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電動車輛,其即使因側面碰撞等而從車輛的側面作用有碰撞能量,也能夠穩定地吸收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護高壓電氣安裝部件??蝮w(28)在與一對地板框架(14)之間具有空間(S)而配設且支承于一對地板框架(14),該框體(28)收容蓄電池(27)且具有沿著車寬方向延伸的框架構件(29)??蚣軜嫾?29)通過一端安裝于框架構件(29)且另一端與地板框架(14)緊固連結的固定片(33)而支承于地板框架(14),固定片(33)具有彎曲部(33c)。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在底板下具備高壓電氣安裝部件且以電動機為驅動力源而進行行駛的電動車輛。
技術介紹
以往,公開有一種蓄電池搭載結構,其在車輛碰撞時,使搭載的蓄電池相對于車輛向與沖擊輸入方向相同的方向相對地移動來吸收碰撞能量(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該蓄電池搭載結構中,在底板的上表面設置沿著車輛寬度方向延伸來提高車輛的剛性的橫梁,且使將蓄電池與橫梁螺栓緊固連結的長孔沿著與橫梁相同的方向延伸,從而在車輛碰撞時,使蓄電池沿著橫梁移動。即,使車輛剛性提高,且使蓄電池向沖擊輸入方向滑動來吸收碰撞能量,從而保護蓄電池?!驹谙燃夹g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6-182099號公報【專利技術的概要】【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然而,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蓄電池搭載結構中,蓄電池通過穿過長孔的螺栓而固定于橫梁,當因側面碰撞等而作用有比螺栓的緊固連結力大的碰撞能量時,蓄電池克服緊固連結力而沿著橫梁移動與長孔的長度對應的量來吸收碰撞能量。然而,碰撞能量的吸收程度依賴于螺栓的緊固連結力、蓄電池與橫梁的接觸部的摩擦力,而螺栓的緊固連結力或摩擦力難以管理成固定的大小,從而可能因作業者或氣候的變動等而產生偏差。另外,因長期間的時效變化等而緊固連結力或摩擦力可能發生變化,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鑒于前述的課題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動車輛,其即使因側面碰撞等而從車輛的側面作用有碰撞能量,也能夠穩定地吸收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護蓄電池等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居糜诮鉀Q課題的手段】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涉及一種電動車輛(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電動車輛V),其具備配置在底板(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底板3)的下方的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對該高壓電氣安裝部件進行收容的框體(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框體28)、對該框體進行支承且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骨架構件(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地板框架14),所述電動車輛的特征在于,所述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包括蓄電池(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蓄電池27),所述框體具有沿著車寬方向延伸的框架構件(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框架構件 29),所述一對骨架構件在所述框架構件的車寬方向兩側具有空間(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空間S)而配設,所述框架構件通過一端安裝于所述框架構件且另一端與所述骨架構件緊固連結的平板狀的固定片(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固定片33)而支承于所述骨架構件,所述固定片具有彎曲部(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彎曲部33c)。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框體中還收容有電氣輔機部件(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DC-DC轉換器41、ECU42),所述電氣輔機部件在所述框體內配置在所述蓄電池的車寬方向一側。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朝向所述骨架構件側而向下延伸。本專利技術第四方面在第一?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比所述框架構件剛性低。本專利技術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片的向所述框架構件安裝的安裝部(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安裝部33a)和向所述骨架構件緊固連結的緊固連結部(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緊固連結部33e)形成為截面L字狀,所述安裝部安裝在所述框架構件的向所述骨架構件側延伸的延伸設置部(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延伸設置部29b)上。本專利技術第六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通過將所述延伸設置部和所述固定片相連的加強片(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加強片34)形成閉空間(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閉空間SI),所述延伸設置部、所述固定片及所述加強片一體地接合。