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鞋子,旨在提供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其技術方案要點是:包括鞋面、鞋底,所述鞋底包括腳掌部、腳跟部,所述腳掌部靠近腳尖的位置以及腳跟部上均設有吸力組件,所述吸力組件包括突出于鞋底表面的吸力凸臺,所述吸力凸臺上設有吸力凹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鞋子,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
技術介紹
鞋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鞋底又是鞋子的重要部件,鞋底不僅能防止地面凸起物直接抵觸到腳底,而且能起到增加腳部與地面的摩擦力,防止使用者滑倒的作用。鞋子在使用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上坡和下坡的過程,在上坡時,使用者的重心靠近前方,這樣就會導致登山鞋的腳掌部受力較大,而在下坡時,使用者的重心靠近后方,登山鞋的腳跟部受力較大,市場上的鞋子為了提升鞋底的摩擦力,會在鞋子的腳掌部和腳跟部分別設置規則或不規則的防滑花紋,這些設置當然能起到很強的防滑效果,但是下坡和下坡過程中,主要是以腳掌部或者是腳跟部與地面相接觸,此時如果僅僅依靠鞋底的防滑花紋進行防滑,其防滑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包括鞋面、鞋底,所述鞋底包括腳掌部、腳跟部,所述腳掌部靠近腳尖的位置以及腳跟部上均設有吸力組件,所述吸力組件包括突出于鞋底表面的吸力凸臺,所述吸力凸臺上設有吸力凹槽。優選的,所述吸力凸臺以及吸力凹槽的形狀均為橄欖形,且所述吸力凸臺的長度方向與吸力凹槽的長度方向平行。優選的,位于腳掌部的所述吸力凸臺長度軸線與鞋底長度軸線的夾角為25度到35度之間。優選的,所述腳跟部設有V字形的腳跟防滑塊,所述腳跟防滑塊的開口朝向足弓部一側。優選的,位于腳跟部的吸力凸臺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吸力凸臺以腳底長度方向為對稱軸對稱分布于腳跟防滑塊的兩側,兩個吸力凸臺長度軸線之間的夾角為30度到40度之間。優選的,所述腳掌部上設有腳掌防滑塊,所述腳掌防滑塊上設有若干同心設置的第一弧形防滑槽,所述第一弧形防滑槽的弧形中心位于靠近腳跟部一側。優選的,所述第一弧形防滑槽的槽底與鞋底平面齊平。優選的,所述腳跟防滑塊上設置有若干同心設置的第二弧形防滑槽,所述第二弧形防滑槽的弧形中心位于靠近腳跟部一側。優選的,所述第二弧形防滑槽的槽底與鞋底平面齊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腳掌部靠近腳尖的位置設有吸力組件,當走上坡路時,使用者主要依靠腳掌部進行提供摩擦力,而吸力組件包括突出于鞋底表面的吸力凸臺以及吸力凹槽,當鞋底與地面相接觸時,吸力凹槽以及吸力凸臺會發生變形,吸力組件會出現類似于吸盤的作用,吸附在地面上,而在上坡時,腳掌部的吸力組件即能給予充足的吸附力作用,使得腳掌部的防滑效果大幅度提升;下坡時,使用者主要是依靠腳跟部進行摩擦,而腳掌部也設有吸力組件,當然由于行走習慣的問題,使用者會把整個鞋底與地面發生接觸,吸力效果能達到更好,使用者的安全性也能更好地給予保證。【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實施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鞋面;2、鞋底;21、腳掌部;22、腳跟部;23、腳尖;4、吸力組件;41、吸力凸臺;42、吸力凹槽;5、腳跟防滑塊;6、腳掌防滑塊;7、第一弧形防滑槽;8、第二弧形防滑槽;9、鞋底長度軸線;10、吸力凸臺長度軸線。