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上的后視鏡鏡面,還包括導槽,所述鏡面蓋板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后視鏡軸上固定有導向塊,導向塊活動安裝在導槽中,且導向塊位于導槽圓弧部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的中心重合;導向塊可沿導槽的圓弧部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直線移動;后視鏡軸的另一端鉸接有伸縮桿機構,伸縮桿機構的固定位置與鏡蓋面板均位于導槽的同一側。還提供一種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包括向機車側墻內凹陷的凹槽,該凹槽內安裝有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沉入式的結構設計使得機車后視鏡不僅能旋轉,還能夠進行水平伸展,滿足了機車限界受限情況下的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機車后視鏡
,具體涉及一種可實現旋轉和水平移動的后視鏡調節機構及沉入式機車后視鏡。
技術介紹
目前機車用后視鏡一般有氣動后視鏡和手動后視鏡兩種,且只有旋轉打開和關閉功能。有些情況下受機車限界的影響,要求機車后視鏡在關閉狀態下不能向外伸展,后視鏡必須不超過機車外墻的界限,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將后視鏡安裝到機車外墻內,使后視鏡安裝后關閉狀態與外墻外表面平齊。然而,如果安裝的只是現有技術的普通后視鏡,由于傳統后視鏡只具備旋轉功能,并不能水平伸展,這種情況下即便旋轉打開了后視鏡,也無法通過后視鏡進行瞭望。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兼具旋轉和水平移動雙重調節功能的后視鏡調節機構,以及沉入式機車后視鏡。本技術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上的后視鏡鏡面,還包括導槽,導槽包括矩形部和與矩形部連接且相通的圓弧部,所述圓弧部與矩形部靠近鏡蓋面板一側的相交處設有延伸臺階;所述鏡面蓋板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后視鏡軸上固定有導向塊,該導向塊的橫截面形狀包括兩條平行且等長的直線和將兩條直線兩端分別連接的兩條對稱圓弧線,沿縱軸線將該橫截面延伸即形成了導向塊的三維形狀;導向塊活動安裝在導槽中,且導向塊位于導槽圓弧部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的中心重合;導向塊橫截面的圓弧線半徑與導槽的圓弧部的圓弧半徑相等,導向塊橫截面的兩條直線的間距與導槽矩形部的寬度相等;導向塊可沿導槽的圓弧部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直線移動;后視鏡軸的另一端鉸接有伸縮桿機構,伸縮桿機構的另一端與機車側墻鉸接,所述伸縮桿機構與機車側墻的鉸接位置與鏡蓋面板均位于導槽的同一側。優選的,導槽上設有防止導向塊從導槽中脫離的壓條。所述伸縮桿機構優選為氣缸。同時,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包括向機車側墻內凹陷的凹槽及安裝在凹槽內的鏡面蓋板,所述凹槽內設有驅動所述鏡面蓋板伸出凹槽或收納于凹槽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為上述方案中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所述鏡面蓋板收納后與機車側墻外平面平齊。本技術的顯著效果是:通過沉入式的結構設計使得機車后視鏡不僅能旋轉,還能夠進行水平伸展,滿足了機車限界受限情況下的要求。該后視鏡旋轉和水平移動均通過一個氣缸實現,并且只需要一個開啟和關閉動作就可實現在設計的行程范圍內無級調節。【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技術沉入式后視鏡收納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沉入式后視鏡旋轉狀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L入式后視鏡水平移動狀態不意圖。圖4為導槽結構示意圖。圖5為導向塊橫截面不意圖。圖中:1_鏡面蓋板,2-后視鏡鏡面,3-后視鏡軸,4-導向塊,5-導槽,6-氣缸,7-凹槽,8-機車側墻外平面,41-直線,42-圓弧線,51-圓弧部,52-矩形部,53-延伸臺階。【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5所示,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I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I上的后視鏡鏡面3,還包括導槽5,導槽5包括矩形部52和與矩形部連接且相通的圓弧部51。所述圓弧部51與矩形部52靠近鏡蓋面板I 一側的相交處設有延伸臺階53。該延伸臺階53的作用在于限位,當導向塊4旋轉到圖2的位置時,由于延伸臺階53的作用,導向塊4不能繼續旋轉,后視鏡軸3不能再產生旋轉,后視鏡已經完全打開。所述鏡面蓋板I 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3,后視鏡軸3上固定有導向塊4,該導向塊4的橫截面形狀包括兩條平行且等長的直線41和將兩條直線兩端分別連接的兩條對稱圓弧線42,沿縱軸線將該橫截面延伸即形成了導向塊的三維形狀。導向塊4活動安裝在導槽5中,且導向塊4位于導槽圓弧部51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51的中心重合。導向塊4橫截面的圓弧線42半徑與導槽5的圓弧部51的圓弧半徑相等,導向塊4橫截面的兩條直線41的間距與導槽矩形部52的寬度相等。