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一種隧道縱向通風聯絡風道與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結構,包括將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正洞且經過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口上端,在正洞排煙口后端用砼隔板分離的形式將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以降低各排煙道的縱坡,并縮短各排煙道的長度,主排煙道的后部相通豎井排煙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設計合理,簡單實用,能使煙道坡度和長度大幅地降低,省工省力,易施工,建設速度快,安全風險小,質量好和工程造價低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一種隧道縱向通風聯絡風道與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結構。
技術介紹
目前在隧道施工中,通常將僅允許右行車輛通行的隧道稱為隧道右道(或稱為隧道正洞),將僅允許左行車輛通行的隧道稱為隧道左道(或稱為隧道副洞),隧道正洞與隧道副洞呈一定的距離設置。為利于隧道正、副洞內的排煙和通風,通常在隧道正、副洞的中段一側設排煙口,并通過排煙隧道與位于隧道正洞的右側、或隧道副洞的左側的豎井下端相通。以下為便于描述,僅對隧道正洞右側設豎井的結構描述,隧道副洞左側設豎井的結構亦相同,故不再累述。如圖1和圖2所示,在隧道正洞13右側設豎井12時,連通副洞排煙口 2與豎井之間的副洞排煙道3必須上跨隧道正洞拱頂,一般設計副洞排煙道下端面與隧道正洞拱頂的凈距為6?10m,以防副洞排煙道在隧道正洞拱頂施工段對隧道正洞拱頂造成破環。且連通正洞排煙口 4與豎井之間的正洞排煙道11和副洞排煙道分開獨立設置,兩條排煙道只有在靠近豎井下端的主排煙道10處才合并。同時副洞排煙口與正洞排煙口也錯開設計。這種傳統的結構有如下缺點:(I)正、SU洞排煙道及主排煙道坡度大,正洞排煙道最大縱坡48%,副洞排煙道最大縱坡38%,主排煙最大縱坡20%。縱坡大使施工難度大,費工費力,質量難于保證。(2)上跨的副洞排煙道開挖會對隧道正洞施工造成干擾,使隧道正洞施工過程出現嚴重的窩工現象,會嚴重影響隧道正洞的施工進度,且隨著開挖高度的增加,隧道拱頂圍巖懸空面積加大,極易影響隧道圍巖的穩定性,安全風險加大,人員傷亡大,工期長,建設速度慢。(3)正、副洞排煙道及主排煙道的長度大,工程造價高。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目的是設計一種隧道縱向通風聯絡風道與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結構,具有結構設計合理,簡單實用,能使煙道坡度和長度大幅地降低,省工省力,易施工,建設速度快,安全風險小,質量好和工程造價低的優點。為此,本技術包括副洞排煙道和主洞排煙道: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正洞且經過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口上端,在正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分離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副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或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副洞且經過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口上端,在副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分離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副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所述的副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拱頂的交叉口段隧道正洞的拱頂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隧道正洞的拱頂厚度,或正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拱頂的交叉口段隧道副洞的拱頂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隧道副洞的拱頂厚度。所述的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所述的正洞排煙口或副洞排煙口包括煙口鋼支架,該段隧道正洞或隧道副洞的支護鋼拱架的一側端與煙口鋼支架的上端橫梁連接,支護鋼拱架的另一側端落于隧道正洞的拱腳,并用鎖腳錨桿固定,在支護鋼拱架上敷設鋼筋網片,并在該段正洞拱頂依90°夾角范圍內增加一層鐵絲網。所述的隧道正洞的中心軸線與其上端的隧道副洞的中心軸線的夾角為直角。所述的混合排煙道中的副洞排煙道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正洞排煙道的橫截面為矩形。上述結構設計達到了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具有結構設計合理,簡單實用,能使煙道坡度和長度大幅地降低,省工省力,易施工,建設速度快,安全風險小,質量好和工程造價低的優點。具體優點如下:(I)正、副洞排煙道及主排煙道坡度小。正洞排煙道最大縱坡20%,較傳統結構降低縱坡28%。副洞排煙道最大縱坡18%,較傳統結構降低縱坡20%。主排煙最大縱坡16%。坡度小使施工難度大幅度地降低,省工省力,質量好,效率高。(2)本技術將正、副洞排煙道及主排煙道的長度大幅度縮短近30%,建筑施工成本較傳統方法的施工成本降低50%以上,可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3)本技術建設速度快,易施工和安全風險小,可杜絕人員傷亡,確保施工安全,降低施工難度,確保爆破施工過程結構安全穩定。【附圖說明】圖1是傳統設計的各排煙道分布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左視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各排煙道的分布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3的A-A局部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的隧道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部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的隧道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部的鋼骨架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的隧道正洞與副洞排煙道零凈距立體交叉部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案如圖1至圖8所示,一種實現本技術方法的隧道縱向通風聯絡風道與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結構,包括副洞排煙道3和主洞排煙道11。隧道副洞I的副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正洞13且經過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口4上端。在正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14分離主排煙道10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9。副洞排煙道3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 2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 4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或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副洞且經過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口上端,在副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分離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副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以下為便于描述,僅對隧道正洞右側設豎井的結構描述,隧道副洞左側設豎井的結構亦相同,故不再累述。所述的副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拱頂的交叉口段隧道正洞的拱頂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隧道正洞的拱頂厚度,或正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拱頂的交叉口段隧道副洞的拱頂厚度大于其它部位的隧道副洞的拱頂厚度。所述的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所述的正洞排煙口或副洞排煙口包括煙口鋼支架16,該段隧道正洞或隧道副洞的支護鋼拱架17的一側端與煙口鋼支架的上端橫梁連接,支護鋼拱架的另一側端落于隧道正洞的拱腳。并用鎖腳錨桿固定,在支護鋼拱架上敷設鋼筋網片,再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即在副洞排煙口處的隧道副洞進行初砌。在正洞排煙口處的隧道正洞進行初砌是在該段正洞拱頂依90°夾角范圍內增加一層鐵絲網,再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完成襯砌;即在該段正洞拱頂形成厚30?40cm的防爆隔斷層15。所述的隧道正洞的中心軸線與其上端的隧道副洞的中心軸線的夾角為直角。所述的混合排煙道中的副洞排煙道的橫截面為半圓形,正洞排煙道的橫截面為矩形。在隧道正、副洞的襯砌基礎上再模注砼,由模板臺車澆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隧道縱向通風聯絡風道與正洞零凈距立體交叉結構,包括副洞排煙道和主洞排煙道,其特征在于: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正洞且經過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口上端,在正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分離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副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或隧道正洞的正洞排煙道零凈距上跨隧道副洞且經過隧道副洞的副洞排煙口上端,在副洞排煙口后端設砼隔板分離主排煙道的前部分隔為位于上部空間的正洞排煙道和位于下部空間的副洞排煙道的混合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部合并副洞排煙道和正洞排煙道,主排煙道的后端相通豎井排煙道,副洞排煙道與隧道副洞內的副洞排煙口相通,正洞排煙道與隧道正洞內的正洞排煙口相通,副洞排煙道的軸心線與正洞排煙道的軸心線在同一縱向平面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建榮,光明,黃振燕,
申請(專利權)人:中交一公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