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透鏡形成金屬模具、透鏡形成方法和拾取裝置。該金屬模具包括:第一內金屬模,其形成透鏡的第一透鏡表面和第一平面部分;第一外金屬模,其形成第二平面部分;第二內金屬模,其形成第二透鏡表面和第三平面部分;以及第二外金屬模,其形成第四平面部分,其中在所述第一內金屬模的外周的周圍形成第一突出部分,所述第一突出部分形成所述透鏡上的第一凹入部分,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作為毛刺的空隙,以及在所述第二內金屬模的外周的周圍形成第二突出部分,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形成所述透鏡上的第二凹入部分,所述第二凹入部分作為毛刺的空隙。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說明】透鏡形成金屬模具、透鏡形成方法和拾取裝置本申請是申請號為201110052918.7,申請日為2011年3月3日,專利技術名稱為“透鏡形成金屬模具、透鏡形成方法和拾取裝置”的中國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透鏡形成金屬模具、一種透鏡形成方法以及一種拾取裝置。
技術介紹
用于從諸如CD或DVD的光盤讀取信息的光盤驅動器具有拾取裝置。拾取裝置包括至少一個激光源以及用于將激光源發射的激光束聚焦到光盤上的透鏡。透鏡通常是通過注模形成的樹脂模制品。日本專利臨時公開N0.2008-126611 (在下文中被稱為專利文件I)中顯示了用于形成透鏡的金屬模具的一個示例。為了調整透鏡的厚度,作為用于形成透鏡的金屬模具,其優選的是將用于主要形成透鏡的透鏡表面的內金屬模與用于形成透鏡的外周的外金屬模組合使用。對于上述配置的透鏡,由于內金屬模和外金屬模的邊界位于透鏡的外周,因此有可能在透鏡的外周出現毛刺。在透鏡的一個透鏡表面(當透鏡被固定到拾取裝置上時位于激光源那一側)的外周上形成用于將透鏡安裝到拾取裝置的透鏡架上的安裝面。由于毛刺和透鏡架互相干涉,如果不去除毛刺,無法將安裝面精確地安裝在透鏡架上。此外,用于防止透鏡與光盤相接觸的蓋子被固定到透鏡的另一透鏡表面(當透鏡被固定到拾取裝置上時位于光盤那一側)的外周。但是,如果不去除毛刺,毛刺的末端有可能更靠近光盤的那一偵U。因此,光盤可能會因為與毛刺接觸而被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實現了本專利技術。本專利技術的有利之處在于: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由樹脂制成的透鏡,使得不需要去除毛刺就可以將透鏡精確固定到透鏡架上。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使用該透鏡的光學拾取裝置。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由樹脂制成的透鏡,包括:第一透鏡表面;第二透鏡表面,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相反側;第一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第二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比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二透鏡表面的一側,所述第二平面部分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以及第一凹入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外圍的周圍,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作為用于出現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邊界處的毛刺的空隙;其中所述第一凹入部分形成為使得當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上的位置離開所述光軸時,在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上的該位置接近所述第二透鏡表面。上述配置的由樹脂制成的透鏡進一步包括:第三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二透鏡表面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第四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三平面部分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比所述第三平面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一側,所述第四平面部分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以及第二凹入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三平面部分的外圍的周圍,所述第二凹入部分作為用于出現在所述第三平面部分和所述第四平面部分之間的邊界處的毛刺的空隙,其中所述第二凹入部分形成為使得當所述第二凹入部分上的位置離開所述光軸時,在所述第二凹入部分上的該位置接近所述第一透鏡表面。在至少一個方面中,在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中最接近所述第二透鏡表面的點在所述光軸方向上位于相對于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一透鏡表面側。