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屬于邊坡復綠技術領域。包括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覆蓋網,所述覆蓋網內側及邊坡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并插接在邊坡上的錨釘,以及位于生態棒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位置的錨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生態棒工藝與常規噴播復綠技術相結合,克服了陡峭邊坡噴播基材厚度難以保證的缺陷。利用鋪設在坡面的生態棒營造出許多條帶狀小平臺,由于生態棒對植物根系友好,添加保水劑及具有緩釋有機質的生態棒成為植物生長的良好基礎,配合后期養護,可以確保實生植物快速成為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邊坡植株,從而達到陡邊坡生態復綠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提供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屬于邊坡復綠
技術介紹
由于人類生產活動的需要,對大量的山體進行過開采,生產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在經濟狀況允許的前提下,政府開始著手進行對破壞的植被進行生態恢復。經過多年來的工作實踐,行業內形成了多種針對山體邊坡植被進行恢復的施工技術,但是這些技術所能解決的只是那些坡度較緩的山體邊坡植被復綠,坡度達到70°及以上的坡體復綠效果不明顯,植物生長很差,出現很多失敗的案例。許多陡峭邊坡由于不具備降坡的條件,一般的邊坡復綠技術實施后效果不佳,因此,許多亟待治理修復的邊坡依舊屹立,影響著人們的視覺感官。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陡峭邊坡生態復綠機構。本技術為解決其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包括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覆蓋網,所述覆蓋網內側及邊坡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并插接在邊坡上的錨釘,以及位于生態棒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位置的錨桿。優選的是,所述錨釘插接在邊坡上。優選的是,所述錨桿有多個,并且兩個錨桿之間的間距為40?50厘米。優選的是,所述生態棒有多根,且橫向、首尾相接設置。優選的是,上下相鄰兩個生態棒之間的間距為I?1.5米。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技術采用生態棒工藝與常規噴播復綠技術相結合,克服了陡峭邊坡噴播基材厚度難以保證的缺陷。利用鋪設在坡面的生態棒營造出許多條帶狀小平臺(局部植物生長平臺平均寬度達到20厘米以上),由于生態棒對植物根系友好,添加保水劑及具有緩釋有機質的生態棒成為植物生長的良好基礎,配合后期養護,可以確保實生植物快速成為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邊坡植株,從而達到陡邊坡生態復綠的目的。【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邊坡;2、覆蓋網;3、生態棒;4、客土基材;5、植物;6、錨桿;7、錨釘。【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1所示的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包括覆蓋在邊坡I表面的覆蓋網2,所述覆蓋網2內側及邊坡I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3,生態棒3的面料是由聚丙烯(PP)或者聚酯纖維(PET)為原材料制成的雙面熨燙針刺無紡布加工而成的長條形袋子,具有優異的物理及化學性能,這種材料可以抵抗紫外線的侵蝕,不受土壤中化學物質的影響,不會發生質變或腐爛,不可降解并可以抵抗蟲害的侵蝕,抗老化,無毒,抗酸堿鹽侵蝕及微生物分解,它具有強度大、透水、保土、對植物根系友善的特性。本技術復綠結構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2、并插接在邊坡I上的錨釘7,以及位于生態棒3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3位置的錨桿6。所述覆蓋網2可以采用鐵絲網。所述錨釘7可以插接在邊坡I上,也可以固定在覆蓋網2上。所述錨桿6有多個,并且兩個錨桿6之間的間距為40?50厘米。所述生態棒3有多根,且橫向、首尾相接設置,可以用細鐵絲綁扎結實,上下相鄰兩個生態棒3之間的間距為I?1.5米。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及其技術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主權項】1.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覆蓋網,所述覆蓋網內側及邊坡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并插接在邊坡上的錨釘,以及位于生態棒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位置的錨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釘插接在邊坡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錨桿有多個,并且兩個錨桿之間的間距為40?50厘米。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態棒有多根,且橫向、首尾相接設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上下相鄰兩個生態棒之間的間距為I?1.5米。【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屬于邊坡復綠
包括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覆蓋網,所述覆蓋網內側及邊坡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并插接在邊坡上的錨釘,以及位于生態棒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位置的錨桿。本技術采用生態棒工藝與常規噴播復綠技術相結合,克服了陡峭邊坡噴播基材厚度難以保證的缺陷。利用鋪設在坡面的生態棒營造出許多條帶狀小平臺,由于生態棒對植物根系友好,添加保水劑及具有緩釋有機質的生態棒成為植物生長的良好基礎,配合后期養護,可以確保實生植物快速成為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邊坡植株,從而達到陡邊坡生態復綠的目的。【IPC分類】E02D5/76, C05G3/00, E02D17/20【公開號】CN204703177【申請號】CN201520435106【專利技術人】史春華, 楊家富, 王鐵, 張光權, 歐哲, 鄒明, 張艷, 劉澤民 【申請人】宏大國源(蕪湖)資源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公開日】2015年10月14日【申請日】2015年6月24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陡峭邊坡生態復綠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覆蓋在邊坡表面的覆蓋網,所述覆蓋網內側及邊坡表面之間放置有包含多種材料的生態棒;還包括貫穿所述覆蓋網、并插接在邊坡上的錨釘,以及位于生態棒下方、用于固定生態棒位置的錨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史春華,楊家富,王鐵,張光權,歐哲,鄒明,張艷,劉澤民,
申請(專利權)人:宏大國源蕪湖資源環境治理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