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可連續作業的行走式水面垃圾清理機,涉屬于水利工程中露天水面的清理和保潔所用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結構包括漂浮體、垃圾抓升裝置和皮帶輸送裝置,該清理機采用獨立分體組合結構,其所述漂浮體為正向設計,所需投入和故障率較小,具有較高的水面行駛穩定性,配合牽引機構和垃圾容納機構組合使用,可在不影響船體穩定性的前提下,實現水面垃圾的清理輸送,產品可快拆快裝使用,適用性強,大大提高了水面漂浮雜物的清理效率,同時能夠促進小規模的相關企業參與競爭,使本領域的發展進行良性循環。(*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水利工程中露天水面的清理和保潔所用設備
,尤其涉及移動式水面垃圾清理機。
技術介紹
經濟的發展大大地提高了人民的物質水平,但在同一時期,環境也受到了損害。一次性包裝用品的大量使用,迅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產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其中江河、港口、湖泊水面的污染也日趨嚴重,漂浮的水面垃圾觸目驚心,給人們的生存環境,開發旅游資源帶來負面影響。如何較好地清理長期存在的水面漂浮垃圾一直是影響各政府工作效率的問題之一。清理水面垃圾的傳統方式有排水口固定式清理,采用固定式的垃圾請清理機,這種方式受環境制約大,需將垃圾匯集到一起才能作業;還有一種是采用半艙式或甲板機動駁船,由環衛工人手持網兜站在甲板上直接吧垃圾撈上來,這種傳統的打撈方法勞動強度大、工作環境惡劣,人身安全沒有保證,清理垃圾效率低。而且,一般的機械化打撈設備作業面小,不能到達灘涂、狹窄河邊工作,無法徹底清除垃圾。近幾年來,出現了大量的各種結構、功能的水面垃圾清理船,并且正在由單一功能朝著多功能方向發展,不僅能清理水面漂浮垃圾,而且能夠在船上對垃圾進行破碎和壓縮,即向著清掃、收集、傳輸、壓縮、打包一體化的綜合功能方向發展,這種趨勢能夠大大提高水面垃圾清理船的使用效率。例如“水面垃圾清理船201010223569.6”,該船體采用雙體設計,由偵測導航系統、收集系統、垃圾處理系統、垃圾卸載系統,推進系統構成;分成三種工作模式:自由航行模式,靠岸作業模式,非靠岸作業模式。分別設置有偵測導航系統、鏟斗型鏈網式收集傳送裝置、衛星協同船、液壓回轉噴水槍等,能夠實現自主導航進行工作實現無人操作,全自動化,回收的連續和間斷工作相結合,打撈不同水深的漂浮物。又例如“智能型水面垃圾搜集裝置200810205206.2”,其包括紅外熱像儀裝置、衛星定位裝置、視頻切換控制裝置和圖像記錄裝置,其中衛星定位裝置、視頻切換控制裝置和圖像記錄裝置裝載于電腦中,所述紅外熱像儀裝置安裝于船體的四個方向上,并且與電腦連接。通過紅外熱像儀的檢測和電腦分析,工人們就輕而易舉的獲知水面垃圾情況,從而迅速的清理水面垃圾。水面垃圾清理裝置的多功能化的確有利于減少人工參與程度,降低勞動強度,但存在兩方面的問題,第一,過多的功能組件全部集中在一起,需要對各功能組件進行優化、整合的要求較高,所需投入也較大,甚至為實現多功能化會導致成本遠大于較少功能的垃圾清理裝置,而其多功能的優勢也會被高成本和高故障率所沖淡,最終得不償失;第二,在水面行駛的船,不論大小,首要目標是追求穩定,只有行得穩,才具有其他功能的基礎,而行得穩的基礎在于嚴格的船體結構設計和配重分布,而如今的垃圾清理船過渡多功能化,只求能夠將功能部件裝上船,而對于船體結構和配重改變會帶來的隱患根本不予考慮,且基于成本因素也不能考慮,而如果從設計船體開始,資金投入大,且要求具有專業資質,因此現有的垃圾清理船多數采用船體改裝的方式,造成了巨大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可連續作業的行走式水面垃圾清理機,該清理機采用獨立分體組合結構,在不影響船體穩定性的前提下,實現水面垃圾的清理輸送,產品可快拆快裝使用,適用性強,大大提高了水面漂浮雜物的清理效率。