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材料領域,具體是一種變色吸附材料,所述吸附材料由持油層和位于持油層兩側的表層組成,所述持油層中間具有變色層,所述持油層為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所述表層由內層和外層壓制而成,內層為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外層為面密度為8-30g/m2的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薄層,外層上還分布有壓制圖案,若干個壓點將外層和內層復合在一起。本發明專利技術采用熔噴形成技術結合超聲波壓制技術制成兩面致密、中間疏送的變密度的夾層結構的聚丙烯纖維熔噴非織造吸油材料,在持油層中間增加由變色硅膠構成的變色層,利用變色硅膠遇水變色的特性,使吸附材料在吸油過程既能吸油又能吸水,而且能根據吸收量改變材料顏色,方便使用者判斷是否需要更換吸附材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材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變色吸附材料。
技術介紹
各種油類、烴類在開采、生產、運輸和使用的過程中,都有發生泄漏的可能,一旦發生泄漏,將會污染環境,給人類健康帶來危害。特別是海上溢油事故會造成海洋生態的破壞,而伴隨著可能發生的火災,會污染大氣產生一系列的二次污染。處理水面或土壤上的油污染,使用吸油材料是最常用的方法。目前常見的吸油材料有兩大類,一類是化學合成的吸油材料,如聚丙烯合成吸附材料,有良好的疏水和親油性,但是這些吸油材料吸油性能不佳,且價格昂貴。另一類是天然吸油材料,如原棉、農作物秸稈、木質纖維、羊毛等多孔位置,吸油倍率較好。熔噴無紡布是一種化學合成的吸油材料,廣泛應用于工業吸附。非織造布是一種不需要紡紗織布而形成的織物,只是將紡織短纖維或者長絲進行定向或隨機排列,形成纖網結構,然后采用機械、熱粘或化學等方法加固而成。它不是由一根一根的紗線交織、編結在一起的,而是將纖維直接通過物理的方法粘合在一起的。非織造布突破了傳統的紡織原理,并具有工藝流程短、生產速度快,產量高、成本低、用途廣、原料來源多等特點。用熔噴工藝制備的無紡布纖維超細、空隙率大,吸液性能強,吸液不變形,廣泛應用于溢油吸附、化學液體泄漏吸附、設備維護、環境保護等領域。市場上現有的用于工業吸附的熔噴無紡布存在以下缺陷:1.由于無紡布纖維很細,容易斷裂,表面纖維容易脫落,因而無法在潔凈化程度要求較高的環境中使用;2.工業生產中使用的吸油材料主要是為吸收純油料而設計的,因此表現為較強的親油疏水性,但在某些特定的生產環節中,往往存在水油混合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需要先用吸油材料吸油,再取親水材料吸水,操作過程比較繁瑣,費時費力。3.現有的吸附材料在使用過程中,不能直觀的呈現吸附量的多少,在吸附飽和前后沒有明顯變化,給使用帶來不便。鑒于以上原因,亟需專利技術出一種既能吸油又能吸水,且能直觀顯示是否吸附、吸附量是否飽和的吸附材料。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變色吸附材料,該吸附材料既能吸油又能吸水,能根據吸附量的變化改變顏色,方便使用者判斷是否需要更換吸附材料;同時,該材料的表面纖維不易脫落,適合在潔凈度要求較高的環境中使用。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變色吸附材料,所述吸附材料由持油層和位于持油層兩側的表層組成,所述持油層中間具有變色層,所述持油層為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所述表層由內層和外層壓制而成,內層為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外層為面密度為8-30g/m2的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薄層,外層上還分布有壓制圖案,若干個壓點將外層和內層復合在一起。進一步地,所述變色層由變色硅膠構成,所述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由粗聚丙烯纖維構成;所述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由細聚丙烯纖維構成。所述外層上分布的壓制圖案由壓點組合而成,所述壓制圖案為矩形,壓點的形狀為圓形、矩形或多邊形。更進一步地,所述細聚丙烯纖維的直徑為2-4μm,所述粗聚丙烯纖維的直徑為5-10μm;所述持油層的厚度為15-30mm,所述變色層的厚度為10-30mm。由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1、本專利技術采用熔噴形成技術結合超聲波壓制技術制成兩面致密、中間疏送的變密度的夾層結構的聚丙烯纖維熔噴非織造吸油材料,在持油層中間增加由變色硅膠構成的變色層,利用變色硅膠遇水變色的特性,使吸附材料在吸油過程既能吸油又能吸水,而且能根據吸收量改變材料顏色,使用者通過觀察變色層的顏色變化可以了解吸附進度,并以此判斷是否需要更換吸附材料。