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包括進氨管道、進水管道、旋流斗、十字支撐架、混合管道、分流板、稀釋儲罐。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伸入旋流斗,十字支撐架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與旋流斗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內壁上,分流板相切于混合管道內。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末端均有90°彎頭出口,兩個彎頭出口呈平行背向狀態,其出口嘴與旋流斗中間有1~3cm的間隙。旋流斗的壁面成100°~120°角,旋流斗高度為罐體高度的1/10,旋流斗下口直徑為罐體直徑的1/5~1/4。分流板為4~6塊,其上開有孔洞,分流板每塊之間的角度為30°~40°,并與混合管道自然相切。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易加工生產,制作成本低,混合度高,且不需要動力源,可自行高效完成混合。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SNCR脫硝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國家對大氣污染治理越來越嚴格,許多小排放量的企業在氮氧化物脫除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以前SNCR脫硝所用的高濃度氨水不適合煙氣排放量較小的工程,煙氣排放量較小的脫硝工程對氨的用量很少,對計量栗等儀表的計量性能要求太高,需先要對高濃度的氨水進行稀釋來增大混合液的噴射量,提高系統的計量準確性來達到合理利用資源,以達到相應的脫硝效率。目前,各大廠家大多是直接把工藝水和高濃度的氨水一起注入氨水稀釋儲罐內,雖說在一定時間里可以達到混合效果,但是不能快速有效的混合均勻,導致脫硝時效率不穩定。而在氨水稀釋儲罐里加入氨水稀釋混合裝置,可以使工藝水和高濃度的氨水快速的混合,充分均勻稀釋。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為解決其技術問題,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結構簡單,易加工生產,制作成本低,混合度高,且不需要動力源,可自行高效完成混合。本專利技術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包括進氨管道、進水管道、旋流斗、十字支撐架、混合管道、分流板、稀釋儲罐。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伸入旋流斗,十字支撐架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與旋流斗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內壁上,分流板相切于混合管道內。所述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末端均有90°彎頭出口,兩個彎頭出口呈平行背向狀態,其出口嘴與旋流斗中間有1?3cm的間隙。管道的彎頭出口有利于在液體出來之后與旋流斗接觸形成太極一樣的旋流,在隨著重力的作用,液體就匯聚在混合管道進口,在混合管道之前便做了第一步的混合。所述旋流斗的壁面成100°?120°角,旋流斗高度為罐體高度的1/10,旋流斗下口直徑為罐體直徑的1/5?1/4。這樣設計的旋流斗可以更好地使液體混合旋流,而不會因為太大造成成本浪費或太小使得液體會直接溢出。所述分流板為4?6塊,其上開有孔洞,分流板每塊之間的角度為30°?40°,并與混合管道自然相切。這樣布置4?6塊分流板可以充分達到水和氨的混合,而不會增加太大的混合阻力。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1)混合度高,保證氨和水可以充分的混合; (2)混合器裝置不需要動力源,可自行高效完成混合; (3)結構簡單,易加工生產,制作成本低。工作時,將工藝水管道連接到進水管道的法蘭,將高濃度的氨水連接到進氨管道的法蘭上。當工藝水和高濃度氨水分別進入進水管道和進氨管道后,從90°彎頭出口噴出后,會隨著旋流斗旋轉混合,在經過初步混合之后流入混合管道,在分流板的作用下高濃度氨水和工藝水會得到充分的混合,落入稀釋儲罐內的便是可以用于脫硝工藝需要的均勻混合好的氨水。【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分流板安裝示意圖; 圖3為分流板結構示意圖; 圖4為十字支撐架與混合管道焊接示意圖。圖中,1為進氨管道、2為進水管道、3為旋流斗、4為十字支撐架、5為混合管道、6為分流板、7為稀釋儲罐。【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本具體實施例提供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包括進氨管道1、進水管道2、旋流斗3、十字支撐架4、混合管道5、分流板6、稀釋儲罐7。進氨管道1和進水管道2伸入旋流斗3,十字支撐架4 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5與旋流斗4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7內壁上,分流板6相切于混合管道5內。上述進氨管道1和進水管道2末端均有90°彎頭出口,兩個彎頭出口呈平行背向狀態,其出口嘴與旋流斗中間有2cm的間隙。 上述旋流斗的壁面成110°角,旋流斗高度為罐體高度的1/10,旋流斗下口直徑為罐體直徑的1/4。上述分流板為5塊,其上開有孔洞,分流板每塊之間的角度為30°,并與混合管道自然相切。工作時,將工藝水管道連接到進水管道2的法蘭,將高濃度的氨水連接到進氨管道1的法蘭上。當工藝水和高濃度氨水分別進入進水管道2和進氨管道1后,從90°彎頭出口噴出后,會隨著旋流斗3旋轉混合,在經過初步混合之后流入混合管道5,在分流板6的作用下高濃度氨水和工藝水會得到充分的混合,落入稀釋儲罐7內的便是可以用于脫硝工藝需要的均勻混合好的氨水。【主權項】1.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包括進氨管道、進水管道、稀釋儲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旋流斗、十字支撐架、混合管道,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伸入旋流斗,十字支撐架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與旋流斗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內壁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道內設有分流板,分流板相自然切于混合管道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末端均有90°彎頭出口,兩個彎頭出口呈平行背向狀態,其出口嘴與旋流斗中間有I?3cm的間隙。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斗的壁面成100°?120°角,旋流斗高度為罐體高度的1/10,旋流斗下口直徑為罐體直徑的1/5?1/4。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任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上開有孔洞。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任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其特征在于:分流板為4?6塊,每塊之間的角度為30°?40°。【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包括進氨管道、進水管道、旋流斗、十字支撐架、混合管道、分流板、稀釋儲罐。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伸入旋流斗,十字支撐架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與旋流斗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內壁上,分流板相切于混合管道內。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末端均有90°彎頭出口,兩個彎頭出口呈平行背向狀態,其出口嘴與旋流斗中間有1~3cm的間隙。旋流斗的壁面成100°~120°角,旋流斗高度為罐體高度的1/10,旋流斗下口直徑為罐體直徑的1/5~1/4。分流板為4~6塊,其上開有孔洞,分流板每塊之間的角度為30°~40°,并與混合管道自然相切。本專利技術結構簡單,易加工生產,制作成本低,混合度高,且不需要動力源,可自行高效完成混合。【IPC分類】B01D53/56, B01D53/79, B01F13/10【公開號】CN105233742【申請號】CN201510680453【專利技術人】郝吉明, 李俊華, 陳學功, 田思源, 尹海濱 【申請人】江蘇科行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公開日】2016年1月13日【申請日】2015年10月21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氨水稀釋混合器裝置,包括進氨管道、進水管道、稀釋儲罐,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旋流斗、十字支撐架、混合管道,進氨管道和進水管道伸入旋流斗,十字支撐架一端焊接在混合管道與旋流斗連接處,另一端焊接在稀釋儲罐內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郝吉明,李俊華,陳學功,田思源,尹海濱,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科行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