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設有開槽,所述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所述豎桿的上端設有下沖頭,所述開槽底部對稱設有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的上端均設有頂塊,所述下模塊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上端設有上模塊,所述上模塊靠近下模塊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所述伸縮裝置遠離上模塊的一端設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上模塊的一側設有彈簧,所述上模塊上插設有抵桿。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起來十分的方便,不僅僅可以解決普通的模具加工過程中出現沖壓拉伸不夠精確,而且將沖壓和拉伸相結合,省去了使用許多模具的麻煩,大大降低了生產的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落料拉伸復合模具
,尤其涉及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
技術介紹
模具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坯料成為有特定形狀和尺寸的制件的工具。廣泛用于沖裁、模鍛、冷鐓、擠壓、粉末冶金件壓制、壓力鑄造,以及工程塑料、橡膠、陶瓷等制品的壓塑或注塑的成形加工中。模具具有特定的輪廓或內腔形狀,應用具有刃口的輪廓形狀可以使坯料按輪廓線形狀發生分離(沖裁)。應用內腔形狀可使坯料獲得相應的立體形狀。模具一般包括動模和定模(或凸模和凹模)兩個部分,二者可分可合。分開時取出制件,合攏時使坯料注入模具型腔成形。模具是精密工具,形狀復雜,承受坯料的脹力,對結構強度、剛度、表面硬度、表面粗糙度和加工精度都有較高要求,模具生產的發展水平是機械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落料拉伸模具對于無凸緣一次拉伸件的加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有技術中,對于這類零件的加工,在實際生產操作中,一般安排的工藝為先落料,再拉伸,并且上述兩道工藝一般分別采用單工序幕生產,對應于每一道工藝,分別需要一副模具,這就導致需要很多副模具才能展開零件加工工作,導致零件加工精度相對較低,而且生產成本高、效率較低,很難滿足大批量生產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設有開槽,所述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所述豎桿的上端設有下沖頭,所述開槽底部對稱設有的升降裝置,且升降裝置分別位于豎桿的兩側,所述升降裝置的上端均設有頂塊,所述下模塊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上端設有上模塊,所述上模塊靠近下模塊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所述伸縮裝置遠離上模塊的一端設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上模塊的一側設有彈簧,且彈簧的另一端均和上模塊連接,所述上模塊上插設有抵桿,所述抵桿分別貫穿上模塊和固定板并向下模塊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桿的兩側均設有限位塊,且限位塊位于上模塊上,所述抵桿靠近下模塊的一端設有上沖頭,且上沖頭和下沖頭的位置對應。優選地,所述伸縮裝置和升降裝置均采用伸縮桿。優選地,所述彈簧的數量為2-6根。優選地,所述下模座的下端設有固定底座。本專利技術中下模座的上端設有支撐桿,下模座的上端還設有開槽,開槽內設有上沖頭、升降裝置和頂塊,然后通過設置在上模塊上的豎桿和下沖頭對零部件進行加工,而且通過伸縮裝置和固定板可以控制豎桿的上下移動,可以給零部件進行有效的加工,該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起來十分的方便,不僅僅可以解決普通的模具加工過程中出現沖壓拉伸不夠精確,而且將沖壓和拉伸相結合,省去了使用許多模具的麻煩,大大降低了生產的成本。【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下模座、2上沖頭、3固定板、4支撐桿、5伸縮裝置、6上模座、7彈簧、8限位塊、9抵桿、10豎桿、11下沖頭、12升降裝置、13頂塊。【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參照圖1,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1,下模座1的下端設有固定底座,下模座1的上端設有開槽,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10,豎桿10的上端設有下沖頭11,開槽的內部設有呈對稱分布的升降裝置12,且升降裝置12分別位于豎桿10的兩側,升降裝置12的上端均設有頂塊13,下模塊1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4,支撐桿4的上端設有上模塊6,上模塊6靠近下模塊1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5,且伸縮裝置5和升降裝置12均采用伸縮桿,伸縮裝置5遠離上模塊6的一端設有固定板3,固定板3靠近上模塊6的一側設有彈簧7,彈簧7的數量為2-6根,且彈簧7的另一端均和上模塊6連接,上模塊6上插設有抵桿9,抵桿9分別貫穿上模塊6和固定板3并向下模塊1的方向延伸,抵桿9的兩側均設有限位塊8,且限位塊8位于上模塊6上,抵桿9靠近下模塊9的一端設有上沖頭2,且上沖頭2和下沖頭11的位置對應。