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包括:基層、面層、路緣石、防水膜;在道路地基上鋪墊有基層,在基層上攤鋪有面層且面層寬度窄于基層,面層兩側鋪設有路緣石,路緣石頂面低于路面,路緣石為倒L型,路緣石倒扣在基層兩側的拐角上,防水膜位于道路本體兩側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鋪設,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防水膜上端位于基層的端面與路緣石之間。本發明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的修筑方法。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防水膜切斷邊坡和路面下方黃土層的毛細孔以阻止邊坡積水使路面下方黃土產生濕陷從而損壞道路,同時無需施工量大的換填、墊層、灰土樁等施工工藝和路基結構,節省成本、人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道路修筑
,特別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濕陷性黃土是一種在干燥情況下,具有較高強度和較低壓縮性,遇水后在一定外力作用或在自重作用下強度驟降的一種特殊巖土。其土質較均勻、結構疏松、孔隙發育,在其形成過程中,充分的壓力和適宜的濕度往往不能同時具備,導致土層的壓密欠佳,接近地表2?3米的土層,受大氣降水影響,一般具有適宜壓密的濕度,但此時上覆土重很小,土層得不到充分的壓密,便形成了低濕度、高孔隙率的濕陷性黃土,在天然濕度下壓縮性較低,但遇水浸潤時,下沉量大,發生下沉速度快的失穩性變形。濕陷性黃土廣泛分布于我國甘肅、寧夏、陜西和山西等黃土高原地區。濕陷性黃土對公路工程的工程危害主要表現為遇水后的不均勻沉降,引起公路路面大面積開裂、下陷,從而引起其他次生公路病害,進一步加劇黃土地基的濕陷性,引起惡性循環。所以公路工程中的濕陷性黃土路基的施工質量直接影響整個公路的施工質量以及后期運營期養護工程。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時,必須考慮因地基濕陷引起附加沉降對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選擇適宜的地基處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濕陷或因少量濕陷所造成的危害。對于一條修筑完成公路,引起濕陷要么是路面滲水要么是邊坡滲水,路面滲水的防治通過采用合適的集料配比和級配等級已能較好的克服。對于邊坡滲水預防起來則困難得多,且工程量和資金投入都很大,目前對于邊坡滲水的處理采用修路時綜合運用換填、強夯、擠密、土或灰土墊層、土粧或灰土粧、粧基礎等方法,并在路堤兩側邊坡及頂部采用粘土包裹處理,防止雨水滲入。對于II級以上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如采用土或灰土墊層、土粧或灰土粧、粧基礎預浸水法、粘土包裹,不同程度存在工作量大、花費勞力多、施工現場占地大、工期長、造價高等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此,有必要設計一種造價低、工程量小的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同時有必要提供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的修筑方法。—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包括:基層、面層、路緣石、防水膜;在道路地基上鋪墊有基層,在基層上攤鋪有面層且面層寬度窄于基層,面層兩側鋪設有路緣石,路緣石頂面低于路面,路緣石為倒L型,路緣石倒扣在基層兩側的拐角上,防水膜位于道路本體兩側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鋪設,防水膜用于切斷路面下方黃土與邊坡下方黃土的毛細孔,防止邊坡下方黃土的水分通過毛細現象不斷滲入路面下方黃土中,從而避免雨季因邊坡滲水造成路面濕陷;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防水膜上端位于基層的端面與路緣石之間。優選的,面層為密級配的瀝青混凝土,基層為石灰、碎石混合料。優選的,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為100?120cm。濕陷性對道路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淺土層,超過1.5m后,影響已很弱,綜合成本和技術條件選擇1?1.2m以實現最優化。優選的,防水膜為單向防水膜,其防水面對向邊坡。使路面一側黃土中的水分可以通過單向防水膜滲入邊坡一側,更有利于控制路面下方黃土的水分。優選的,防水膜上端位于基層的端面與路緣石之間的部分其剖面為L型,且其自由端垂直向上。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的修筑方法,包括:步驟一:將道路地基上的表層腐植土及有機土,清理至地表以下20?24cm,調整道路地基飽和度小余70%,采用強夯夯實;步驟二:使用碎石混合生石灰、粉煤灰作為基層進行攤鋪并將基層兩側修筑成兩級的階梯狀,之后用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步驟三:將防水膜鋪設在基層兩側,防水膜上部貼靠在基層階梯狀的端部,防水膜下端距基層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 ;步驟四:將L型的路緣石倒扣在基層兩側的拐角上使路緣石壓住防水膜上部,且使路緣石下端部抵在基層第二級臺階上;步驟五:在基層上鋪設瀝青混凝土面層。