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鋼球式燃油控制閥,包括設置于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上的燃油控制閥,所述燃油控制閥主要包括閥體、閥座、閥芯和鋼球,所述閥座上方設有錐坑,錐坑上設置有鋼球,鋼球上方設有閥芯,閥體和閥座之間形成密封的主閥腔,所述閥芯通過采用高密度材料、設置槽形開口、設置配重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增重減浮,使得閥芯處于油浴環境下在主閥腔中的浮力小于其自重,閥體上部內側設置有閥口,所述閥口下方設置有與之配合的堵頭,所述堵頭固接下方的閥芯,在閥座底部設有作為出油口的孔口A,在閥體的上部的閥口外側設有作為進油口的孔口B。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當發動機傾斜到一定程度時,燃油控制閥能夠自動關閉,切斷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具有實施簡單、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優點。(*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化油器發動機
,尤其涉及一種設置于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的鋼球式燃油控制閥。
技術介紹
化油器式發動機的燃油供給系統相對比較簡單,性價比高,在通用發動機,發電機組,水泵,園林機械,農機,船舶等行業應用廣泛。化油器是在發動機活塞運動產生的汽缸負壓作用下,將一定比例的汽油與空氣混合的機械裝置。浮子式化油器內有帶針閥的浮子,外部燃油通過進油嘴進入化油器,在浮子浮力的作用下,針閥能夠控制與進油嘴連通的進油閥口的打開和關閉,以穩定浮子室內的燃油液面。在浮子室頂部還設置有與外界相通的平衡孔,外平衡式的化油器平衡孔與外界大氣相通,內平衡式的化油器平衡孔一般與空濾器相通,以保持浮子室內部氣壓穩定,確保化油器正常工作。在化油器工作時,燃油從浮子室沿著上油管、主噴管被吸入喉管與空氣混合,發動機進氣歧管與喉管相連為燃燒室輸送混合氣。與主噴管相連的主空氣通道與外界相通,為其提供空氣,以增加燃油的霧化效果。此外燃油還從上油管進入怠速通道,為怠速工況的發動機提供怠速混合氣,怠速通道與進氣歧管和外界相連。由于化油器的主噴管、主空氣通道、怠速通道和平衡孔均能與進氣歧管或外界相通,當發動機傾斜到一定程度時,由于浮子針閥無法正常關閉進油閥口,導致油箱燃油大量進入化油器浮子室,造成化油器浮子室內的燃油液面過高,燃油就會經由主噴管、主空氣通道、怠速通道或平衡孔泄露出來,不但浪費燃油,而且泄露的燃油從進氣歧管大量進入發動機燃燒室會造成發動機無法正常起動,而泄露到外界的燃油污染環境,容易引起安全隱患。本技術的燃油控制閥正是著眼于現有化油器式發動機燃油供給系統的不足,在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上增加了基于鋼球式的能夠自動切斷油路的機械燃油控制閥。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鋼球式燃油控制閥。為實現上述技術目的,達到上述技術效果,本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鋼球式燃油控制閥,包括設置于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上的燃油控制閥,所述燃油控制閥主要包括閥體、閥座、閥芯和鋼球,所述閥座上方設有錐坑,錐坑上設置有鋼球,鋼球上方設有閥芯,閥體和閥座之間形成密封的主閥腔,所述閥芯通過材料密度、設置槽形開口、設置配重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增重減浮,使得閥芯處于油浴環境下在主閥腔中的浮力小于其自重,閥體上部內側設置有閥口,所述閥口下方設置有與之配合的堵頭,所述堵頭固接下方的閥芯,在閥座底部設有作為出油口的孔口A,在閥體的上部的閥口外側設有作為進油口的孔口B。進一步的,所述孔口A的開口處設置有密封圈,孔口A通過該密封圈與化油器上的進油嘴連通。進一步的,所述孔口B的開口處設置有密封圈,孔口B通過該密封圈與油箱上的出油嘴連通。進一步的,所述孔口A通過油管A與化油器上的進油嘴連通,所述孔口B通過油管B與油箱上的出油嘴連通。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技術后,當發動機傾斜到一定程度時,燃油控制閥能夠自動關閉,切斷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燃油不會再進入化油器浮子室,防止油箱中的燃油從化油器泄露出來,起到節約燃料,防止環境污染,提高發動機可靠性的作用,并且實施簡單、成本低、可靠性高。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A-A剖視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B-B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俯視圖;圖5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主視圖;圖6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C-C剖視圖;圖7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D-D剖視圖;圖8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E-E剖視圖;圖9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F-F剖視圖;圖10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