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所述面板包括:在中轉區域內,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包括公共電極,所述公共電極用于輸入公共信號;以及遮光層;第二基板包括:金屬層,包括透光部分和非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用于方便框膠固化;第二透明導電層;導電粒子,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框膠;其中,所述遮光層與所述透光部分的位置相對應,用于防止所述透光部分產生漏光。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通過在中轉區域中未設置金屬線的地方,設置遮光層,從而在省去彩膜基板上黑色矩陣的情況下,防止中轉區域產生漏光,提高顯示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
本專利技術涉及液晶顯示器
,特別是涉及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
技術介紹
】BCS (black column space) /BM less技術,應用在液晶顯不面板中可以減少一道BM的工序,節約成本。普通用于支撐面板厚度的間隔子是使用透明的材料,BCS技術是通過使用黑色的材料制作間隔子,因此可以直接由黑色材料的間隔子代替BM,起到遮光作用。HVA顯示模式使用的電場是垂直電場,液晶顯示面板在位于顯示區域外具有一中轉區域(tranfer pad) 101,通過該區域將陣列基板側的顯示區域外部的信號傳遞到彩膜基板上。普通HVA模式的液晶顯示面板,如圖1所示,包括陣列基板10、彩膜基板20,陣列基板的襯底基板11上設置有金屬線12,在金屬線上設置有絕緣層13,在絕緣層13上設置有第一透明導電層14 ;第一透明導電層14與金屬線12連接;彩膜基板的襯底基板21上設置有黑色矩陣22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23,第二透明導電層23包括公共電極,在第二透明導電層23上還制作有間隔子18 ;間隔子18的材料為透明材料,在陣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間還涂布有框膠17,位于面板邊緣區域的框膠還填充有支撐粒子16 ;第一透明導電層14通過金球15與第二透明導電層23連接,即通過顯示區域外圍的金屬線將陣列基板側的信號傳遞至公共電極上。使用BCS/BM-less技術的HVA模式顯示面板,如圖2所示,與圖1的區別在于間隔子的材料變為黑色材料,如圖2中18所示,從而省去了黑色矩陣22,通過在第二透明導電層上設置黑色材料的間隔子18,來起到遮光作用。但為了實現中轉區域的信號的傳遞,需要將該區域對應的黑色材料的間隔子18去除,但是由于該區域對應的彩膜基板上沒有黑色矩陣,因此容易出現漏光。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所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以解決現顯示面板省去黑色矩陣后,容易導致中轉區域出現漏光的技術問題。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構造了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其中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區域和中轉區域,所述顯示區域用于對輸入的圖像信號進行顯示;所述中轉區域用于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外部的公共信號傳輸到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中在所述中轉區域內,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包括公共電極,所述公共電極用于輸入公共信號;以及遮光層;所述第二基板包括:金屬層,用于接收外部的公共信號,所述金屬層包括透光部分和非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用于方便框膠固化;第二透明導電層,位于所述金屬層上,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用于傳輸所述金屬層上的公共信號;導電粒子,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所述框膠,涂布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其中,所述遮光層與所述透光部分的位置相對應,用于防止所述透光部分產生漏光。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中,所述金屬層包括多條傳輸線,所述傳輸線的寬度大于10微米小于或等于150微米。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中,所述遮光層的材料為黑色矩陣。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中,所述遮光層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上。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中,所述金屬層包括多條傳輸線,所述傳輸線用于接收外部的公共信號,所述多條傳輸線相互交錯成網格狀排布,以形成多個網格;其中,所述遮光層包括多個遮光塊,所述遮光塊的位置與所述網格的位置對應。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中,在所述金屬層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還設置有絕緣層。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包括:背光模塊;液晶顯示面板,其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其中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區域和中轉區域,所述顯示區域用于對輸入的圖像信號進行顯示;所述中轉區域用于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外部的公共信號傳輸到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中在所述中轉區域內,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包括公共電極,所述公共電極用于輸入公共信號;以及遮光層;所述第二基板包括:金屬層,用于接收外部的公共信號,所述金屬層包括透光部分和非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用于方便框膠固化;第二透明導電層,位于所述金屬層上,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用于傳輸所述金屬層上的公共信號;導電粒子,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所述框膠,涂布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其中,所述遮光層與所述透光部分的位置相對應,用于防止所述透光部分產生漏光。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所述金屬層包括多條傳輸線,所述傳輸線的寬度大于10微米小于或等于150微米。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所述遮光層的材料為黑色矩陣。在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裝置中,所述遮光層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上。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及裝置,通過在中轉區域中未設置金屬線的地方,設置遮光層,從而在省去彩膜基板上黑色矩陣的情況下,防止中轉區域產生漏光,提高顯示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的第一種液晶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的第二種液晶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不面板的結構不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傳輸線的俯視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遮光塊的俯視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遮光塊和傳輸線的組合透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各實施例的說明是參考附加的圖式,用以例示本專利技術可用以實施的特定實施例。本專利技術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前」、「后」、「左」、「右」、「內」、「外」、「側面」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以說明及理解本專利技術,而非用以限制本專利技術。在圖中,結構相似的單元是以相同標號表示。請參照圖3,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如圖3所示,本專利技術的液晶顯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10,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具有非顯示區域和顯示區域,非顯示區域還包括中轉區域101,所述顯示區域用于對輸入的圖像信號進行顯示;所述中轉區域用于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0外部的公共信號傳輸到第一基板20上;所述第一基板20譬如為彩膜基板,所述第二基板10譬如為陣列基板;其中在所述中轉區域101內,所述第一基板20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23和遮光層24 ;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23位于第一襯底基板21上,其包括公共電極,所述公共電極用于輸入公共信號。所述第二基板10包括金屬層12和第二透明導電層14 ;所述金屬層12用于接收外部的公共信號,所述金屬層包括透光部分122 (位于所述非透光部分外的部分)和非透光部分121,如果所述金屬層12為整層金屬,不利于紫外線照射時對框膠進行固化,因此通過在所述金屬層12上設置所述透光部分122,可以方便框膠固化;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14位于所述金屬層12上,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14與所述金屬層12連接;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14用于傳輸所述金屬層12上的公共信號;在所述金屬層12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14之間還可設置有絕緣層13。在所述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10之間還設置導電粒子15,所述導電粒子15譬如為金球,所述導電粒子15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23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14 ;以及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液晶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與所述第一基板相對設置;其中所述液晶顯示面板具有顯示區域和中轉區域,所述顯示區域用于對輸入的圖像信號進行顯示;所述中轉區域用于將位于所述第二基板外部的公共信號傳輸到所述第一基板上;其中在所述中轉區域內,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透明導電層,包括公共電極,所述公共電極用于輸入公共信號;以及遮光層;所述第二基板包括:金屬層,用于接收外部的公共信號,所述金屬層包括透光部分和非透光部分,所述透光部分用于方便框膠固化;第二透明導電層,位于所述金屬層上,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用于傳輸所述金屬層上的公共信號;導電粒子,設置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間,用于連接所述第一透明導電層和所述第二透明導電層;以及所述框膠,涂布在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間;其中,所述遮光層與所述透光部分的位置相對應,用于防止所述透光部分產生漏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巖溪,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