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高壓儲液罐、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制動器、加速度傳感器等。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運輸車輛的加速度信號、轉向盤轉角信號、車身高度信號、輪速信號,將當前狀態采集的信號轉化、計算、判斷,通過控制液壓泵、制動器調節各個車輪的輪速,防止運輸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發生側翻。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運輸車輛主動安全控制領域,尤其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
技術介紹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業迅猛發展,以客運、貨運為主的道路運輸車輛主動安全控制技術相對欠缺,大多運輸車輛僅安裝ABS —套安全系統,并且運輸車輛質心位置高、車身較長、高速行駛時更易發生側翻,由側翻引起的交通事故占有比例較大,造成的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較大;在運輸車輛為躲避前方緊急狀況急速轉彎時會產生較大的離心力,離心力造成運輸車輛的重心偏移,會造成運輸車輛側翻的趨勢,車輛發生側翻的可能性增大,最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發生;現有的運輸車輛尚未通過差動制動調節來實現對車輛的防側翻控制的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液壓油箱、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一輪速傳感器、第一車輪、第一制動器、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車架、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高壓儲液罐、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制動器、第二車輪、第二輪速傳感器、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后車橋、加速度傳感器、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三輪速傳感器、第三車輪、第三制動器、液壓管路、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主動防側翻控制器、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制動器、第四車輪、第四輪速傳感器、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蓄能器、前車橋;在車架上固定安裝有液壓油箱、液壓泵、蓄能器、高壓儲液罐、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液壓油箱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泵相連接,液壓泵與蓄能器通過液壓管路相連接,蓄能器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接,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一制動器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二制動器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三制動器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高壓儲液罐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第四制動器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與液壓油箱相連接;第一制動器、第二制動器、第三制動器、第四制動器分別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第二車輪、第三車輪、第四車輪上,第一車輪固定安裝在前車橋左端,第二車輪固定安裝在后車橋左端,第三車輪固定安裝在后車橋右端,第四車輪固定安裝在前車橋的右端;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固定安裝在轉向軸上,加速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車架上,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附近的車架上,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二車輪附近的車架上,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三車輪附近的車架上,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四車輪附近的車架上,第一輪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上,第二輪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二車輪上,第三輪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三車輪上,第四輪速傳感器固定安裝在第四車輪上;主動防側翻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口分別與加速度傳感器、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第一輪速傳感器、第二輪速傳感器、第三輪速傳感器、第四輪速傳感器,主動防側翻控制器的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液壓泵、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電連接。本技術的有益效果:該控制系統能夠預先判斷運輸車輛下一狀態是否存在側翻的危險狀況,防止行駛中運輸車輛突然側翻,能夠提高運輸車輛的行駛安全性,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提高駕駛員的安全保障,減少經濟損失。【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控制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液壓泵,2-液壓油箱,3-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4-第一輪速傳感器,5-第一車輪,6-第一制動器,7-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8-車架,9-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10-高壓儲液罐,11-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2-第二制動器,13-第二車輪,14-第二輪速傳感器,15-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6-后車橋,17-加速度傳感器,18-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9-第三輪速傳感器,20-第三車輪,21-第三制動器,22-液壓管路,23-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4-主動防側翻控制器,25-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6-第四制動器,27-第四車輪,28-第四輪速傳感器,29-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30-蓄能器,31-前車橋。【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1、液壓油箱2、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一輪速傳感器4、第一車輪5、第一制動器6、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車架8、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9、高壓儲液罐10、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二制動器12、第二車輪13、第二輪速傳感器14、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5、后車橋16、加速度傳感器17、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8、第三輪速傳感器19、第三車輪20、第三制動器21、液壓管路22、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主動防側翻控制器24、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第四制動器26、第四車輪27、第四輪速傳感器28、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9、蓄能器30、前車橋31 ;在車架8上固定安裝有液壓油箱2、液壓泵1、蓄能器30、高壓儲液罐10、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 ;液壓油箱2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泵I相連接,液壓泵I與蓄能器30通過液壓管路22相連接,蓄能器30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接,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一制動器6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二制動器12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三制動器21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四制動器26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當前第1頁1 2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通過差動制動調節的運輸車輛主動防側翻控制裝置,包括液壓泵(1)、液壓油箱(2)、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一輪速傳感器(4)、第一車輪(5)、第一制動器(6)、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車架(8)、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9)、高壓儲液罐(10)、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二制動器(12)、第二車輪(13)、第二輪速傳感器(14)、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5)、后車橋(16)、加速度傳感器(17)、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8)、第三輪速傳感器(19)、第三車輪(20)、第三制動器(21)、液壓管路(22)、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主動防側翻控制器(24)、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第四制動器(26)、第四車輪(27)、第四輪速傳感器(28)、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9)、蓄能器(30)、前車橋(31);其特征在于,在車架(8)上固定安裝有液壓油箱(2)、液壓泵(1)、蓄能器(30)、高壓儲液罐(10)、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液壓油箱(2)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泵(1)相連接,液壓泵(1)與蓄能器(30)通過液壓管路(22)相連接,蓄能器(30)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接,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一制動器(6)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二制動器(12)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三制動器(21)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是一個三位三通閥,包括進油孔、出油孔、回油孔三個端孔,進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高壓儲液罐(10)相連,出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第四制動器(26)相連接,回油孔通過液壓管路(22)與液壓油箱(2)相連接;第一制動器(6)、第二制動器(12)、第三制動器(21)、第四制動器(26)分別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5)、第二車輪(13)、第三車輪(20)、第四車輪(27)上,第一車輪(5)固定安裝在前車橋(31)左端,第二車輪(13)固定安裝在后車橋(16)左端,第三車輪(20)固定安裝在后車橋(16)右端,第四車輪(27)固定安裝在前車橋(31)的右端;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9)固定安裝在轉向軸上,加速度傳感器(17)固定安裝在車架(8)上,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5)附近的車架(8)上,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5)固定安裝在第二車輪(13)附近的車架(8)上,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8)固定安裝在第三車輪(20)附近的車架(8)上,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9)固定安裝在第四車輪(27)附近的車架(8)上,第一輪速傳感器(4)固定安裝在第一車輪(5)上,第二輪速傳感器(14)固定安裝在第二車輪(13)上,第三輪速傳感器(19)固定安裝在第三車輪(20)上,第四輪速傳感器(28)固定安裝在第四車輪(27)上;主動防側翻控制器(24)的信號輸入端口分別與加速度傳感器(17)、方向盤轉角位置傳感器(9)、第一車身高度傳感器(3)、第二車身高度傳感器(15)、第三車身高度傳感器(18)、第四車身高度傳感器(29)、第一輪速傳感器(4)、第二輪速傳感器(14)、第三輪速傳感器(19)、第四輪速傳感器(28),主動防側翻控制器(24)的信號輸出端口分別與液壓泵(1)、第一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7)、第二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11)、第三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3)、第四車身高度控制電磁閥(25)電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邱緒云,李建英,李愛娟,曹鳳萍,劉永輝,徐傳燕,王慧君,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交通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