頂部立體圖;圖11是本技術燃油控制閥的閥芯底部立體圖;圖12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閥座立體圖;圖13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立體圖;圖14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爆炸圖;圖15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與化油器連接的立體圖;圖16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與化油器連接的剖視圖;圖17是本技術實施例一的燃油控制閥應用在發動機上的立體圖(拆除了發動機空濾器、油箱和油管);圖18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燃油控制閥主視圖;圖19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燃油控制閥立體圖;圖20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燃油控制閥爆炸圖;圖21是本技術實施例二的燃油控制閥與油箱連接的剖視圖;圖22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燃油控制閥主視圖;圖23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燃油控制閥立體圖;圖24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燃油控制閥爆炸圖;圖25是本技術實施例三的燃油控制閥與化油器和油箱連接的剖視圖。圖中標號說明:1.燃油控制閥,2.閥體,201.孔口B,202.閥口,3.閥座,301.孔口A,302.錐坑,4.閥芯,401.堵頭,402.槽形開口,5.鋼球,6.密封圈,7.油管A,8.油管B,9.化油器,901.浮子室,902.浮子,903.針閥,904.進油嘴,905.進油閥口,10.油箱,1001.油箱蓋,1002.出油嘴,11.發動機,1101.汽缸頭,1102.曲軸箱體,1103.導風罩,1104.起動器,1105.消聲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本技術提供3種實施方案:1、實施例一:如圖1至圖17所示,燃油控制閥1由閥體2、閥座3、閥芯4、鋼球5和密封圈6構成。閥座3上部設置有圓錐形的凹坑——錐坑302,鋼球5放置在錐坑302上部,閥芯4放置在鋼球5上方,閥座3底部設置有孔口A?301,孔口A?301為燃油控制閥1的出油口,孔口A?301?的開口朝下,開口中設置有密封圈6,孔口A?301可通過密封圈6與化油器9上的進油嘴904直接連通。閥體2的上部外側設置有孔口B?201,孔口B?201為燃油控制閥1的進油口,該孔口B?201通過油管與油箱10上的出油嘴1002連通。為避免燃油流動方向干擾閥芯4動作,本技術將該燃油控制閥1的孔口A?301作為出油口,孔口B?201作為進油口。閥體2上部內側設置有閥口202,該閥口202可被閥芯4上部的堵頭401關閉,進而燃油控制閥1處于關閉狀態,燃油控制閥1關閉后化油器9與油箱10不再連通。閥座3與閥體2周邊密封地連接在一起,可以采用焊接等連接方式。在發動機11不傾斜時,燃油控制閥1呈豎直狀態,此時閥芯4處于最低位置,閥口202打開,燃油控制閥1處于開啟狀態,此時油箱10中的燃油可通過油管和燃油控制閥1進入化油器9。當發動機11傾斜到一定程度時,鋼球5將推動閥芯4關閉閥口202,燃油控制閥1處于關閉狀態,此時化油器9和油箱10之間的油路被燃油控制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鋼球式燃油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上的燃油控制閥(1),所述燃油控制閥(1)主要包括閥體(2)、閥座(3)、閥芯(4)和鋼球(5),所述閥座(3)上方設有錐坑(302),錐坑(302)上設置有鋼球(5),鋼球(5)上方設有閥芯(4),閥體(2)和閥座(3)之間形成密封的主閥腔,所述閥芯(4)通過材料密度、設置槽形開口(402)、設置配重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增重減浮,使得閥芯(4)處于油浴環境下在主閥腔中的浮力小于其自重,閥體(2)上部內側設置有閥口(202),所述閥口(202)下方設置有與之配合的堵頭(401),所述堵頭(401)固接下方的閥芯(4),在閥座(3)底部設有作為出油口的孔口A(301),在閥體(2)的上部的閥口(202)外側設有作為進油口的孔口B(20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鋼球式燃油控制閥,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于化油器與油箱之間的燃油管路上的燃油控制閥(1),所述燃油控制閥(1)主要包括閥體(2)、閥座(3)、閥芯(4)和鋼球(5),所述閥座(3)上方設有錐坑(302),錐坑(302)上設置有鋼球(5),鋼球(5)上方設有閥芯(4),閥體(2)和閥座(3)之間形成密封的主閥腔,所述閥芯(4)通過材料密度、設置槽形開口(402)、設置配重塊三種方式中的一種或多種來增重減浮,使得閥芯(4)處于油浴環境下在主閥腔中的浮力小于其自重,閥體(2)上部內側設置有閥口(202),所述閥口(202)下方設置有與之配合的堵頭(401),所述堵頭(401)固接下方的閥芯(4),在閥座(3)底部設有作為出油口的孔口A(301),在閥體(...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正華,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圓能動力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