,也能夠提高容器的容積利用效率。自然條件下,重力濃縮的效果有限,提高容器中污泥濃度的方法是提高容器截留污泥的能力,使污泥在容器中積累,低濃度的污泥具有流動性,部分懸浮態污泥呈膠體狀,一般截留污泥的方法有沉淀、吸附、過濾。根據國家政策規定以及污泥行業要求,污泥應進行穩定化處理,避免不穩定的有機污泥轉移到其他場所,避免污泥污染問題。綜合上述情況,污泥處理可通過污泥濃縮和消化,使污泥穩定化和減量化。可行的方法是在泥水流動過程中,通過附加截留污泥的條件,實現污泥的濃縮和穩定化處理。污泥中包含了有機物和無機物,其中的難解決物質屬于穩定態的污泥成分,根據污泥衡斂消納的特點,難降解的穩定化污泥是線性累積的污泥,可降解污泥是衡斂態的污泥,可建立輸入-輸出平衡狀態,難降解污泥的累積會降低容器中的可降解污泥容納能力,泥砂沉渣等難降解污泥需排出容器。填料具有吸附懸浮物及膠體的能力,隨著填料中生物膜及截留物質的增多,孔隙率逐步減小,并具備一定的過濾能力,因此,設計一種在泥水流動過程中截留污泥的填料墻,能夠吸附、截留雜物,填料墻的過水截面大,吸附納污量大,透水能力隨著孔隙率的變化而變化,在水流過程中隨著填料墻對泥水的阻截作用,以及填料墻中生物膜的沉積,能夠改善和提高容器中污泥沉積和濃縮,起到截留污泥和增大容器中污泥量的濃縮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一種在泥水平流流程中,設置分區阻截污泥的填料墻,進行污泥濃縮及消化的方法及裝置。本專利技術填料墻分區阻截的污泥濃縮消納方法是在一個封閉的容器內,容器的一端設有進泥管或進泥口,另一端設出水管,沿著進泥到出水的平流流程,依次在截立面設置至少一道攔截泥水過流截面的填料墻,呈截立面的填料墻把容器的內部空間分隔,填料墻內充滿填料,并在內部設有內置式疏通沖洗管,污泥濃縮消納裝置的末端空間設有排放污水的出水管,單個封閉空間設排放消化氣的排氣管或集氣裝置,容器外部設用來清掏泥砂沉渣的沉渣污泥清掏井和管理工藝運行的觀測檢查井,空間底部設用來排泥或回流污泥的排泥管,裝置工作時,泥水從進泥管進入容器前端的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一部分污泥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沉積,一部分泥水穿過填料墻流入后續空間,在填料墻堵塞或填料墻過水能力下降時,啟動內置式疏通沖洗管沖刷填料墻,使填料墻內積累的生物膜及污泥脫落并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內沉積,根據平流流程后續空間中污泥累積情況,將后端空間中的泥水回流或抽排到前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增大前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污泥量及濃度,沿平流流程當填料墻上游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污泥累積并造成填料墻淤堵時,輸入的泥水從填料墻頂面上的溢流槽進入后續空間,容器出水端一格的空間是污水處理空間,符合出水要求的污水從出水管排出,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側壁外設有沉渣污泥清掏井,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沉積的泥渣向低位處的泥渣沉積洞口匯集,并進入沉渣污泥清掏井,批次性從沉渣污泥清掏井中清掏沉積的泥砂、沉渣類污泥,容器中產生的消化氣,通過容器上方的排氣管或集氣裝置排出,穩定化處理的濃縮污泥通過排泥管或抽泥設備排出容器,污泥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和填料墻內進行常溫的厭氧消化,或者附加污泥處理措施提升效率進行污泥消化。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由封閉容器構成的一個或一組污泥濃縮消納裝置,一個容器空間至少由平流流程中截立面的一道填料墻分隔,容器的一端有進泥管或進泥口,容器的另一端有出水管,平流流程上游的一格或多格空間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有出水管的末端一格空間是污水處理空間,在填料墻內充滿填料,填料墻的上頂面高出容器內的液面或泥面,填料墻分布在整個空間過水截立面,或者在空間過水截立面的下半部設半截式隔墻,在半截式隔墻以上設填料墻,填料墻內分布并安裝內置式疏通沖洗管,內置式疏通沖洗管的管道由外部引入