在至少一個方面中,在所述第二凹入部分中最接近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點在所述光軸方向上位于相對于所述第四平面部分的所述第二透鏡表面側。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包括上文所述的透鏡;以及構造為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上保持所述透鏡的透鏡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又一方面,提供一種光學拾取裝置,包括上文所述的透鏡;構造為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上保持所述透鏡的透鏡架;以及構造為覆蓋所述第四平面部分的蓋子。如上文所述,根據本專利技術,實現了一種由樹脂制成的透鏡,從而不需要去除毛刺就可以將透鏡精確安裝到透鏡架上,還實現了一種使用該透鏡的光學拾取裝置。【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的透鏡和拾取裝置的剖面圖。圖2是透鏡形成金屬模具和使用該透鏡形成金屬模具形成的透鏡的剖面圖。圖3是圖2中的虛線圈起部分的透鏡形成金屬模具和透鏡的放大圖。【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中使用附圖解釋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圖1是根據該實施例的透鏡和拾取裝置的剖面圖。該實施例的拾取裝置100是用于讀出光盤上所記錄的數據或者用于在光盤上記錄數據的裝置。透鏡I被固定在拾取裝置100內的透鏡架110上。如圖1所示,透鏡I是這樣的透鏡:在透鏡的一個表面上(圖中的下方)形成有第一透鏡表面R1,在透鏡的另一表面上(圖中的上方)形成有第二透鏡表面R2。第一透鏡表面Rl和第二透鏡表面R2都是凸面,透鏡I充當凸透鏡。拾取裝置100使來自于激光源的激光束進入透鏡I,并用透鏡I所聚集的激光束照射光盤。當光盤上記錄的數據被讀出時,激光束在光盤上反射,之后激光束通過透鏡I進入拾取裝置100的光電探測器。即,在光盤反射的激光束最終被光電探測器讀取。這里,激光源和拾取裝置100的光電探測器布置在第一透鏡表面Rl的一側,另一方面,光盤布置在第二透鏡表面R2的一側。優選的是,透鏡I (第二透鏡表面R2)和光盤之間的距離很短,即優選將焦距設定成極小的長度,以便確保從光盤讀出數據,或者確保數據被記錄到光盤上。在該實施例中,通過將第一透鏡表面Rl的凸度設定成大凸度(即通過將第一透鏡表面Rl的曲率半徑設定成小的長度)來放大透鏡的屈光力(optical power)。因此,透鏡I的焦點位置接近第二透鏡表面R2。透鏡架110是用于在第一透鏡表面Rl的一側上支撐透鏡I的底座。如圖1所示,圍繞透鏡I的第一透鏡表面Rl的外圓周形成安裝面11 (第一平面部分),其為與透鏡I的光軸AX垂直的環形表面。此外,在透鏡架110上形成與透鏡I的安裝面11相接觸的保持表面111。將透鏡I的安裝面11置于透鏡架110的保持表面111上,然后向透鏡I的安裝面的角12處注入粘合劑Ab,從而將透鏡I固定在透鏡架110上。如上文所述,光盤與透鏡I的第二透鏡表面R2靠得很近。此外,由軟樹脂制成的蓋子40被固定到透鏡I的角22處,以免因為高速轉動的光盤與透鏡I的第二透鏡表面R2一側的角22接觸而損壞光盤。當蓋子40固定在透鏡I上時,蓋子40的上表面41所處的位置高于透鏡I的第二透鏡表面R2的表面的位置(即更靠近光盤)。因此,即使光盤向透鏡I的第二透鏡表面R2傾斜,光盤也不會與透鏡I接觸。此外,圍繞第二透鏡表面R2的外周形成有用于檢測傾斜的表面21 (第三表面部分),其為與透鏡I的光軸AX垂直的環形表面。在透鏡I被固定在透鏡架110上時,通過用激光束照射用于檢測傾斜的表面21,可以基于反射光的角度來檢測透鏡I是否關于透鏡架110傾斜。基于上述檢測的結果來調整透鏡I的傾斜。接下來,解釋透鏡I的透鏡形成金屬模具和使用該金屬模具形成透鏡的方法。在該實施例中,透鏡I是由塑料制成,且透鏡I是通過注模(mold inject1n)形成的。圖2顯示了透鏡I和用于形成透鏡I的金屬模具的剖面圖。如圖2所示,金屬模具200包括上金屬模部分210和下金屬模部分220。上金屬模部分210包括外金屬模(上)211和內金屬模(上)212。外金屬模(上)211具有孔211a,內金屬模(上)21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由樹脂制成的透鏡,包括:第一透鏡表面;第二透鏡表面,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相反側;第一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透鏡表面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第二平面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外周的周圍并且比所述第一平面部分更靠近所述第二透鏡表面的一側,所述第二平面部分是與所述透鏡的光軸垂直的環形表面;以及第一凹入部分,其形成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的外圍的周圍,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作為用于出現在所述第一平面部分和所述第二平面部分的邊界處的毛刺的空隙;其中所述第一凹入部分形成為使得當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上的位置離開所述光軸時,在所述第一凹入部分上的該位置接近所述第二透鏡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花城俊吾,杉山明弘,金沢浩,
申請(專利權)人:HOYA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