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內置阻尼器,包括:內置阻尼器主體;位于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兩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是通過分別擠壓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的兩端而一體成型的扁平狀的結構;所述第一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良好的穩定油壓的效果且便于安裝。(*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汽車零部件
,具體地說,涉及一種應用在汽車領域的內置阻尼器。
技術介紹
燃油導軌總成是將燃油由燃油導軌分配至噴油器,再由噴油器噴射到發動機進氣道內的裝置。噴油器由發動機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發出的噴油指令信號控制,當噴油器噴射的時候燃油導軌內的燃油減少,壓力降低,造成燃油導軌的內部產生壓力波動。壓力波動會使燃油導軌產生振動和噪音,并影響噴油器的噴射效果。為了能使噴油器達到良好的噴射效果,必須使燃油導軌內部的壓力保持穩定,而阻尼器總成就是一種保持燃油導軌內部壓力的裝置。現有的燃油導軌總成中的阻尼器總成具有如下缺點:1)需要更大的安裝空間,2)結構復雜,3)較高的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低成本且便于安裝的內置阻尼器。該內置阻尼器,包括:內置阻尼器主體;位于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兩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是通過分別擠壓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的兩端而一體成型的扁平狀的結構;所述第一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進一步地,所述內置阻尼器還包括結構相同的第一保護鎖和第二保護鎖,所述第一保護鎖安裝在所述內置阻尼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二保護鎖安裝在所述內置阻尼器的第二端部。較佳地,所述第一保護鎖由第一鎖面和第二鎖面構成,所述第一鎖面上形成有第一鎖柱和第二鎖柱,所述第二鎖面上形成有第一鎖孔和第二鎖孔以及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所述第一鎖面安裝在所述第一端部的一側,所述第二鎖面安裝在所述第一端部的另外一側,其中所述第一鎖柱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一鎖孔中,所述第二鎖柱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和第二鎖孔中,所述第二鎖面上的第一卡扣和第二卡扣都卡扣在所述第一鎖面上,從而使得所述第一鎖面和第二鎖面將所述第一端部夾持在中間。較佳地,所述第二保護鎖由第三鎖面和第四鎖面構成,所述第三鎖面上形成有第三鎖柱和第四鎖柱,所述第四鎖面上形成有第三鎖孔和第四鎖孔以及第三卡扣和第四卡扣;所述第三鎖面安裝在所述第二端部的一側,所述第四鎖面安裝在所述第二端部的另外一側,其中所述第三鎖柱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三凹槽和第三鎖孔中,所述第四鎖柱逐次插入到所述第四凹槽和第四鎖孔中,所述第四鎖面上的第三卡扣和第四卡扣都卡扣在所述第三鎖面上,從而使得所述第三鎖面和第四鎖面將所述第二端部夾持在中間。本技術公開的內置阻尼器不僅可以平衡并穩定油軌內部的燃油壓力,在主油管中有良好的穩定油壓的效果,而且容易加工制造且便于安裝,從而有效的降低了產品成本?!靖綀D說明】圖1是本技術所述內置阻尼器不帶保護鎖情況下的正視圖;圖2是圖1所示內置阻尼器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所述的內置阻尼器(帶保護鎖)的正視圖;圖4是圖3所示內置阻尼器的俯視圖;圖5是圖3和圖4中所示保護鎖的立體圖;圖6是圖5所示保護鎖的第一鎖面的立體圖;圖7是圖5所示保護鎖的第二鎖面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并通過實施例來描述根據本技術實現的內置阻尼器。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許多具體細節以便使所屬
的技術人員更全面地了解本技術。但是,對于所屬
