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復位粘滯阻尼器,包括通過連接件相互連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內充滿粘滯阻尼液,主缸上設有主缸蓋,副缸上設有副缸蓋,主缸和副缸內設有導桿,導桿的一端穿過主缸蓋位于主缸外,導桿的另一端穿出主缸并伸入至副缸中,導桿上設置有活塞,所述副缸內位于連接件與副缸蓋之間軸向設置有多根彈簧桿,彈簧桿設置于導桿的周圍,彈簧桿上活動設置有平衡板,平衡板與導桿的末端固定連接,每根彈簧桿上均穿套有一對復位彈簧,其中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連接件之間,另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副缸蓋之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能夠實現活塞自動復位,有效消除結構的殘余位移,且結構簡單,性能穩定。(*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減振
,具體講是一種具有自復位功能的粘滯阻尼器。
技術介紹
粘滯阻尼器具有小剛度、高耗能的特點,其減振機理為通過阻尼液的粘滯特性和孔縮效應集中耗散輸入結構中的能量,從而達到減小結構振動(地震或風振)反應、保護主體結構安全的目的?,F有技術的粘滯阻尼器的組件包括通過連接件相互連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內充滿粘滯阻尼液,主缸上設有主缸蓋,副缸上設有副缸蓋,活塞在主缸內滑動。但是這種粘滯阻尼器存在一定的缺點:振動結束后,阻尼器活塞無法復位到主缸的中部位置,這使得結構中出現一定的殘余位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實現自動復位功能的粘滯阻尼器,可有效消除殘余位移,且結構簡單,性能穩定。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復位粘滯阻尼器,包括通過連接件相互連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內充滿粘滯阻尼液,主缸上設有主缸蓋,副缸上設有副缸蓋,主缸和副缸內設有導桿,導桿的一端穿過主缸蓋位于主缸外,導桿的另一端穿出主缸并伸入至副缸中,導桿上設置有活塞,所述副缸內位于連接件與副缸蓋之間軸向設置有多根彈簧桿,彈簧桿設置于導桿的周圍,彈簧桿上活動設置有平衡板,平衡板與導桿的末端固定連接,每根彈簧桿上均穿套有一對復位彈簧,其中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連接件之間,另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副缸蓋之間。作為優選,所述彈簧桿的數量為4根,分別均勻分布在導桿的周圍。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一、當外力撤除后,副缸內部的平衡板會在復位彈簧的作用下復位,平衡板的復位會帶動導桿與活塞一同復位,從而有效消除結構的殘余位移,提高整個阻尼器的性能。二、復位彈簧與平衡板的配合還能對高速運行的活塞起到緩沖作用。三、彈簧桿、復位彈簧以及平衡板等組成的自復位裝置利用副缸作為安裝空間,不影響阻尼器的總長度,對阻尼器的造價不敏感。四、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采用裝配式組件,維護方便。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自復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活塞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主缸的前端部分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平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中所示:1、主缸?2、副缸?3、連接件?4、粘滯阻尼液?5、主缸蓋?6、副缸蓋?7、活塞8、導桿?9、彈簧桿?10、平衡板?11、復位彈簧?12、導向套?13、連接耳環?14、副缸耳環?15、第一彈簧底座?16、第二彈簧底座?17、固定螺母?18、通孔?19、PTFE組合密封圈?20、矩形密封圈?21、阻尼棒?22、半環鍵?23、壓板?24、橡膠ⅡO型密封圈?25、耐磨環。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闡述。如圖1所示:一種自復位粘滯阻尼器,包括主缸1和副缸2,主缸1和副缸2通過連接件3相互連接,但是不相連通。主缸1內充滿粘滯阻尼液4,粘滯阻尼液4采用二甲基硅油。主缸1上設有主缸蓋5,副缸2上設有副缸蓋6。主缸1和副缸2內設有導桿8,導桿8的一端穿過主缸蓋5位于主缸1外,導桿8的另一端穿出主缸1并伸入至副缸2中,導桿8上設置有活塞7,活塞7位于主缸1內,隨著結構振動,活塞7在主缸1內隨著導桿8作往復運動。上述主缸1和副缸2的結構并非技術重點,本技術的關鍵技術點在于副缸2內設置有自復位裝置,通過該自復位裝置能夠實現活塞7的自動復位,消除結構的殘余位移。