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LNG程式氣動加液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殼體,下端與殼體上端相連且具有內孔的缸蓋,以及設置于殼體內且上端穿過缸蓋的閥門組件,設置于殼體側壁上的控制器;所述殼體下端還設有能夠自動強制破冰且自身可旋轉和復位的卡爪;所述閥門組件中段設置有驅動閥門組件相對殼體做活塞運動的活塞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卡爪鎖緊與液體加注兩個動作完全分離,動作采用機械結構程序控制,加注時,卡爪鎖緊動作未完成,液體加注動作不會開始;退槍時,程式氣動加液槍的閥門組件未完全和LNG加注口脫離,卡爪一直處于鎖緊狀態,極大地提高了LNG液體加注過程的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LNG加液槍,具體涉及一種自動破冰的LNG程式氣動加液槍。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LNG加液槍為手動操作的,為LNG車輛加液時,操作人員把加液槍與裝在LNG車上的加氣口對接,然后向前旋轉手柄,即沿著加氣口的方向,把加液槍緊鎖在加氣口上,這個過程進行的同時,加液槍通道與加氣口連通,通過加液槍通道開始向LNG汽車加注LNG液體;加注完畢后,操作人員把手柄向后旋轉到初始狀態,向后壓手柄,使卡爪張開以松開加氣口,拉出加液槍,使加液槍與加氣口脫尚,加液操作過程完畢。然而,現有LNG加液槍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I)加注時,在加液槍鎖緊加氣口的同時,加液槍的加注動作也同時進行,因而極易導致在卡爪未完全鎖緊加氣口時,加液槍的加注動作造成加液槍彈出,威脅加注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2)退槍時,由于加液槍推出和卡爪松開加氣口動作同時進行,因而在加液槍未完全和加氣口脫離時,卡爪已經張開而導致加液槍彈出,威脅加注操作人員的人身安全。(3)手柄旋轉半徑較大,需要的操作空間較大;并且整體重量偏重,操作極不方便。(4)在現有LNG加液槍的加注和退槍過程中,所有的操作都需要人力操作,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大。(5)現有LNG加液槍結構比較復雜,生產制造、維修保養麻煩,客戶的使用及維護保養成本高。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緊湊、實現方便、可實現程序化聯動且能夠自動破冰的LNG程式氣動加液槍。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LNG程式氣動加液槍,包括殼體,下端與殼體上端相連且具有內孔的缸蓋,以及設置于殼體內且上端穿過缸蓋的閥門組件,設置于殼體側壁上的控制器;所述殼體下端還設有能夠自動強制破冰且自身可旋轉和復位的卡爪;所述閥門組件中段設置有驅動閥門組件相對殼體做活塞運動的活塞盤;具體地,所述控制器包括與外殼連通的控制體,設置于控制體內的控制塞,設置于控制體內側壁并用于控制控制塞在控制體內相對位置的定位彈簧、定位鋼珠、定位螺釘,設置于控制體上方的封蓋,以及設置于控制塞上端并位于控制體外部的按鈕。具體地,所述殼體、缸蓋、活塞盤和閥門組件共同形成上下兩個相對獨立且不直接連通的腔體:上腔體和下腔體;所述上腔體位于所述活塞盤上方,所述下腔體位于所述活塞盤下方;具體地,所述殼體側壁上設有通氣孔一,所述缸蓋側壁設有通氣孔二 ;所述控制塞上設有中空的軸向氣流通道和徑向通氣孔一、徑向通氣孔二;所述控制體的側壁上設有通氣孔三、通氣孔四;所述通氣孔一與所述通氣孔三相連,所述通氣孔二與所述通氣孔四相連通;所述控制體上還設有上排氣孔、下排氣孔和進氣孔。具體地,所述卡爪通過卡爪軸、卡爪軸套及開口擋圈固定與殼體上;所述卡爪與殼體之間還設有位于卡爪軸下方的卡爪彈簧;所述卡爪軸上端設有鎖緊軸承,下端設有破冰軸承;所述鎖緊軸承與破冰軸承通過軸承芯軸和軸承擋圈固定在卡爪上,所述卡爪上端穿過殼體。具體地,所述控制塞側壁上設有臺階,所述定位鋼柱在定位彈簧的作用下與臺階配合,用以控制控制塞在控制體內的相對位置。具體地,所述閥門組件包括上端設置有活塞盤的閥體,以及設置于閥體內的壓套、閥門彈簧套、閥門彈簧和閥瓣組件。具體地,所述閥體下端部設有外圓面和內凹面;所述外圓面與內凹面之間設有上過渡錐面和下過渡錐面;所述鎖緊軸承與閥體的外圓面、內凹面及上過渡錐面滾動接觸;所述破冰軸承與閥體的外圓面、內凹面及下過渡錐面滾動接觸;所述閥體上部設有真空夾套保溫層,該真空夾套保溫層內填充有保溫材料,所述活塞盤固定于真空夾套保溫層外。具體地,所述閥體的外圓面上套接有傳動彈簧,所述傳動彈簧上端面與所述活塞盤下端接觸,傳動彈簧下端面與設置于殼體中部內壁上的凸臺面接觸。