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右側桿,對拉螺桿及螺帽、限位套桿組成,所述左/右側桿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左/右側桿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所述左/右側桿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上,左/右側桿的中段及尾段對穿有對拉螺桿,尾段的對拉螺桿套有限位套桿,收緊左/右側桿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右側桿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本產品取代了傳統的在型鋼梁腹板上開孔,穿對拉螺桿的加固方式,有效的避免由于梁兩側模板孔洞對位不準造成的施工困難和模板重復開孔的問題,保證了混凝土的成型質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右側桿,對拉螺桿及螺帽、限位套桿組成,所述左/右側桿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左/右側桿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所述左/右側桿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上,左/右側桿的中段及尾段對穿有對拉螺桿,尾段的對拉螺桿套有限位套桿,收緊左/右側桿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右側桿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本專利技術具有如下優點:本產品取代了傳統的在型鋼梁腹板上開孔,穿對拉螺桿的加固方式,有效的避免由于梁兩側模板孔洞對位不準造成的施工困難和模板重復開孔的問題,保證了混凝土的成型質量。【專利說明】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結構構件施工,尤其是涉及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
技術介紹
隨著社會的發展,建筑逐步向超高層、大體量的方向發展,主體結構設計采用鋼-混的結構形式也日益增多。在鋼-混結構施工期間,一般采用對拉螺桿、鋼管龍骨的方式進行型鋼梁的加固。這種加固方式的不足之處是,需在型鋼梁腹板上穿孔,經常會出現腹板孔洞與模板孔洞對位不準的情況,導制對拉螺桿無法成功對穿,給施工造成了較大的困難,影響了工程的進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加快施工進度、可反復使用的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措施來實現: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右側桿,對拉螺桿及螺帽、限位套桿組成,所述左/右側桿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左/右側桿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所述左/右側桿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上,左/右側桿的中段及尾段對穿有對拉螺桿,尾段的對拉螺桿套有限位套桿,收緊左/右側桿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右側桿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 所述限位套桿由左/右套桿、承插節組成,承插節由中部帶孔的鋼板及焊接在鋼板兩端面的短軸套組成,所述短軸套的外緣與左/右套桿的內腔相對應,左/右套桿套在承插節的短軸套上。 所述左丨右側桿坡口的尖角部位設有固定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采用了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具有如下優點:1)本產品取代了傳統的在型鋼梁腹板上開孔,穿對拉螺桿的加固方式,有效的避免由于梁兩側模板孔洞與型鋼梁腹板孔洞對位不準造成的施工困難和模板重復開孔的問題,保證了混凝土的成型質量,也杜絕了由于模板孔洞較多造成的漏漿、蜂窩等情況的發生。2)勁性混凝土梁成型后一次性到位,無需修補。同時,由于加固夾具的所有構件均不需要從混凝土中穿過,可重復利用率100%,且加固夾具的加工制作無難點,保證率較高。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個實施例夾具單元結構示意圖。 圖2是可調整的限位套桿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具體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圖1?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圖中,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側桿1、右側桿2,對拉螺桿3及螺帽4、限位套桿5組成。所述左側桿1、右側桿2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 6,左側桿1、右側桿2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7,所述左側桿1、右側桿3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8上,左側桿1、右側桿2的中段及尾段各對穿有對拉螺桿3,尾段的對拉螺桿上套有限位套桿5,收緊左側桿1、右側桿2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側桿1、右側桿2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8。本結構中,左側桿、右側桿采用方鋼制作,它們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可以按需要調整左側桿、右側桿中段及尾段對穿的對拉螺桿的位置,以適應不同高度的勁性混凝土梁。 本專利技術進一步采取如下措施:所述限位套桿由左套桿51、右套桿52、承插節53組成,承插節53由中部帶孔的鋼板54及焊接在鋼板兩端面的短軸套55組成,所述短軸套的外緣與左套桿1、右套桿2的內腔相對應,左套桿1、右套桿2套在承插節53的短軸套55上。更換不同長度的左套桿、右套桿可調整限位套桿的長度,以適應不同寬度的勁性混凝土梁。 所述左側桿1、右側桿2坡口 6的尖角部位設有固定孔。坡口 6的尖角部位即貼合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的面,安裝時可通過螺釘穿過固定孔將左側桿1、右側桿2固定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8上。 在勁性混凝土梁施工時,將本專利技術的若干夾具單元按設計要求均布在勁性混凝土梁腹側的模板上,分別夾緊這些若干夾具單元即完成對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的加固。 本專利技術的效益分析:經濟效益分析:本專利技術的夾具單元所需鋼材和加工工日為:鋼材約18.5 1?,加工需人工:0.03個計時工。本專利技術取代了傳統的在型鋼梁腹板上開孔,穿對拉螺桿的加固方式,有效的避免由于梁兩側模板孔洞對位不準造成的施工困難和模板重復開孔的問題。保證了混凝土的成型質量,也杜絕了由于模板孔洞較多造成的漏漿、蜂窩等情況的發生。結構構件成型后一次性到位,無需修補。同時,由于加固夾具的所有構件均不需要從混凝土中穿過,可重復利用率100%,且加固夾具的加工制作易于操作,保證率較高。 社會效益分析:在現代化的建筑施工管理中,施工現場不僅要求整潔、美觀,更要求在“標準化、工廠化、定型化、綠色施工”等各方面做到統一標準,本專利技術的夾具單元不僅可以實現標準化、工廠化、集約化、及綠色施工的目標,更在使用過程中增加了型鋼梁加固的施工效率,有效的保證了混凝土結構構件的成型質量,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 本專利技術解決了勁性混凝土梁結構施工階段由于型鋼梁螺桿預留孔洞與模板螺桿空洞對位不準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有效的保證了混凝土施工質量、縮短了施工工期,取得了積極的進步,具有很好的推廣意義。 上面結合附圖描述了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實施例給出的結構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限制,本領域內熟練的技術人員在所附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均在保護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右側桿,對拉螺桿及螺帽、限位套桿組成,所述左/右側桿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左/右側桿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所述左/右側桿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上,左/右側桿的中段及尾段對穿有對拉螺桿,尾段的對拉螺桿套有限位套桿,收緊左/右側桿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右側桿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套桿由左/右套桿、承插節組成,承插節由中部帶孔的鋼板及焊接在鋼板兩端面的短軸套組成,所述短軸套的外緣與左/右套桿的內腔相對應,左/右套桿套在承插節的短軸套上。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側桿坡口的尖角部位設有固定孔。【文檔編號】E04G17/00GK104343236SQ201310335725【公開日】2015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8月2日 優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勁性混凝土梁腹側模板加固夾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若干夾具單元,所述夾具單元由左/右側桿,對拉螺桿及螺帽、限位套桿組成,所述左/右側桿的一側桿端設有坡口,左/右側桿的中段至另一側的桿段開有若干等間距的供對拉螺桿對穿的孔,所述左/右側桿的坡口桿段貼合在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上,左/右側桿的中段及尾段對穿有對拉螺桿,尾段的對拉螺桿套有限位套桿,收緊左/右側桿中段對拉螺桿的螺母,將左/右側桿夾緊勁性混凝土梁的腹側模板。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海波,吉明軍,朱宏昌,朱明浩,辛建珍,陳本全,龔亮,何鎖巖,徐葉春,姜建磊,鄧理剛,石磊,王慶衛,柴龍權,牛志豪,
申請(專利權)人:中鐵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