內的技術人員明顯的是,本技術的實現可不具有這些具體細節中的一些。此外,應當理解的是,本技術并不限于所介紹的特定實施例。相反,可以考慮用下面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組合來實施本技術,而無論它們是否涉及不同的實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實施例和優點僅作說明之用而不應被看作是權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權利要求中明確提出。在汽車的供油系統中,燃油導軌總成將燃油分配至噴油器,再由噴油器噴射到發動機的進氣道。為了使噴油器達到良好的噴油效果,必須使燃油導軌內部的壓力保持穩定,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在燃油導軌內部設置阻尼裝置,這種阻尼裝置被稱為內置阻尼器,內置阻尼器可以通過自身體積的變化來調節燃油導軌內部的壓力。圖1是本技術所述內置阻尼器不帶保護鎖情況下的正視圖,圖2是圖1所示內置阻尼器的俯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該內置阻尼器I包括內置阻尼器主體1,位于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I兩端的第一端部2和第二端部3,該第一端部2和第二端部3是通過分別擠壓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I的兩端而一體成型的扁平狀的結構,其中,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端部2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凹槽21和第二凹槽22,所述第二端部3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凹槽31和第四凹槽32。進一步地,圖3是本技術所述的內置阻尼器(帶保護鎖)的正視圖,圖4是圖3所示內置阻尼器的俯視圖,如圖3和圖4所示,所述內置阻尼器還包括結構相同的第一保護鎖4和第二保護鎖5,所述第一保護鎖4安裝在所述內置阻尼器的第一端部2上,所述第二保護鎖5安裝在所述內置阻尼器的第二端部3上,安裝方式可以為夾持或者卡扣中的任意一種。進一步地,為了使得所述第一保護鎖4可以牢固的安裝在所述第一端部2上,對所述第一保護鎖4進行了特殊設計,如圖5,圖6和圖7所示。(圖5是圖3和圖4中所示保護鎖的立體圖,圖6是圖5所示保護鎖的第一鎖面的立體圖,圖7是圖5所示保護鎖的第二鎖面的立體圖。)所述第一保護鎖由第一鎖面41和第二鎖面42構成,所述第一鎖面41上形成有第一鎖柱45和第二鎖柱46,所述第二鎖面上形成有第一鎖孔47和第二鎖孔48以及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其中,所述第一鎖面41安裝在所述第一端部2的一側,所述第二鎖面42安裝在所述第一端部2的另外一側,并且所述第一鎖柱45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一凹槽21和第一鎖孔47中,所述第二鎖柱46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二凹槽22和第二鎖孔48中,所述第二鎖面42上的第一卡扣43和第二卡扣44都卡扣在所述第一鎖面41上,從而使得所述第一鎖面41和第二鎖面42將所述第一端部2夾持在中間。進一步地,為了使得所述第二保護鎖5可以牢固的安裝在所述第二端部3上,同樣對所述第二保護鎖5進行了與所述第一保護鎖4結構相同的特殊設計,所以仍舊用圖5,圖6和圖7進行解釋說明。具體地,所述第二保護鎖5由第三鎖面51和第四鎖面52構成,所述第三鎖面51上形成有第三鎖柱55和第四鎖柱56,所述第四鎖面52上形成有第三鎖孔57和第四鎖孔58以及第三卡扣53和第四卡扣54。所述第三鎖面51安裝在所述第二端部3的一側,所述第四鎖面52安裝在所述第二端部3的另外一側,其中所述第三鎖柱55逐次插入到所述第三凹槽31和第三鎖孔57中,所述第四鎖柱56逐次插入到所述第四凹槽32和第四鎖孔58中,所述第四鎖面上52的第三卡扣53和第四卡扣54都卡扣在所述第三鎖面51上,從而使得所述第三鎖面51和第四鎖面52將所述第二端部3夾持在中間。雖然本技術已以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但本技術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內所作的各種更動與修改,均應納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因此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為準?!局鳈囗棥?.一種內置阻尼器,包括: 內置阻尼器主體; 位于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兩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是通過分別擠壓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的兩端而一體成型的扁平狀的結構; 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內置阻尼器,包括:內置阻尼器主體;位于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兩端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該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是通過分別擠壓所述內置阻尼器主體的兩端而一體成型的扁平狀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二端部的兩側分別形成有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金鵬,王亮,王康,劉晶英,李廣春,武貴洋,王紅艷,楊明,
申請(專利權)人:大陸汽車電子長春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吉林;2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