本專利技術第七方面在第一?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彎曲部上具有脆弱部(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貫通孔33i)。本專利技術第八方面在第一?第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片的上方配設有當側面碰撞時將所述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向規定方向引導的導向構件,該導向構件是在所述一對骨架構件上架設的橫梁(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第三橫梁13),且在與所述固定片不同的位置與所述骨架構件緊固連結。本專利技術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梁一體形成在對所述高壓電氣安裝部件進行覆蓋的罩(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IPU罩4)上,在所述橫梁上安裝有沿著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加強構件(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座椅支承構件16),所述一對加強構件的與所述橫梁相反側的端部與在所述底板的下方配設的其他橫梁(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第一橫梁11)緊固連結。本專利技術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結構的基礎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壓電氣安裝部件配設在前座椅(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前座椅I)的下方,對所述前座椅進行支承的一對座椅軌道中,內方的座椅軌道(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座椅軌道Ia)與所述加強構件和所述橫梁緊固連結,外方的座椅軌道(例如,后述的實施方式中的座椅軌道Ib)與所述底板緊固連結?!緦@夹g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通過使固定片在彎曲部發生變形,由此能夠吸收側面碰撞的碰撞能量而可靠地保護高壓電氣安裝部件。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不用另行設置電氣輔機部件的保護機構,也能夠對電氣輔機部件進行保護,以免其受到碰撞的影響,從而能夠抑制成本。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由于固定片朝向骨架構件側而向下延伸,因此能夠將側面碰撞時的固定片的變形方向限制為規定的方向,能夠使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向側方移動,從而能夠有效利用空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四方面,由于固定片比框架構件剛性低,因此碰撞時的變形被限定于固定片,能夠防止框架構件的變形。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五方面,通過延伸設置部對固定片進行加強,由此能夠提高固定片的強度。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六方面,由于延伸設置部、固定片及加強片一體地接合,因此能夠進一步提聞固定片的強度。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七方面,由于在彎曲部上具有脆弱部,因此在碰撞時固定片的變形變得容易。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八方面,通過橫梁,在碰撞時限制高壓電氣安裝部件的向上方的移動而使其向側方移動,且能夠抑制骨架構件的移動。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九方面,通過一對與橫梁連結的加強構件,能夠進一步抑制碰撞時的骨架構件的移動。根據本專利技術的第十方面,通過經由了座椅軌道的座椅構件進行連結/加強,來抑制與碰撞時的變形相伴的加強構件的移動,從而能夠進一步抑制骨架構件的變形。【附圖說明】圖1是從左上側觀察本專利技術的電動車輛的車室而得到的主要部分立體圖。圖2是圖1的I1-1I線向視剖視圖。圖3是收容在IPU殼體中的IPU的立體圖。圖4是框架構件的主要部分放大立體圖。圖5是表示通過固定片將框架構件固定于地板框架的狀態的剖視圖。圖6(a)是表示碰撞前的框架構件的安裝狀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圖6(b)是表示因碰撞而變形后的框架構件的安裝狀態的主要部分剖視圖?!痉栒f明】I前座椅Ia座椅軌道(內方的座椅軌道)Ib座椅軌道(外方的座椅軌道)2骨架構件3 底板4 IPU 罩(罩)11第一橫梁(骨架構件,其他橫梁)12第二橫梁(骨架構件)13第三橫梁(骨架構件、導向構件)14地板框架(骨架構件)16座椅支承構件21 I當前第1頁1 2 3&nbs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車輛,其具備配置在底板的下方的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對該高壓電氣安裝部件進行收容的框體、對該框體進行支承且沿著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對骨架構件,所述電動車輛的特征在于,所述高壓電氣安裝部件包括蓄電池,所述框體具有沿著車寬方向延伸的框架構件,所述一對骨架構件在所述框架構件的車寬方向兩側具有空間而配設,所述框架構件通過一端安裝于所述框架構件且另一端與所述骨架構件緊固連結的平板狀的固定片而支承于所述骨架構件,所述固定片具有彎曲部。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杉崎徹哉,檜垣智大,
申請(專利權)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