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包括驅動裝置、兩組螺旋單元和兩個殼體,所述驅動裝置帶動兩組螺旋單元以相反的方向旋轉,每個殼體與一組螺旋單元配合,螺旋單元的前部設置在殼體內,每個殼體內均充入磁流變拋光液,所述螺旋單元的前部上設有沿螺旋線排列的磁流變刷,兩個殼體的前部通過連通器相通,兩個殼體的后部也通過連通器相通,所述兩個殼體之間設有磁場發生器,每個所述殼體或其中一個殼體上開有喂料器。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優點是:采用磁流變液結合拋光液組成磁流變拋光液,利用磁場發生器產生磁場,使磁流變刷能沾上磁流變拋光液,從而使位于殼體內的非導磁元件隨螺旋單元帶動不斷在殼體內移動進行拋光處理。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
本專利技術涉及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
技術介紹
拋光機是一種電動工具,主要用來對元件的表面進行拋光處理,由電動機、拋光室、拋光器等部件組成。主要有振動拋光機和滾桶拋光機,但是他們都主要針對較大的元件進行拋光,如果是小型或者微型元件,采用這些設備將難以對其表面細小的部位進行有效的拋光,影響了產品品質和拋光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能夠有效解決現有小型或者微型元件拋光效果差的問題。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包括驅動裝置、兩組螺旋單元和兩個殼體,所述驅動裝置帶動兩組螺旋單元以相反的方向旋轉,每個殼體與一組螺旋單元配合,螺旋單元的前部設置在殼體內,每個殼體內均充入磁流變拋光液,所述螺旋單元的前部上設有沿螺旋線排列的磁流變刷,兩個殼體的前部通過連通器相通,兩個殼體的后部也通過連通器相通,所述兩個殼體之間設有磁場發生器,每個所述殼體或其中一個殼體上開有喂料器。優選的,每個所述殼體中部的內壁上均設有與磁流變刷運動軌跡相適配的螺旋槽;增強螺旋單元旋轉時帶動磁流變拋光液和元件的流動,提高拋光效率。優選的,每組螺旋單元均包括螺旋桿和與其相連的螺旋轉子,所述螺旋轉子為非導磁材料制成,所述螺旋桿上套有驅動套,所述驅動套與驅動裝置通過皮帶傳動,所述驅動套通過第一軸承與支撐架轉動連接;使螺旋單元能平穩的轉動。優選的,所述螺旋轉子與螺旋桿的前端固定連接,且兩者同軸同步旋轉,從螺旋轉子的前端開始沿其弧形側壁開有螺旋盲槽,所述螺旋盲槽內設有若干組磁流變刷,所述螺旋轉子的前端設有將螺旋盲槽封閉的封頭;方便磁流變刷與螺旋轉子的固定連接。優選的,所述螺旋盲槽的橫截面為T形,每組所述磁流變刷包括刷體、第二軸承、套筒和導磁刷,所述套筒設置在螺旋盲槽內,所述第二軸承設在套筒內,所述刷體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軸承內,所述刷體的上部伸出螺旋盲槽,所述導磁刷固定在刷體的上部;磁流變刷可以繞自身軸線旋轉。優選的,所述殼體為圓柱形且兩端開口,所述殼體靠近螺旋桿的一端設有密封端蓋,密封端蓋與殼體之間還設有密封圈,所述螺旋轉子穿過密封端蓋進入殼體內,所述殼體遠離螺旋桿的一端設有卸料端蓋;密封端蓋方便殼體與螺旋桿的連接,使用卸料端蓋方便將加工好的元件取出。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采用磁流變液結合拋光液組成磁流變拋光液,利用磁場發生器產生磁場,使磁流變刷能沾上磁流變拋光液,從而使位于殼體內的非導磁元件隨螺旋單元帶動不斷在殼體內移動進行拋光處理,能夠對微小的元件表面進行無死角的拋光,結構簡單拋光效率高。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的主視圖;圖2為圖1俯視圖的剖視圖;圖3為圖2中A處局部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參閱圖1、圖2為本專利技術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的實施例,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包括驅動裝置15、兩組螺旋單元和兩個殼體8,所述驅動裝置15帶動兩組螺旋單元以相反的方向旋轉,每個殼體8與一組螺旋單元配合,螺旋單元的前部設置在殼體8內,每個殼體8內均充入磁流變拋光液12,所述螺旋單元的前部上設有沿螺旋線排列的磁流變刷9,兩個殼體8的前部通過連通器16相通,兩個殼體8的后部也通過連通器16相通,所述兩個殼體8之間設有磁場發生器17,每個所述殼體8或其中一個殼體8上開有喂料器18,每個所述殼體8中部的內壁上均設有與磁流變刷9運動軌跡相適配的螺旋槽。