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可連續作業的行走式水面垃圾清理機,包括漂浮體、垃圾抓升裝置和皮帶輸送裝置。所述漂浮體為一個具有雙體結構的空心構件,包括兩個梭型漂浮倉1、基板2、防撞桿3以及聯接裝置;所述兩個梭型漂浮倉I平行設置,二者前半部分預留有垃圾抓升裝置的安裝口 4,并且前半部分的上端通過基板2聯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承重平面,用于安置垃圾抓升裝置的工作部件,每個梭型漂浮倉I的后半部分都設有一個凹槽,兩個梭型漂浮倉I對接后,兩個凹槽組合成上端開口的空倉5,用于容納垃圾抓升裝置的動力部件。所述防撞桿3圍繞整個漂浮體的外圈輪廓設置,并在兩個梭型漂浮倉I的前端形成一個加強聯接結構。所述聯接裝置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漂浮體和牽引機構上,其中設置在漂浮體上的部分安裝在空倉5側壁上,包括兩組支座6、連桿7以及加強板8,加強板8將支座6固定在側壁上,支座6與連桿7活動連接;所述設置在牽引機構上的聯接裝置也包括兩組連桿7以及加強板8,還包括能夠伸縮的彈性套筒9,所述連桿7與彈性套筒9活動連接,彈性套筒9則固定在牽引機構的后端;上述四根連桿7匯集到一起,其中與漂浮體連接的兩根連桿7共用一個套環10,設置在牽引機構上的兩根連桿7共用另一個套環10,兩個套環10通過連接銷11連在一起,可分別相對轉動。所述垃圾抓升裝置包括聯接安裝架、爪帶12、爪帶驅動軸13和爪帶驅動電機14。所述聯接安裝架為一不規則的拱橋型框架結構,以弧頂劃分,一側的長度為另一側的2-4倍,較短一側伸入所述漂浮體的空倉5內,并通過螺栓固定在空倉5底面,弧頂的下端卡在所述漂浮體的承重平面上,同樣通過螺栓固定在承重平面上,較長一側則通過漂浮體預留的安裝口 4伸入水中。所述聯接安裝架在縱向上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包括兩根彎梁15,其中較長一側彎梁15的端部設置有弧形導向梁16,上、下兩層結構的彎梁15通過連接板17和支撐拉桿18連為一體,作為爪帶12運行的導軌,且較短一側的端部安裝有一個爪帶驅動軸13,爪帶12的兩側安裝在彎梁15上,上端套裝在爪帶驅動軸13,下端套裝在弧形導向梁16上,爪帶驅動軸13的兩端固定安裝有爪帶驅動齒輪19,在其中一個爪帶驅動齒輪19的外側安裝有鏈輪20,爪帶驅動電機14安裝在承重平面上,并通過鏈條21連接鏈輪20。所述爪帶12由橫軸22和鉤爪23組成,橫軸22有多根,鉤爪23由前后兩個圓環組成,兩個圓環之間有連接臂連接,在前圓環的前端設置有向上的鉤子,鉤爪23的前后兩個圓環分別安裝在相鄰的兩根橫軸22上,左右相鄰的兩個鉤爪23用間隔套均勻固定隔開,并且其前后位置上錯位一根橫軸22安裝,鉤爪23在橫軸22上交錯安裝,整體形成一個網狀,在橫軸22的兩端安裝有滾輪,滾輪安裝在爪帶12導軌內,爪帶驅動軸13兩端的爪帶驅動齒輪19與橫軸22滾輪間的間隙嚙合。所述皮帶輸送裝置的安裝方向與爪帶12運行方向相垂直,其進料端安裝在聯接安裝架較短一側的下方,出料端伸出所述漂浮體之外,包括安裝架24、傳送帶驅動電機25、減速箱、傳送帶26、傳送帶驅動棍27和托棍28,傳送帶驅動電機25安裝在減速箱一端,減速箱一端用皮帶連接傳送帶驅動輥27,傳送帶26套裝在傳送帶驅動輥27上,在傳送帶26下方安裝有多組形成凹槽狀的托輥28。為提高爪帶12在運行過程的穩定性,在所述聯接安裝架設置爪帶12的張緊裝置,聯接安裝架較短一側相對設置有兩個安裝板29,其上開設有張緊滑槽30,其側面固定有調距卡槽31,所述爪帶驅動軸13穿過張緊滑槽30后套裝在可沿調距卡槽31移動并定位的調距軸承32上,實現對爪帶12的張緊。為提高垃圾清理輸送容量,同時也進一步提高所述漂浮體的穩定性,設置兩套皮帶輸送機構,分別置于漂浮體兩側。