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機械刀具設備領域的一種雙頭刀刃刀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剎車鼓加工無需旋轉刀臺的雙頭刀刃刀具。包括刀具安裝座,所述刀具安裝座上安裝有用于加工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的組合刀以及用于加工剎車鼓切槽的切槽刀,所述組合刀和所述切槽刀位于所述刀具安裝座的同一側,所述切槽刀與所述組合刀垂直設置,且所述切槽刀的刀頭朝向所述組合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對刀具的結構改變,將組合刀和切槽刀設置在刀具安裝座的同一側,無需轉動刀臺便能完成對剎車鼓的剎車面、外圓以及切槽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同時降低了設備因轉動更換工位而造成的磨損,提高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械刀具設備領域的一種雙頭刀刃刀具,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剎車鼓加工無需旋轉刀臺的雙頭刀刃刀具。
技術介紹
由于現在機械加工產品的多樣化,用到的刀具也越來越多。由于傳統刀具的結構簡單,單一刀具無法滿足加工需求,從而造成加工刀具數量多,加工過程中換刀頻繁,影響生產效率。換刀頻繁使設備刀臺轉動次數增加,導致內部零件磨損較快,影響刀臺使用壽命。刀臺磨損后影響刀臺鎖緊力,使產品加工質量不穩定。刀臺磨損后維修停機時間過長,影響生產效率,維修困難且維修成本高。傳統加工剎車鼓時,數控刀臺上共需要安裝三把刀具,第一把刀具為剎車面車刀、第二把刀具為外圓車刀、第三把刀具為切槽車刀,加工一件剎車鼓就需要轉動刀臺3次。即剎車面車刀加工完剎車面后刀臺順時針旋轉90°切換到外圓車刀加工外圓,當外圓車刀加工完剎車鼓外圓后刀臺順時針再次轉動90°換到切槽車刀加工切槽,當切槽刀加工完剎車鼓的切槽后刀臺再轉動180°換到剎車面車刀。每天需要轉動420次,轉動頻繁容易造成零件磨損較快,刀臺的回轉精度降低造成刀臺鎖緊力不夠,刀臺鎖緊力不夠造成加工時刀臺松動,刀臺松動造成栽刀從而損壞刀具,嚴重時造成產品報廢,影響產品質量。并且每次轉動刀臺換刀時都必須將Z向距離移至離工件200mm處再換刀保證換刀時三把刀之間不會干涉,影響生產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頭刀刃刀具,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刀具更換頻繁、加工效率低,使用壽命短、成本高等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雙頭刀刃刀具,用于加工剎車鼓,包括刀具安裝座,所述刀具安裝座上安裝有用于加工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的組合刀以及用于加工剎車鼓切槽的切槽刀,所述組合刀和所述切槽刀位于所述刀具安裝座的同一側,所述切槽刀與所述組合刀垂直設置,且所述切槽刀的刀頭朝向所述組合刀。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對刀具的結構改變,將組合刀和切槽刀設置在刀具安裝座的同一側,無需轉動刀臺便能完成對剎車鼓的剎車面、外圓以及切槽加工,提高加工效率,同時降低了設備因轉動更換工位而造成的磨損,提高了設備的使用壽命。進一步,所述組合刀包括刀柄,所述刀柄的一端固定安裝在所述刀具安裝座上,所述刀柄的另一端上設有加工剎車鼓剎車面的第一車刀和加工剎車鼓外圓的第二車刀,所述第一車刀設置在所述刀柄的端部,所述第二車刀設置在所述刀柄靠近所述第一車刀的一端。進一步,所述第一車刀設置在所述刀柄靠近所述切槽刀的一側,所述第二車刀設置在所述刀柄遠離所述切槽刀的一側。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布局合理,使得第一車刀的刀片高于第二車刀,有利于剎車鼓的不同工序加工,同時還無需轉動刀具也不會造成刀具之間相互干涉。進一步,所述第一車刀的主偏角為15°,所述第一車刀的副偏角為12°。進一步,所述第二車刀的副后面與所述第一車刀水平面的夾角為75°,所述第二車刀的副偏角為15°。進一步,所述第一車刀和所述第二車刀均包括刀體和刀片,所述刀片安裝在所述刀體上。進一步,所述第一車刀的刀片與所述第二車刀的刀片之間垂直于所述刀柄長度方向的距離為60mm。進一步,所述第一車刀和所述第二車刀的刀片的后角均為8°,所述第一車刀和所述第二車刀的刀體的后角均為12°。