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圍欄、設置在第一圍欄內得第二圍欄、設置在第二圍欄內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和第二圍欄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所述第二圍欄和第三圍欄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所述第三圍欄構成第三養殖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能夠實現對鰻魚的分層同時飼養,不需要對不同時期不同大小的鰻魚進行移池操作,因此節省了大量勞力。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養殖池,具體涉及一種鰻魚養殖池,本技術屬于養殖池設計領域。
技術介紹
鰻魚是一種味道鮮美的水產魚類。現有的養殖池中,對鰻魚的養殖池,根據鰻魚的大小,分為多個養殖池,每個池之間相互隔離。這樣,在鰻魚成長過程中,需要對鰻魚進行移池處理。過程非常不方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鰻魚養殖池,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對鰻魚養殖中需要進行移池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本技術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圍欄、設置在第一圍欄內得第二圍欄、設置在第二圍欄內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和第二圍欄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所述第二圍欄和第三圍欄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所述第三圍欄構成第三養殖帶。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養殖帶的高度比第二養殖帶高。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養殖帶的高度比第三養殖帶高。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圍欄上開設有第一開口。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圍欄上開設有第二開口。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一開口的第一閘門。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口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二開口的第二閘門。前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的口徑小于第二開口。本技術的有益之處在于:本技術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能夠實現對鰻魚的分層同時飼養,不需要對不同時期不同大小的鰻魚進行移池操作,因此節省了大量勞力。【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一個優選實施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從一個角度的截面圖;圖3是本技術從另一個角度的截面圖。圖中附圖標記的含義:1、第一圍欄,2、第二圍欄,3、第三圍欄,4、第一養殖帶,5、第二養殖帶,6、第三養殖帶,7、第一開口,8、第二開口,9、第一閘門,10、第二閘門。【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具體的介紹。參照圖1所示,本技術一種鰻魚養殖池,包括:第一圍欄1、設置在第一圍欄I內得第二圍欄2、設置在第二圍欄2內的第三圍欄3、第一圍欄I和第二圍欄2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4,第二圍欄2和第三圍欄3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5,第三圍欄3構成第三養殖帶6。在一般養殖過程中,鰻魚的幼魚首先放養在第一養殖帶4上。等到鰻魚長成一定重量和大小后,將鰻魚帶入第二養殖帶5,此時可以在第一養殖帶4中繼續放入鰻魚的幼魚。等到第二養殖帶5鰻魚繼續生長到更大的一定體積時,再將第二養殖帶5中的鰻魚放入第三養殖帶6中,并將第一養殖帶4中已經長成一定重量和大小的鰻魚繼續放入第二養殖帶5內。這是最基礎的一種情況。由于本技術的第一養殖帶4、第二養殖帶5、第三養殖帶6嵌合設置,因此相比現有的設置方式仍然具有便利性。進一步擴展的情況是,在第一圍欄I上開設有第一開口 7,在第二圍欄2上開設第二開口 8。此時,在上述情形中,暢魚的幼魚首先放養在第一養殖帶4上。等到暢魚長成一定重量和大小后,鰻魚能夠穿過第一開口 7進入第二養殖帶5。等到進入第二養殖帶5的鰻魚繼續成長時,就已經不能穿過第一開口 7重新進入第一養殖帶4,這樣就將第一養殖帶4和第二養殖帶5的不同體積重量暢魚自動分隔。此外,在第一養殖帶4和第二養殖帶5可以投放不同類型的食物,這樣也能夠起到相互區隔的作用。類似的,等到第二養殖帶5的鰻魚長成一定重量和大小后,鰻魚能夠穿過第二開口 8進入第三養殖帶6。等到進入第三養殖帶6的鰻魚繼續成長時,就已經不能穿過第二開口 8重新進入第二養殖帶5,這樣就將第二養殖帶5和第三養殖帶6的不同體積重量鰻魚自動分隔。此外,在第二養殖帶5和第三養殖帶6可以投放不同類型的食物,這樣也能夠起到相互區隔的作用。進一步改進,可以設置將第一養殖帶4的高度比第二養殖帶5高。具體的高度差可以根據實際來進行設置。這樣,當第一開口 7打開時,鰻魚從第一養殖帶4進入第二養殖帶5,此時由于高度差,進入的第二養殖帶5的鯰魚就更加難以重新進入第一養殖帶4,從而將第一養殖帶4和第二養殖帶5鰻魚分開。進一步改進,可以設置將第二養殖帶5的高度比第三養殖帶6高。具體的高度差可以根據實際來進行設置。這樣,當第二開口 8打開時,鰻魚從第二養殖帶5進入第三養殖帶6,此時由于高度差,進入的第三養殖帶6的鯰魚就更加難以重新進入第二養殖帶5,從而將第二養殖帶5和第三養殖帶6鰻魚分開。第一開口 7的口徑小于第二開口 8。進一步,在第一開口 7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一開口 7的第一閘門9。第二開口 8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二開口 8的第二閘門10。這樣,在需要開啟時候開啟,更加便于鰻魚的分重量和體積飼養。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技術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上述實施例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術,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變換的方式所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主權項】1.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圍欄、設置在第一圍欄內得第二圍欄、設置在第二圍欄內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和第二圍欄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所述第二圍欄和第三圍欄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所述第三圍欄構成第三養殖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養殖帶的高度比第二養殖帶高。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養殖帶的高度比第三養殖帶高。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圍欄上開設有第一開口。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圍欄上開設有第二開口。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一開口的第一閘門。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開口上開設有用于開閉第二開口的第二閘門。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開口的口徑小于第二開口。【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圍欄、設置在第一圍欄內得第二圍欄、設置在第二圍欄內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和第二圍欄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所述第二圍欄和第三圍欄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所述第三圍欄構成第三養殖帶。本技術的一種鰻魚養殖池,其能夠實現對鰻魚的分層同時飼養,不需要對不同時期不同大小的鰻魚進行移池操作,因此節省了大量勞力。【IPC分類】A01K63/00【公開號】CN204837571【申請號】CN201520529915【專利技術人】韓濤 【申請人】浙江海洋學院【公開日】2015年12月9日【申請日】2015年7月21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鰻魚養殖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圍欄、設置在第一圍欄內得第二圍欄、設置在第二圍欄內的第三圍欄、所述第一圍欄和第二圍欄之間構成第一養殖帶,所述第二圍欄和第三圍欄之間構成第二養殖帶,所述第三圍欄構成第三養殖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濤,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海洋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