,沿水流流程方向,在上游一側的填料墻上部側面有浮渣擋板,在填料墻的上頂面低于浮渣擋板的高度設泥水溢流槽,泥水溢流槽高于容器內的液面或泥面,進泥管或進泥口高于容器的液面或泥面,進泥管直接引入上游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或者由帶水封的管道引入污泥濃縮消化空間,進泥管或進泥口直接設置在泥面之上的側壁,或者在泥面之上、進泥管或進泥口之下的部位設置配泥布泥板,在至少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側壁外部設沉渣污泥清掏井,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底部與沉渣污泥清掏井之間的側壁設有泥渣沉積洞口,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底板坡向泥渣沉積洞口,每格空間頂板設有檢查口及/或在容器空間側壁外部設觀測檢查井,每個封閉的空間都設有至少一道通向外部的排氣管或者與其他空間相通的通氣管,裝置出水管是一端淹沒在污水處理空間的液面之下,另一端引向裝置外部的彎管或直管,單格容器空間的底部是有集泥坡度的底板,或者底部有泥斗,觀測檢查井的側壁開有側壁檢查口,與容器空間相通的側壁檢查口淹沒在液面或泥面之下,在沉渣污泥清掏井與觀測檢查井的頂板設井蓋或蓋板。所述污泥濃縮消納裝置的池體主體部分的俯視形狀是矩形或圓形。所述一組污泥濃縮消納裝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污泥濃縮消納裝置串聯或并聯構成,兩個或兩個以上污泥濃縮消納裝置串聯時,裝置之間用管道連接,只有末端設出水管的空間是污水處理空間,其他空間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所述污水處理空間是平流沉淀處理空間,或者雙層沉淀處理空間,或者是由填料墻及水平填料層圍成的污水處理空間。所述排泥管設在容器空間的底部,排泥管通過排泥設備排向前端的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或者排向污泥濃縮消納裝置外部的污泥設施或裝置。所述附加污泥處理措施是在污泥濃縮消納裝置內的部分或全程處理流程中采用中、高溫厭氧消化,或者投加微生物菌種,或者投加生物酶,或者使用臭氧,或者使用微波,或者使用超聲波的輔助處理措施。所述污泥濃縮消納裝置的進泥管之前連接沉砂池或沉淀池或調節池。本專利技術適用于對生活污水產生的污泥進行濃縮和消化,有益之處在于提高濃縮池的容納污泥能力及污泥濃度,促進污泥的減量化和穩定化。【附圖說明】以下結合附圖及實例對本專利技術的結構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I的俯視平面示意圖。圖2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I的A-A剖立面示意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I的B-B剖立面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2的剖立面示意圖。圖5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3的剖立面示意圖。圖6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4的剖立面示意圖。圖7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5的俯視平面示意圖。圖8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5的剖立面示意圖。圖9是本專利技術實施方案6的剖立面示意圖。附圖中,1、污泥濃縮消化空間;2、污水處理空間;3、填料墻;4、觀測檢查井;5、沉渣污泥清掏井;6、內置式疏通沖洗管;7、進泥管或者進泥口; 8、出水管;9、泥水溢流槽;10、配泥布泥板;11、浮渣擋板;12、排氣管;13、排泥管;14、側壁檢查口; 15、泥渣沉積洞口; 