本技術具有以下優點:本技術所述的可連續作業的行走式水面垃圾清理機采用獨立分體組合結構,其所述漂浮體為正向設計,所需投入和故障率較小,具有較高的水面行駛穩定性,配合牽引機構和垃圾容納機構組合使用,可在不影響船體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可連續作業的行走式水面垃圾清理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漂浮體、垃圾抓升裝置和皮帶輸送裝置;所述漂浮體為一個具有雙體結構的空心構件,包括兩個梭型漂浮倉(1)、基板(2)、防撞桿(3)以及聯接裝置;所述兩個梭型漂浮倉(1)平行設置,二者前半部分預留有垃圾抓升裝置的安裝口(4),并且前半部分的上端通過基板(2)聯接在一起,形成一個承重平面,用于安置垃圾抓升裝置的工作部件,每個梭型漂浮倉(1)的后半部分都設有一個凹槽,兩個梭型漂浮倉(1)對接后,兩個凹槽組合成上端開口的空倉(5),用于容納垃圾抓升裝置的動力部件;所述防撞桿(3)圍繞整個漂浮體的外圈輪廓設置,并在兩個梭型漂浮倉(1)的前端形成一個加強聯接結構;所述聯接裝置包括兩部分,分別設置在漂浮體和牽引機構上,其中設置在漂浮體上的部分安裝在空倉(5)側壁上,包括兩組支座(6)、連桿(7)以及加強板(8),加強板(8)將支座(6)固定在側壁上,支座(6)與連桿(7)活動連接;所述設置在牽引機構上的聯接裝置也包括兩組連桿(7)以及加強板(8),還包括能夠伸縮的彈性套筒(9),所述連桿(7)與彈性套筒(9)活動連接,彈性套筒(9)則固定在牽引機構的后端;上述四根連桿(7)匯集到一起,其中與漂浮體連接的兩根連桿(7)共用一個套環(10),設置在牽引機構上的兩根連桿(7)共用另一個套環(10),兩個套環(10)通過連接銷(11)連在一起,可分別相對轉動;所述垃圾抓升裝置包括聯接安裝架、爪帶(12)、爪帶驅動軸(13)和爪帶驅動電機(14);所述聯接安裝架為一不規則的拱橋型框架結構,以弧頂劃分,一側的長度為另一側的2?4倍,較短一側伸入所述漂浮體的空倉(5)內,并通過螺栓固定在空倉(5)底面,弧頂的下端卡在所述漂浮體的承重平面上,同樣通過螺栓固定在承重平面上,較長一側則通過漂浮體預留的安裝口(4)伸入水中;所述聯接安裝架在縱向上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包括兩根彎梁(15),其中較長一側彎梁(15)的端部設置有弧形導向梁(16),上、下兩層結構的彎梁(15)通過連接板(17)和支撐拉桿(18)連為一體,作為爪帶(12)運行的導軌,且較短一側的端部安裝有一個爪帶驅動軸(13),爪帶(12)的兩側安裝在彎梁(15)上,上端套裝在爪帶驅動軸(13),下端套裝在弧形導向梁(16)上,爪帶驅動軸(13)的兩端固定安裝有爪帶驅動齒輪(19),在其中一個爪帶驅動齒輪(19)的外側安裝有鏈輪(20),爪帶驅動電機(14)安裝在承重平面上,并通過鏈條(21)連接鏈輪(20);所述爪帶(12)由橫軸(22)和鉤爪(23)組成,橫軸(22)有多根,鉤爪(23)由前后兩個圓環組成,兩個圓環之間有連接臂連接,在前圓環的前端設置有向上的鉤子,鉤爪(23)的前后兩個圓環分別安裝在相鄰的兩根橫軸(22)上,左右相鄰的兩個鉤爪(23)用間隔套均勻固定隔開,并且其前后位置上錯位一根橫軸(22)安裝,鉤爪(23)在橫軸(22)上交錯安裝,整體形成一個網狀,在橫軸(22)的兩端安裝有滾輪,滾輪安裝在爪帶(12)導軌內,爪帶驅動軸(13)兩端的爪帶驅動齒輪(19)與橫軸(22)滾輪間的間隙嚙合;所述皮帶輸送裝置的安裝方向與爪帶(12)運行方向相垂直,其進料端安裝在聯接安裝架較短一側的下方,出料端伸出所述漂浮體之外,包括安裝架(24)、傳送帶驅動電機(25)、減速箱、傳送帶(26)、傳送帶驅動輥(27)和托輥(28),傳送帶驅動電機(25)安裝在減速箱一端,減速箱一端用皮帶連接傳送帶驅動輥(27),傳送帶(26)套裝在傳送帶驅動輥(27)上,在傳送帶(26)下方安裝有多組形成凹槽狀的托輥(28)。...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浩明,
申請(專利權)人:云南澄江云工建筑機械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