本專利技術中將零部件放到下模座1的上端,然后通過固定板3、彈簧7和伸縮裝置5進行上下移動,帶動豎桿10上設置的上沖頭2進行移動,上沖頭2向下移動,再通過和設置下方對應位置的下沖頭11對零部件進行落料拉伸。以上所述,僅為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專利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專利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設有開槽,所述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10),所述豎桿(10)的上端設有下沖頭(11),所述開槽底部對稱設有的升降裝置(12),且升降裝置(12)分別位于豎桿(10)的兩側,所述升降裝置(12)的上端均設有頂塊(13),所述下模塊(1)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4),所述支撐桿(4)的上端設有上模塊¢),所述上模塊(6)靠近下模塊(1)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5),所述伸縮裝置(5)遠離上模塊¢)的一端設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靠近上模塊(6)的一側設有彈簧(7),且彈簧(7)的另一端均和上模塊(6)連接,所述上模塊(6)上插設有抵桿(9),所述抵桿(9)分別貫穿上模塊(6)和固定板(3)并向下模塊⑴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桿(9)的兩側均設有限位塊(8),且限位塊⑶位于上模塊(6)上,所述抵桿(9)靠近下模塊(9)的一端設有上沖頭(2),且上沖頭(2)和下沖頭(11)的位置對應。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裝置(5)和升降裝置(12)均采用伸縮桿。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7)的數量為2-6根。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的下端設有固定底座。【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設有開槽,所述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所述豎桿的上端設有下沖頭,所述開槽底部對稱設有的升降裝置,所述升降裝置的上端均設有頂塊,所述下模塊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所述支撐桿的上端設有上模塊,所述上模塊靠近下模塊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所述伸縮裝置遠離上模塊的一端設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靠近上模塊的一側設有彈簧,所述上模塊上插設有抵桿。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使用起來十分的方便,不僅僅可以解決普通的模具加工過程中出現沖壓拉伸不夠精確,而且將沖壓和拉伸相結合,省去了使用許多模具的麻煩,大大降低了生產的成本。【IPC分類】B21D37/10, B21D35/00【公開號】CN105396954【申請號】CN201510964986【專利技術人】劉洪彬 【申請人】天津市澋博科技有限公司【公開日】2016年3月16日【申請日】2015年12月17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金屬落料拉伸復合模具,包括下模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的上端設有開槽,所述開槽的內部設有豎桿(10),所述豎桿(10)的上端設有下沖頭(11),所述開槽底部對稱設有的升降裝置(12),且升降裝置(12)分別位于豎桿(10)的兩側,所述升降裝置(12)的上端均設有頂塊(13),所述下模塊(1)的上端對稱設有支撐桿(4),所述支撐桿(4)的上端設有上模塊(6),所述上模塊(6)靠近下模塊(1)的一側設有對稱的伸縮裝置(5),所述伸縮裝置(5)遠離上模塊(6)的一端設有固定板(3),所述固定板(3)靠近上模塊(6)的一側設有彈簧(7),且彈簧(7)的另一端均和上模塊(6)連接,所述上模塊(6)上插設有抵桿(9),所述抵桿(9)分別貫穿上模塊(6)和固定板(3)并向下模塊(1)的方向延伸,所述抵桿(9)的兩側均設有限位塊(8),且限位塊(8)位于上模塊(6)上,所述抵桿(9)靠近下模塊(9)的一端設有上沖頭(2),且上沖頭(2)和下沖頭(11)的位置對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洪彬,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市澋博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天津;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