優選的,瀝青混凝土為密級配。優選的,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為100?120cm。優選的,防水膜為單向防水膜,其防水面對向邊坡。優選的,防水膜上端位于基層階梯的端面與路緣石之間的部分其剖面為L型,且其自由端垂直向上。本專利技術采用防水膜切斷邊坡和路面下方黃土層的毛細孔以阻止邊坡積水使路面下方黃土產生濕陷從而損壞道路,而路面通過采用密級配的瀝青混凝土并且基層采用生石灰從而最大限度減少了路面滲水。本專利技術由于切斷了邊坡向路面下方黃土的滲水從而無需施工量大的換填、墊層、灰土粧等施工工藝和路基結構,節省成本、人工。【附圖說明】:附圖1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的斷面結構示意圖。附圖2是一幅較佳實施方式的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的斷面結構示意圖。圖中:基層1、面層2、路緣石3、防水膜4、道路地基5、邊坡6。【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1?2所示,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包括:基層1、面層2、路緣石3、防水膜4 ;在道路地基5上鋪墊有基層1,在基層1上攤鋪有面層2且面層2寬度窄于基層1,面層2兩側鋪設有路緣石3,路緣石3頂面低于路面,路緣石3為倒L型,路緣石3倒扣在基層1兩側的拐角上,防水膜4位于道路本體兩側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鋪設,防水膜4用于切斷路面下方黃土與邊坡6下方黃土的毛細孔,防止邊坡6下方黃土的水分通過毛細現象不斷滲入路面下方黃土中,從而避免雨季因邊坡滲水造成路面濕陷;防水膜4下端與基層1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防水膜4上端位于基層1的端面與路緣石3之間。在本實施方式中,面層2為密級配的瀝青混凝土,基層1為石灰、碎石混合料。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為100?120cm。濕陷性對道路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淺土層,超過1.5m后,影響已很弱,綜合成本和技術條件選擇1?1.2m以實現最優化。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為單向防水膜,其防水面對向邊坡。使路面一側黃土中的水分可以通過單向防水膜滲入邊坡6 —側,更有利于控制路面下方黃土的水分。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上端位于基層1的端面與路緣石3之間的部分其剖面為L型,且其自由端垂直向上。—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的修筑方法,包括:步驟一:將道路地基5上的表層腐植土及有機土,清理至地表以下20?24cm,調整道路地基5飽和度小余70%,采用強夯夯實;步驟二:使用碎石混合生石灰、粉煤灰作為基層1進行攤鋪并將基層1兩側修筑成兩級的階梯狀,之后用振動壓路機進行碾壓;步驟三:將防水膜4鋪設在基層1兩側,防水膜4上部貼靠在基層1階梯狀的端部,防水膜4下端距基層1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 ;步驟四:將L型的路緣石3倒扣在基層1兩側的拐角上使路緣石3壓住防水膜上部,且使路緣石3下端部抵在基層1第二級臺階上;步驟五:在基層1上鋪設瀝青混凝土面層2。在本實施方式中,瀝青混凝土為密級配。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下端與基層1的垂直距離為100?120cm。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為單向防水膜,其防水面對向邊坡6。在本實施方式中,防水膜4上端位于基層1階梯的端面與路緣石3之間的部分其剖面為L型,且其自由端垂直向上。【主權項】1.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層、面層、路緣石、防水膜;在道路地基上鋪墊有基層,在基層上攤鋪有面層且面層寬度窄于基層,面層兩側鋪設有路緣石,路緣石頂面低于路面,路緣石為倒L型,路緣石倒扣在基層兩側的拐角上,防水膜位于道路本體兩側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鋪設,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防水膜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滲水的濕陷性黃土道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層、面層、路緣石、防水膜;在道路地基上鋪墊有基層,在基層上攤鋪有面層且面層寬度窄于基層,面層兩側鋪設有路緣石,路緣石頂面低于路面,路緣石為倒L型,路緣石倒扣在基層兩側的拐角上,防水膜位于道路本體兩側且沿道路延伸方向鋪設,防水膜下端與基層的垂直距離不低于70cm,防水膜上端位于基層的端面與路緣石之間。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立新,丁曄,趙帥,
申請(專利權)人:北方民族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寧夏;6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