導向塊4可沿導槽的圓弧部51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52直線移動。后視鏡軸3的另一端連接有氣缸6,所述氣缸6的固定位置與鏡蓋面板I均位于導槽5的同一側。導槽5上設有防止導向塊從導槽中脫離的壓條。本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包括向機車側墻內凹陷的凹槽7,該凹槽7內安裝有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所述鏡面蓋板I收納后與機車側墻外平面8平齊。開啟后視鏡時,氣缸6收縮帶動后視鏡軸3旋轉,后視鏡軸帶動導向塊4在導槽的圓弧部51中旋轉,從而使得鏡面蓋板I打開;當導向塊4的直線部分旋轉到與導槽的矩形部52的兩側平行時,在氣缸6的收縮拉力下,導向塊4沿導槽的矩形部52水平移動,從而進行鏡面蓋板I的水平移動調節。 旋轉和水平移動兩個動作分部進行。關閉后視鏡的過程是開啟的逆過程。【主權項】1.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I)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I)上的后視鏡鏡面(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槽(5),導槽(5)包括矩形部(52)和與矩形部連接且相通的圓弧部(51),所述圓弧部(51)與矩形部(52)靠近鏡蓋面板(I) 一側的相交處設有延伸臺階(53); 所述鏡面蓋板(I) 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3 ),后視鏡軸(3 )上固定有導向塊(4),該導向塊(4)的橫截面形狀包括兩條平行且等長的直線(41)和將兩條直線兩端分別連接的兩條對稱圓弧線(42),沿縱軸線將該橫截面延伸即形成了導向塊的三維形狀; 導向塊(4)活動安裝在導槽(5)中,且導向塊(4)位于導槽圓弧部(51)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51)的中心重合; 導向塊(4)橫截面的圓弧線(42)半徑與導槽(5)的圓弧部(51)的圓弧半徑相等,導向塊(4)橫截面的兩條直線(41)的間距與導槽矩形部(52)的寬度相等; 導向塊(4)可沿導槽的圓弧部(51)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52)直線移動; 后視鏡軸(3)的另一端鉸接有伸縮桿機構,伸縮桿機構的另一端與機車側墻鉸接,所述伸縮桿機構與機車側墻的鉸接位置與鏡蓋面板(I)均位于導槽(5)的同一側。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導槽(5)上設有防止導向塊從導槽中脫離的壓條。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桿機構為氣缸。4.一種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其特征在于:包括向機車側墻內凹陷的凹槽(7)及安裝在凹槽內的鏡面蓋板(1),所述凹槽內設有驅動所述鏡面蓋板(I)伸出凹槽或收納于凹槽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為權利要求1?3任一項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其特征在于:所述鏡面蓋板(I)收納后與機車側墻外平面(8)平齊。【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上的后視鏡鏡面,還包括導槽,所述鏡面蓋板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后視鏡軸上固定有導向塊,導向塊活動安裝在導槽中,且導向塊位于導槽圓弧部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的中心重合;導向塊可沿導槽的圓弧部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直線移動;后視鏡軸的另一端鉸接有伸縮桿機構,伸縮桿機構的固定位置與鏡蓋面板均位于導槽的同一側。還提供一種沉入式機車后視鏡,包括向機車側墻內凹陷的凹槽,該凹槽內安裝有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后視鏡調節機構。本技術通過沉入式的結構設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后視鏡調節機構,包括鏡面蓋板(1)以及安裝在鏡面蓋板(1)上的后視鏡鏡面(3),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導槽(5),導槽(5)包括矩形部(52)和與矩形部連接且相通的圓弧部(51),所述圓弧部(51)與矩形部(52)靠近鏡蓋面板(1)一側的相交處設有延伸臺階(53);所述鏡面蓋板(1)一端連接有后視鏡軸(3),后視鏡軸(3)上固定有導向塊(4),該導向塊(4)的橫截面形狀包括兩條平行且等長的直線(41)和將兩條直線兩端分別連接的兩條對稱圓弧線(42),沿縱軸線將該橫截面延伸即形成了導向塊的三維形狀;導向塊(4)活動安裝在導槽(5)中,且導向塊(4)位于導槽圓弧部(51)中時,其幾何中心與導槽圓弧部(51)的中心重合;導向塊(4)橫截面的圓弧線(42)半徑與導槽(5)的圓弧部(51)的圓弧半徑相等,導向塊(4)橫截面的兩條直線(41)的間距與導槽矩形部(52)的寬度相等;導向塊(4)可沿導槽的圓弧部(51)旋轉,亦可沿導槽的矩形部(52)直線移動;后視鏡軸(3)的另一端鉸接有伸縮桿機構,伸縮桿機構的另一端與機車側墻鉸接,所述伸縮桿機構與機車側墻的鉸接位置與鏡蓋面板(1)均位于導槽(5)的同一側。...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樊運新,彭新平,賀白濤,杜先鵬,劉斌,劉香,
申請(專利權)人:南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