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水塘混合型養殖方法,屬于水產養殖技術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人工投放螺螄、桂魚、甲魚、蟾蜍在養殖池塘進行立體混合養殖,利用不同生物鏈的關系,使得蟾蜍吃池塘中的蚊子保護甲魚、甲魚屎給桂魚做食物、桂魚屎給螺螄做食物、螺螄又被甲魚吃,相互依存,并且充分利用了池內空間和營養物質,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使得了養殖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而且大大減少了病害,提高了養殖生物的存活率。實例證明,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獨特,不僅使得養殖存活率提高了90%以上,而且使得了農民收入增加了30%以上。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屬于水產養殖
技術介紹
養殖業在我國算是水產養殖的重要產業,2011年我國人工養殖面積達到700萬畝,實現產值將近800億元,成為了我國經濟支柱行業。但是隨著池塘養殖的快速發展,單一的池塘養殖模式容易造成養殖病害的發生,并且制約了池塘養殖的效益。目前關于養殖得利比較高的是養殖桂魚和甲魚,但是桂魚在養殖過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才可以存活,平時喜歡藏身在水底石塊之后或者繁茂的草叢之中,生存的池塘要求沙質底,淤泥少,面積2?3畝,水深1.5米以上,排灌方便,水質清淡、不混濁,無污水流入,并有少量沉水性水草的池塘。其次的甲魚喜歡棲息于水質清潔的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域,對于池塘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平時要曬得到強烈的陽光,風平浪靜的白天常趴在向陽的岸邊石頭上曬太陽,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死體表的致病菌,促進受傷體表的愈合,通過曬背提高體溫,促進食物消化。但是甲魚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害怕蚊子的叮咬,一經蚊子叮咬其被叮部位潰爛難愈,不久就會死掉,所以常常給養殖過程帶來極大的損失。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針對目前池塘養殖過程中容易產生病害,使得各種生物存活率比較低、養殖成本比較高的弊端,提供了,該方法通過人工投放螺螄、桂魚、甲魚、蟾蜍在養殖池塘進行立體混合養殖,利用不同生物鏈的關系,使得蟾蜍吃池塘中的蚊子保護甲魚、甲魚屎給桂魚做食物、桂魚屎給螺螄做食物、螺螄又被甲魚吃,相互依存,并且充分利用了池內空間和營養物質,不僅降低了養殖成本,使得了養殖農民收入得到增加,而且大大減少了病害,提高了養殖生物的存活率。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1)用挖土機挖取一個長為15?20m,寬10?15m,高2?3m的池塘,在池塘的底部鋪上一層生石灰,之后往池塘里注水至離池口 50?70cm處止; (2)在上述挖好的池塘中種植10?15株荷花、50?120株輪葉黑藻、放置5?10塊大石,面積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20%?25%,并且在池塘中央放置一個自動增氧機,控制池塘中溶氧量保持在7.2?8.5mg/L ; (3)當年5月份下旬投入優質桂魚苗,放養量為50?80尾/畝;當年6月份上旬投入蟾蜍,放養量為20?45只/畝;當年6月份中旬投入螺絲,放養量為80?130kg/畝;當年6月下旬投入甲魚,放養量為15?30只/畝; (4)將200?300g酵母、1000?3000g魚粉、500?800g藻類、800?1500g肉末、600?1200g黃豆粉混合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揉成餅狀飼料,每天上午7:00?7:30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60%,每天下午4:00?4:30左右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40% ; (5)每隔10天在池塘中投灑利生素、潑灑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中一種或者一種以上微生物制劑,從而調節水質防止蟲害; (6)每隔3個月,抽取池塘中四分之一的水,并換上干凈的清水,保持池塘水干凈清澈,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 (7)桂魚、甲魚、蟾蜍、螺絲常年捕撈,捕大留小,5月份下旬投入的桂魚12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上旬投入的蟾蜍11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中旬投入的螺絲12月份底開始捕撈,6月下旬投入的甲魚11月份底開始捕撈。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 (1)病害得到了明顯地減少,使得養殖生物的存活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2)充分利用了池內空間和營養物質,對于環境也非常友好,沒有任何危害; (3)蟾蜍吃池塘中的蚊子保護甲魚、甲魚屎給桂魚做食物、桂魚屎給螺螄做食物、螺螄又被甲魚吃,一層一層相互依存,降低了養殖成本,使得了農民收入得到增加。