具體地,所述殼體中部設有兩個O型密封圈三,所述活塞盤上設有O型密封圈四,所述缸蓋內孔內設有兩個O型密封圈五;具體地,所述控制塞上還設有O型密封圈一和O型密封圈二 ;所述控制器與殼體之間設有絕熱密封墊。具體地,所述外殼內還設有位于閥門組件下端部的泛密封件;所述泛密封件通過擋圈及軸用擋圈固定于閥門組件下端。具體地,所述控制塞上還設有O型密封圈一和O型密封圈二 ;所述控制器與殼體之間設有絕熱密封墊;當所述控制塞處于控制體內的最上端時,所述通氣孔四處于控制塞上的O型密封圈二以下,所述通氣孔三處于控制塞的O型密封圈一以下;當所述控制塞處于控制體內的最下端時,所述通氣孔四處于控制塞上的O型密封圈二之上,所述通氣孔三處于控制塞的O型密封圈一之上。值得說明的是,本技術中所說的空載狀態和加注狀態具體解釋如下:空載狀態,該狀態為加液槍未工作時所處的自由狀態,如圖7所示;加注狀態,該狀態為加液槍對接加氣口成功后,開始實施加液以后的狀態,如圖8所示。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及有益效果:(I)本技術中卡爪緊鎖與液體加注兩個動作完全分離,動作采用機械結構程序控制,加注時,卡爪緊鎖動作未完成,液體加注動作不會開始;退槍時,本技術的閥門組件未完全和LNG加注口脫離,卡爪一直處于緊鎖狀態,極大地提高了 LNG液體加注過程的安全性能。(2)本技術設計了氣動控制方式代替現有純手工操作的設計,并結合控制器,實現了加液槍加注與退槍采用插拔式按鍵控制,方便快捷,操作簡化,而且整個操作過程只需要拔出和按下控制器的按鈕即可完成操作,極大地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3)本技術采用了強制破冰結構設計,能夠實現LNG加注過程的長時間連續作業,減少了 LNG加注時的氮氣吹掃過程。(4)本技術體積小,重量輕,采用按鍵式操作,不受操作空間的限制。(5)本技術結構簡單,生產制造便捷、使用以及維護方便,使用及維護保養成本較低。(6)本技術采用LNG加液機現有的儀表風作為控制動力氣源,不需要另外增加動力氣源設備。【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半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俯視圖。圖4為本技術中控制器的結構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中控制器的放大圖。圖6為本技術的閥體結構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空載狀態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加注狀態示意圖。其中,附圖中標記對應的零部件名稱為:1-殼體,2-閥體,3-傳動彈簧,4、5-0型密封圈三,6-0型密封圈四,7-0型密封圈六,8-缸蓋,9-接頭密封圈,10-螺紋接頭,11-孔用擋圈,12-壓套,13-閥門彈簧套,14-閥門彈簧,15-軸承芯軸,16-軸承擋圈,17-鎖緊軸承,18-卡爪軸,19-卡爪軸套,20-開口擋圈,21-破冰軸承,22-卡爪,23-卡爪彈簧,24-泛密封件,25-擋圈,26-軸用擋圈,27-定位鋼珠,28-定位螺釘,29-定位彈簧,30-閥瓣壓板,31-閥瓣密封圈,32-內六角螺釘一,33-閥瓣體,34-閥瓣導向環,35-進氣孔,36-絕熱密封墊,37-控制體,38-0型密封圈一,39-0型密封圈七,40-0型密封圈八,41-控制塞,42-封蓋,43-按鈕,44-左支板,45-手柄,46-右支板,47、48-內六角螺釘二,49-十字頭螺釘,50-活塞盤,51、52-0型密封圈五,53-上腔體,54-下腔體,55-0型密封圈二,56-通氣孔一,57-通氣孔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LNG程式氣動加液槍,其特征在于,包括殼體(1),下端與殼體(1)上端相連且具有內孔的缸蓋(8),以及設置于殼體(1)內且上端穿過缸蓋的閥門組件,設置于殼體(1)側壁上的控制器;所述殼體下端還設有能夠自動強制破冰且自身可旋轉和復位的卡爪(22);所述閥門組件中段設置有驅動閥門組件相對殼體(1)做活塞運動的活塞盤(50);所述控制器包括與外殼(1)連通的控制體(37),設置于控制體內的控制塞(41),設置于控制體(37)內側壁并用于控制控制塞(41)在控制體(37)內相對位置的定位彈簧(29)、定位鋼珠(27)、定位螺釘(28),設置于控制體(37)上方的封蓋(42),以及設置于控制塞(41)上端并位于控制體外部的按鈕(4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天文,朱州東,湯紅梅,馮曉軍,姚國光,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興良川深冷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