以下結合圖1和圖2對自復位裝置進行展開描述:自復位裝置包括復位彈簧11,平衡板10和用于支撐復位彈簧11的彈簧桿9。副缸2內位于連接件3與副缸蓋6之間軸向設置有多根彈簧桿9,彈簧桿9的一端固定在副缸蓋6上,另一端固定在連接件3上。彈簧桿9分布于導桿8的周圍,平衡板10上開設有通孔18,彈簧桿9穿過通孔18與平衡板10活動連接。平衡板10與導桿8的末端固定連接,當導桿8往復運動時,平衡板10隨著導桿8往復運動,且運動過程中受彈簧桿9的導向作用。本實施例中,平衡板10為環形板,上述提到的通孔18等角度分布于環形板的周邊,多個通孔18的位置分別與多根彈簧桿9的位置一一對應,使得每根彈簧桿9正好能穿過一個通孔18。同時,保證通孔18的直徑略大于彈簧桿9的直徑,以避免平衡板10在往復運動的過程中與彈簧桿9之間的摩擦,以使平衡板10能夠沿著彈簧桿9自由滑動。如圖2所示:每根彈簧桿9上均穿套有一對復位彈簧11,其中一個復位彈簧11設置于平衡板10與連接件3之間,另一個復位彈簧11設置于平衡板10與副缸蓋6之間。成對的復位彈簧11規格相同且對稱設置,如此,平衡板10兩側的受力均勻,能在復位彈簧11的作用下實現自動精確復位。本實施例中,副缸2內位于連接件3的端面上設置有第一彈簧底座15,副缸2內位于副缸蓋6的端面上設置有第二彈簧底座16。設置于平衡板10與連接件3之間的復位彈簧11的一端固定在平衡板10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彈簧底座15上。設置于平衡板10與副缸蓋6之間的復位彈簧11的一端固定在平衡板10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彈簧底座16上。導桿8伸入至副缸2中的一端與平衡板10通過固定螺母17固定連接。如圖2和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彈簧桿9的數量優選為4根,分別均勻分布在導桿8的周圍。采用4根彈簧桿9,相對應有4對復位彈簧11,如此,平衡板10受力更加平衡,整個自復位裝置的復位效果更佳。當然,彈簧桿9為4根只是一種優選方案,彈簧桿9的數量可視實際情況做適當的增減,比如2根、3根或其它任何合理的根數,均可為本技術所采用。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當外力撤除后,平衡板10兩側的復位彈簧11會驅動平衡板10復位,平衡板10的復位會帶動導桿8與活塞7一同復位,以使活塞7自動回復到主缸1的中部位置,從而達到消除結構的殘余位移的目的。同時,復位彈簧11與平衡板10的配合還能對高速運行的活塞7起到緩沖作用。成對的復位彈簧11規格相同且對稱設置,如此,平衡板10兩側的受力均勻,能在復位彈簧11的作用下實現自動精確復位。此外,本技術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彈簧桿9、復位彈簧11以及平衡板10等組成的自復位裝置利用副缸2作為安裝空間,不影響阻尼器的總長度,對阻尼器的造價不敏感,同時,自復位裝置采用裝配式組件,維護方便。復位彈簧11采用硅錳合金材料制成,承載力及剛度可根據阻尼器的性能選定。在同一個自復位粘滯阻尼器中,各個復位彈簧11的規格均相同,當阻尼器空載時,平衡板10可自動復位至副缸2的中部位置,此時活塞7也復位至主缸1的中部位置。主缸1和副缸2均采用材質為45#鋼的無縫鋼管,外表面采用鍍鎳處理,以增強耐久性。導桿8所采用的材質為40cr,外表面鍍硬鉻,以增強耐腐蝕性。如圖1和圖4所示:主缸1內部的頂端和底端分別設置有導向套12,導向套12能夠保證導桿8在運動時的直線軌跡。導向套12與導桿8之間采用PTFE組合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復位粘滯阻尼器,包括通過連接件相互連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內充滿粘滯阻尼液,主缸上設有主缸蓋,副缸上設有副缸蓋,主缸和副缸內設有導桿,導桿的一端穿過主缸蓋位于主缸外,導桿的另一端穿出主缸并伸入至副缸中,導桿上設置有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缸內位于連接件與副缸蓋之間軸向設置有多根彈簧桿,彈簧桿設置于導桿的周圍,彈簧桿上活動設置有平衡板,平衡板與導桿的末端固定連接,每根彈簧桿上均穿套有一對復位彈簧,其中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連接件之間,另一個復位彈簧設置于平衡板與副缸蓋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復位粘滯阻尼器,包括通過連接件相互連接的主缸和副缸,主缸內充滿粘滯阻尼液,主缸上設有主缸蓋,副缸上設有副缸蓋,主缸和副缸內設有導桿,導桿的一端穿過主缸蓋位于主缸外,導桿的另一端穿出主缸并伸入至副缸中,導桿上設置有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副缸內位于連接件與副缸蓋之間軸向設置有多根彈簧桿,彈簧桿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森林,婁榮,盛靖,趙偉鋒,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建科減震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