如圖2所示,每組螺旋單元均包括螺旋桿1和與其相連的螺旋轉子5,所述螺旋轉子5為非導磁材料制成,所述螺旋桿1上套有驅動套4,所述驅動套4與驅動裝置15通過皮帶14傳動,所述驅動套4通過第一軸承3與支撐架2轉動連接,所述螺旋轉子5與螺旋桿1的前端固定連接,且兩者同軸同步旋轉,從螺旋轉子5的前端開始沿其弧形側壁開有螺旋盲槽51,所述螺旋盲槽51內設有若干組磁流變刷9,,所述螺旋轉子的前端設有將螺旋盲槽封閉的封頭10。如圖3所示,所述螺旋盲槽51的橫截面為T形,每組所述磁流變刷9包括刷體91、第二軸承92、套筒93和導磁刷94,所述套筒93設置在螺旋盲槽51內,所述第二軸承92設在套筒93內,所述刷體91的下端固定在第二軸承92內,所述刷體91的上部伸出螺旋盲槽51,所述導磁刷94固定在刷體91的上部,所述殼體8為圓柱形且兩端開口,所述殼體8靠近螺旋桿1的一端設有密封端蓋6,密封端蓋6與殼體8之間還設有密封圈7,所述螺旋轉子5穿過密封端蓋6進入殼體8內,所述殼體8遠離螺旋桿1的一端設有卸料端蓋11。磁流拋光液由磁流變液和拋光顆粒組成,將磁流變拋光液12和非導磁元件13混合后通過喂料器18加入到殼體8內,磁場發生器17通電產生磁場,由導磁材料制作的導磁刷94將具有磁性,磁流變拋光液12在磁場的作用下聚集到導磁刷94上,殼體8也采用導磁材料制作也具有磁性,使殼體8的內壁上也聚集磁流變拋光液12。啟動驅動裝置15,驅動裝置15可以為電動機通過皮帶14帶動驅動套4旋轉,圖2中位于上方的螺旋單元中螺旋轉子5成右旋狀態,螺旋轉子5帶動磁流變刷9向左進給,將上方殼體8尾端的磁流變拋光液12和非導磁元件13進給到殼體8的前端,使上方殼體8尾端產生空腔,同時圖2中位于下方的螺旋單元中螺旋轉子5成左旋狀態,螺旋轉子5帶動磁流變刷9向右進給,將下方殼體8前端的磁流變拋光液12和非導磁元件13進給到殼體8的尾端,由于連通器16的作用,圖2中上方殼體8前端的磁流變拋光液12和非導磁元件13將通過連通器16進入下方的殼體8前端,而下方殼體8尾端的磁流變拋光液12和非導磁元件13將通過連通器16進入上方殼體8的尾端。當上方殼體8的前端和下方殼體8的尾端被壓縮到極限時,控制驅動裝置15反轉,做回程運動。通過驅動裝置15的正反轉帶動磁流變刷9進給的同時也會形成自轉,使非導磁元件13進行無死角拋光,當拋光結束打開卸料端蓋11,將非導磁元件13取出。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驅動裝置(15)、兩組螺旋單元和兩個殼體(8),所述驅動裝置(15)帶動兩組螺旋單元以相反的方向旋轉,每個殼體(8)與一組螺旋單元配合,螺旋單元的前部設置在殼體(8)內,每個殼體(8)內均充入磁流變拋光液(12),所述螺旋單元的前部上設有沿螺旋線排列的磁流變刷(9),兩個殼體(8)的前部通過連通器(16)相通,兩個殼體(8)的后部也通過連通器(16)相通,所述兩個殼體(8)之間設有磁場發生器(17),每個所述殼體(8)或其中一個殼體(8)上開有喂料器(18)。
【技術特征摘要】
1.非導磁元件用螺旋式磁流變刷拋光機,其特征在于:包括驅動裝置(15)、兩組螺旋單元和兩個殼體(8),所述驅動裝置(15)帶動兩組螺旋單元以相同的方向旋轉,每個殼體(8)與一組螺旋單元配合,螺旋單元的前部設置在殼體(8)內,每個殼體(8)內均充入磁流變拋光液(12),所述螺旋單元的前部上設有沿螺旋線排列的磁流變刷(9),兩個殼體(8)的前部通過連通器(16)相通,兩個殼體(8)的后部也通過連通器(16)相通,所述兩個殼體(8)之間設有磁場發生器(17),每個所述殼體(8)或其中一個殼體(8)上開有喂料器(18);每個所述殼體(8)中部的內壁上均設有與磁流變刷(9)運動軌跡相適配的螺旋槽;每組螺旋單元均包括螺旋桿(1)和與其相連的螺旋轉子(5),所述螺旋轉子(5)為非導磁材料制成,所述螺旋桿(1)上套有驅動套(4),所述驅動套(4)與驅動裝置(15)通過皮帶(14)傳動,所述驅動套(4)通過第一軸承(3)與支撐架(2)轉動連接;所述螺旋轉子(5)與螺旋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鴻云,畢成,高春甫,孫明禮,孟國連,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師范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