采用上述進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過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的相關參數限制其安裝位置和結構,使得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設置在刀柄的合適位置,以及限制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之間的相互位置結構,有利于第一車刀和第二車刀加工運行穩定,加工不同工步時互不干擾,提高加工質量和加工精度。【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組合刀的主視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組合刀的俯視圖。零件標號說明1 刀具安裝座2 組合刀21 刀柄22 第一車刀23 第二車刀3 切槽刀【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技術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技術的其他優點及功效。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技術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技術所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術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
技術實現思路
下,當亦視為本技術可實施的范疇。如圖1所示,本技術雙頭刀刃刀具,用于加工剎車鼓,包括刀具安裝座1,刀具安裝座1安裝在刀臺上。刀具安裝座1上安裝有用于加工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的組合刀2以及用于加工剎車鼓切槽的切槽刀3。組合刀2和切槽刀3位于刀具安裝座1的同一側,切槽刀3與組合刀2垂直設置,且切槽刀3的刀頭朝向組合刀2。如圖1、圖2和圖3所示,組合刀2包括刀柄23,刀柄23的一端固定安裝在刀具安裝座1上,刀柄23的另一端上設有加工剎車鼓剎車面的第一車刀21和加工剎車鼓外圓的第二車刀22。第一車刀21設置在刀柄23的端部,第二車刀22設置在刀柄23靠近第一車刀21的一端。第一車刀21設置在刀柄23靠近切槽刀3的一側,第二車刀22設置在刀柄23遠離切槽刀3的一側。將第一車刀21設置在刀柄23的端部,第二車刀22設置在刀柄23的兩端之間,使得第一車刀21的刀片要高于第二車刀22的刀片,從而使得剎車鼓在加工不同工步時,可以無需轉動刀臺便能進行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加工,并且避免第一車刀21和第二車刀22之間相互干涉。如圖2和圖3所示,第一車刀21和第二車刀22均包括刀片和刀體,刀片安裝在刀體上,第一車刀21的刀片和第二車刀22的刀片的后角均為8°,第一車刀21的刀體和第二車刀22的刀體的后角均為12°。如圖3所示,第一車刀21的主偏角為15°,第一車刀的副偏角為12°,即第一車刀21的刀片與刀柄23端面豎直方向形成的夾角為15°,第一車刀21的刀片與刀柄23側面水平方向形成的夾角為12° ;第二車刀22的副后面與第一車刀21水平面的夾角為75°,第二車刀22的副偏角為15°,即第二車刀22的刀片與刀柄23側面水平方向形成的夾角為15°,與第一車刀21形成的夾角為75°。第一車刀21的刀片與第二車刀22的刀片之間垂直于刀柄23長度方向的距離為60mm。通過限制第一車刀21和第二車刀22之間的相關位置參數以及結構參數,從而使得第一車刀21和第二車刀22之間的結構位置關系進行限制固定,使得第一車刀21和第二車刀22可以無需轉換刀臺便能實現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加工,提高加工質量和效率。其工作過程為:將剎車鼓安裝在加工臺上,將刀具安裝座1安裝在刀臺上,通過第一車刀21進行剎車鼓的剎車面加工,剎車面加工完成后,直接采用第二車刀22加工剎車鼓的外圓,加工完剎車鼓的外圓后通過切槽刀3進行切槽,完成剎車鼓的剎車面、外圓和切槽的加工。本技術將組合刀2和切槽刀3安裝在刀具安裝座1的同一側,加工剎車鼓時無需轉動刀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頭刀刃刀具,用于加工剎車鼓,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具安裝座,所述刀具安裝座上安裝有用于加工剎車鼓的剎車面和外圓的組合刀以及用于加工剎車鼓切槽的切槽刀,所述組合刀和所述切槽刀位于所述刀具安裝座的同一側,所述切槽刀與所述組合刀垂直設置,且所述切槽刀的刀頭朝向所述組合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勇,廖忠源,張曉紅,
申請(專利權)人:慶鈴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8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