16、半截式隔墻;17、井蓋或蓋板;18、雙層沉淀分隔板;19、沉泥口;20、泥斗;21、水平填料層;【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2、3所示的實施方案I是由兩道填料墻3分隔為三格空間的封閉容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填料墻分區阻截的污泥濃縮消納方法及裝置,其主要特征在于是在一個封閉的容器內,容器的一端設有進泥管或進泥口,另一端設出水管,沿著進泥到出水的平流流程,依次在截立面設置至少一道攔截泥水過流截面的填料墻,呈截立面的填料墻把容器的內部空間分隔,填料墻內充滿填料,并在內部設有內置式疏通沖洗管,污泥濃縮消納裝置的末端空間設有排放污水的出水管,單個封閉空間設排放消化氣的排氣管或集氣裝置,容器外部設用來清掏泥砂沉渣的沉渣污泥清掏井和管理工藝運行的觀測檢查井,空間底部設用來排泥或回流污泥的排泥管,裝置工作時,泥水從進泥管進入容器前端的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一部分污泥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沉積,一部分泥水穿過填料墻流入后續空間,在填料墻堵塞或填料墻過水能力下降時,啟動內置式疏通沖洗管沖刷填料墻,使填料墻內積累的生物膜及污泥脫落并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內沉積,根據平流流程后續空間中污泥累積情況,將后端空間中的泥水回流或抽排到前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使回流的污泥與從外部輸入的污泥自前向后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累積,增大前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污泥量及濃度,沿平流流程當填料墻上游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污泥累積并造成填料墻淤堵時,輸入的泥水從填料墻頂面上的溢流槽進入后續空間,容器出水端一格的空間是污水處理空間,符合出水要求的污水從出水管排出,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側壁外設有沉渣污泥清掏井,污泥濃縮消化空間中沉積的泥渣向低位處的泥渣沉積洞口匯集,并進入沉渣污泥清掏井,批次性從沉渣污泥清掏井中清掏沉積的泥砂、沉渣類污泥,容器中產生的消化氣,通過容器上方的排氣管或集氣裝置排出,穩定化處理的濃縮污泥通過排泥管或抽泥設備排出容器,污泥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和填料墻內進行常溫的厭氧消化,或者附加污泥處理措施提升效率進行污泥消化;這種填料墻分區阻截的污泥濃縮消納方法及裝置的技術方案是由封閉容器構成的一個或一組污泥濃縮消納裝置,一個容器空間至少由平流流程中截立面的一道填料墻分隔,容器的一端有進泥管或進泥口,容器的另一端有出水管,平流流程上游的一格或多格空間是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有出水管的末端一格空間是污水處理空間,在填料墻內充滿填料,填料墻的上頂面高出容器內的液面或泥面,填料墻分布在整個空間過水截立面,或者在空間過水截立面的下半部設半截式隔墻,在半截式隔墻以上設填料墻,填料墻內分布并安裝內置式疏通沖洗管,內置式疏通沖洗管的管道由外部引入,沿水流流程方向,在上游一側的填料墻上部側面有浮渣擋板,在填料墻的上頂面低于浮渣擋板的高度設泥水溢流槽,泥水溢流槽高于容器內的液面或泥面,進泥管或進泥口高于容器的液面或泥面,進泥管直接引入上游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或者由帶水封的管道引入污泥濃縮消化空間,進泥管或進泥口直接設置在泥面之上的側壁,或者在泥面之上、進泥管或進泥口之下的部位設置配泥布泥板,在至少一格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側壁外部設沉渣污泥清掏井,在污泥濃縮消化空間底部與沉渣污泥清掏井之間的側壁設有泥渣沉積洞口,污泥濃縮消化空間的底板坡向泥渣沉積洞口,每格空間頂板設有檢查口及/或在容器空間側壁外部設觀測檢查井,每個封閉的空間都設有至少一道通向外部的排氣管或者與其他空間相通的通氣管,裝置出水管是一端淹沒在污水處理空間的液面之下,另一端引向裝置外部的彎管或直管,單格容器空間的底部是有集泥坡度的底板,或者底部有泥斗,觀測檢查井的側壁開有側壁檢查口,與容器空間相通的側壁檢查口淹沒在液面或泥面之下,在沉渣污泥清掏井與觀測檢查井的頂板設井蓋或蓋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峰,
申請(專利權)人:趙峰,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