【具體實施方式】用挖土機挖取一個長為15?20m,寬10?15m,高2?3m的池塘,在池塘的底部鋪上一層生石灰,之后往池塘里注水至離池口 50?70cm處止;在上述挖好的池塘中種植10?15株荷花、50?120株輪葉黑藻、放置5?10塊大石,面積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20%?25%,并且在池塘中央放置一個自動增氧機,控制池塘中溶氧量保持在7.2?8.5mg/L ;當年5月份下旬投入優質桂魚苗,放養量為50?80尾/畝;當年6月份上旬投入蟾蜍,放養量為20?45只/畝;當年6月份中旬投入螺絲,放養量為80?130kg/畝;當年6月下旬投入甲魚,放養量為15?30只/畝;將200?300g酵母、1000?3000g魚粉、500?800g藻類、800?1500g肉末、600?1200g黃豆粉混合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揉成餅狀飼料,每天上午7:00?7:30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60%,每天下午4:00?4:30左右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40%;每隔10天在池塘中投灑利生素、潑灑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中一種或者一種以上微生物制劑,從而調節水質防止蟲害;每隔3個月,抽取池塘中四分之一的水,并換上干凈的清水,保持池塘水干凈清澈,透明度控制在30?40cm ;桂魚、甲魚、蟾蜍、螺絲常年捕撈,捕大留小,5月份下旬投入的桂魚12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上旬投入的蟾蜍11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中旬投入的螺絲12月份底開始捕撈,6月下旬投入的甲魚11月份底開始捕撈。用挖土機挖取一個長為15m,寬10m,高2m的池塘,在池塘的底部鋪上一層生石灰,之后往池塘里注水至離池口 50cm處止;在上述挖好的池塘中種植10株荷花、50株輪葉黑藻、放置5塊大石,面積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20%,并且在池塘中央放置一個自動增氧機,控制池塘中溶氧量保持在7.2mg/L ;當年5月份下旬投入優質桂魚苗,放養量為50尾/畝;當年6月份上旬投入蟾蜍,放養量為20只/畝;當年6月份中旬投入螺絲,放養量為80kg/畝;當年6月下旬投入甲魚,放養量為15只/畝;將200g酵母、100g魚粉、500g藻類、800g肉末、600g黃豆粉混合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揉成餅狀飼料,每天上午7:00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60%,每天下午4:00左右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40%;每隔10天在池塘中投灑利生素、潑灑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中一種或者一種以上微生物制劑,從而調節水質防止蟲害;每隔3個月,抽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水塘混合型養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步驟為:(1)用挖土機挖取一個長為15~20m,寬10~15m,高2~3m的池塘,在池塘的底部鋪上一層生石灰,然后往池塘里注水直至離池口50~70cm處止;(2)在上述挖好的池塘中種植10~15株荷花、50~120株輪葉黑藻、放置5~10塊大石,面積控制在池塘總面積的20%~25%,并且在池塘中央放置一個自動增氧機,控制池塘中溶氧量保持在7.2~8.5mg/L;(3)當年5月份下旬投入優質桂魚苗,放養量為50~80尾/畝;當年6月份上旬投入蟾蜍,放養量為20~45只/畝;當年6月份中旬投入螺絲,放養量為80~130kg/畝;當年6月下旬投入甲魚,放養量為15~30只/畝;(4)將200~300g酵母、1000~3000g魚粉、500~800g藻類、800~1500g肉末、600~1200g黃豆粉混合攪拌均勻,加入適量清水揉成餅狀飼料,每天上午7:00~7:30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60%,每天下午4:00~4:30左右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總量的40%;(5)每隔10天在池塘中投灑利生素、潑灑光合細菌、芽孢桿菌、炭疽桿菌中一種或者一種以上微生物制劑,從而調節水質防止蟲害;(6)每隔3個月,抽取池塘中四分之一的水,并換上干凈的清水,保持池塘水干凈清澈,透明度控制在30~40cm;(7)桂魚、甲魚、蟾蜍、螺絲常年捕撈,捕大留小,5月份下旬投入的桂魚12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上旬投入的蟾蜍11月份初開始捕撈,6月份中旬投入的螺絲12月份底開始捕撈,6月下旬投入的甲魚11月份底開始捕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春生,張帆,
申請(專利權)人:常州亞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