【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參照圖1至圖2對本技術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實施例做進一步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的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技術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無需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包括鞋面1、鞋底2,鞋底2包括腳掌部21、腳跟部22,腳掌部21靠近腳尖23的位置以及腳跟部22上均設有吸力組件4,吸力組件4包括突出于鞋底2表面的吸力凸臺41,吸力凸臺41上設有吸力凹槽42,腳掌部21靠近腳尖23的位置設有吸力組件4,當走上坡路時,使用者主要依靠腳掌部21進行提供摩擦力,而吸力組件4包括突出于鞋底2表面的吸力凸臺41以及吸力凹槽42,當鞋底2與地面相接觸時,吸力凹槽42以及吸力凸臺41會發生變形,吸力組件4會出現類似于吸盤的作用,吸附在地面上,而在上坡時,腳掌部21的吸力組件4即能給予充足的吸附力作用,使得腳掌部21的防滑效果大幅度提升;下坡時,使用者主要是依靠腳跟部22進行摩擦,而腳掌部21也設有吸力組件4,當然由于行走習慣的問題,使用者會把整個鞋底2與地面發生接觸,吸力效果能達到更好,使用者的安全性也能更好地給予保證。吸力凸臺41以及吸力凹槽42的形狀均為橄欖形,由于鞋底2與地面發生抵觸的過程:腳尖23位置或者腳跟位置先與地面抵觸,然后漸漸地足弓部與地面接觸,橄欖型的吸力凸臺41與吸力凹槽42,使得鞋底2與地面發生接觸時,產生的吸力強度漸漸變大,給予使用者充分的適應時間,使用時的舒適度會大幅度提升;吸力凸臺41的長度方向與吸力凹槽42的長度方向平行,即吸力凹槽42的槽壁厚度能保持一致,使吸力凹槽42的吸力效果更加穩定,吸力凸臺41的使用壽命也得到進一步提升。腳掌部21的吸力凸臺長度軸線10與鞋底2長度軸線的夾角為25度到35度之間,根據長時間觀察以及實驗得知,使用者腳部與地面的相對運動方向一般會與鞋底2長度軸線方向之間的夾角在25度到35度之間,而此時吸力凸臺41的長度方向軸線與該方向平行設置,當鞋底2與地面發生抵觸時。吸力凹槽42產生的吸力能最大程度提升吸力能力。腳跟部22設有V字形的腳跟防滑塊5,腳跟防滑塊5的開口朝向足弓部一側,在走下坡時,鞋子一般會沿著腳尖23方向進行滑移,而此時腳跟防滑塊5的開口朝向足弓部一側,該方向上的防滑效果會更加出眾。腳跟部22的吸力凸臺41的數量為兩個,2個吸力凸臺41能大幅度提升腳跟部22的摩擦力,兩個吸力凸臺41以鞋底長度軸線9為對稱軸對稱分布于腳跟防滑塊5的兩側,即使整個鞋子出現側滑,位于兩側的吸力凸臺41也能即使提供對稱吸引力,防止鞋子出現側滑,兩個吸力凸臺長度軸線10之間的夾角為30度到40度之間,在正常行走過程中,腳跟部22與腳掌部21類似,使用者腳部與地面的相對運動方向一般會與鞋底2長度軸線方向之間的夾角在15度到20度之間,而此時兩個吸力凸臺長度軸線10之間的夾角為30度到40度之間,相當于吸力凸臺長度軸線10與鞋底2長度軸線之間的夾角為15度到20度之間,此時吸力凸臺41的吸力方向能更好地滿足腳跟部22的吸力要求。腳掌部21上設有腳掌防滑塊6,腳掌防滑塊6上設有若干同心設置的第一弧形防滑槽7,呈弧形設置,能有效利用腳掌防滑塊6有限的空間,增加防滑槽的長度,正常行走過程中,腳掌部21相對于地面會往后滑移,此時第一弧形防滑槽7的弧形中心位于靠近腳跟部22 —側,即第一弧形防滑槽7的向著腳尖23方向彎折,此時第一弧形防滑槽7的防滑效果更好。第一弧形防滑槽7的槽底與鞋底2平面齊平,能有效防止地面上的碎雜物嵌入到第一弧形防滑槽7內。腳跟防滑塊5上設置有若干同心設置的第二弧形防滑槽8,呈弧形設置,能有效利用腳掌防滑塊6有限的空間,增加防滑槽的長度,第二弧形防滑槽8的弧形中心位于靠近腳跟部22 —側,正常行走過程中,腳跟部22相對于地面會往后滑移,此時第二弧形防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吸力鞋底的鞋子,包括鞋面、鞋底,所述鞋底包括腳掌部、腳跟部,其特征是:所述腳掌部靠近腳尖的位置以及腳跟部上均設有吸力組件,所述吸力組件包括突出于鞋底表面的吸力凸臺,所述吸力凸臺上設有吸力凹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施保富,
申請(專利權)人:臺州斯美特鞋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