2、本專利技術吸附材料的表層由內層和外層壓制而成,其中,內層為細纖維構成的致密結構,外層為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這種結構使吸附材料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積和豐富的毛細組織,可以保持豐富的毛細吸油作用、保持較高的吸油速度,又可提升吸油材料的持油性,鎖水保油,防止材料吸附后吐水吐油。3、本專利技術的外層為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薄層,由外層包覆內層,在使用過程中,具有空隙率大、外觀膨松的內層不與物件產生摩擦,纖維不會脫落,非常適合在潔凈度要求較高的環境中使用。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的吸附材料具有吸水吸油、不易脫纖維、在吸附過程中改變顏色的特點;其表面的壓制圖案使產品美觀、耐用。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附圖。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持油層,2-外層,3-內層,4-變色層。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緦@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參見圖1,一種變色吸附材料所述吸附材料由持油層1和位于持油層1兩側的表層組成,所述持油層1中間具有變色層4,所述持油層1為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所述表層由內層3和外層2壓制而成,內層3為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外層2為面密度為8-30g/m2的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薄層,外層2上還分布有壓制圖案,若干個壓點將外層和內層復合在一起。所述細聚丙烯纖維的直徑為2-4μm,所述粗聚丙烯纖維的直徑為5-10μm;所述持油層1的厚度為15-30mm,所述變色層的厚度為10-30mm。所述變色層4由變色硅膠構成,所述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由粗聚丙烯纖維構成;所述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由細聚丙烯纖維構成;所述外層2上分布的壓制圖案由壓點組合而成,所述壓制圖案為矩形,壓點的形狀為圓形、矩形或多邊形。壓制圖案使外層和內層牢固固定,不容易分離,同時也增加了產品的美觀性。常態下,變色層4呈現藍色,在吸附后,如果吸附液體中存在水,則變色層4由藍色漸變為紅色并從表層透出,使用者可以根據材料顏色的變化判斷吸附液體內是否存在水,由于變色層4設置在中間,若從表層看出變色層4兩面顏色均改變,則可以判定該吸附材料已經吸附飽和。由于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為:1、本專利技術采用熔噴形成技術結合超聲波壓制技術制成兩面致密、中間疏送的變密度的夾層結構的聚丙烯纖維熔噴非織造吸油材料,在持油層中間增加由變色硅膠構成的變色層,利用變色硅膠遇水變色的特性,使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變色吸附材料,所述吸附材料由持油層(1)和位于持油層(1)兩側的表層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油層(1)中間具有變色層(4),所述持油層(1)為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所述表層由內層(3)和外層(2)壓制而成,內層(3)為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外層(2)為面密度為8?30g/m2的不易脫纖維的無紡布薄層,外層(2)上還分布有壓制圖案,若干個壓點將外層和內層復合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變色吸附材料,所述吸附材料由持油層(1)和位于持油層(1)兩
側的表層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持油層(1)中間具有變色層(4),所述持
油層(1)為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所述表層由內層(3)和外層(2)壓制而成,
內層(3)為細聚丙烯纖維熔噴層,外層(2)為面密度為8-30g/m2的不易脫纖
維的無紡布薄層,外層(2)上還分布有壓制圖案,若干個壓點將外層和內層復
合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色吸附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變色層(4)
由變色硅膠構成,所述粗聚丙烯纖維熔噴層由粗聚丙烯纖維構成。
3.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熊慶華,史永凱,
申請(專利權)人:柳州市金旭節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西;4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