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包括罩體、吸熱排氣管及紅外裝置,其中,上述罩體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設置在罩體的頂部,吸熱排氣管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的底部連接在罩體頂板上,并與罩體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設置在罩體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簡單,同時具有加熱干燥、吸熱排氣除異味功能。(*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包括罩體、吸熱排氣管及紅外裝置,其中,上述罩體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設置在罩體的頂部,吸熱排氣管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的底部連接在罩體頂板上,并與罩體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設置在罩體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本技術結構簡單,同時具有加熱干燥、吸熱排氣除異味功能。【專利說明】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
本技術涉及汽車內飾布生產領域,特別指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
技術介紹
汽車內飾系統是汽車車身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內飾系統的設計工作量占到車造型設計工作量的60%以上,遠超過汽車外形,是車身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每個整車廠通常都由一個龐大的汽車內飾團隊,來完成與內飾相關的大量工程工作。車身設計分為造型設計和工程設計2部分。在工程設計當中,白車身的設計工作量最大,其次就是內飾系統的設計,車身外觀覆蓋件的設計排在最后。 汽車內飾布是比較常用的汽車內飾,汽車內飾布生產過程中,得到的內飾布卷繞在卷筒上,由于含水量較高,需要進行干燥處理,由于內飾布材料原因,加熱干燥時會排出異味氣體,同時加熱過程中卷筒周圍的溫度過高不適宜操作員長時間操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同時具有加熱干燥、吸熱排氣除異味功能的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 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包括罩體、吸熱排氣管及紅外裝置,其中,上述罩體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設置在罩體的頂部,吸熱排氣管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的底部連接在罩體頂板上,并與罩體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設置在罩體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 優選地,所述的罩體的下端設有支撐桿,支撐桿包括四根,分別設置在罩體的周緣,以便支撐罩體。 優選地,所述的支撐桿的頂端連接在罩體的下底面的四角位置;支撐桿的底端設有支撐塊,支撐塊固定在支撐桿的底端,且支撐塊的面積大于支撐桿的截面積,以便使支撐桿平穩地放置在水平面上。 優選地,所述的紅外線裝置通過連接桿連接在罩體的側壁上,連接桿包括二個,兩連接桿的上端分別連接在罩體的側壁上,并向下延伸至待加工件處,紅外線裝置設置在連接桿的下端,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 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技術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一種改進技術方案,通過設計一種包括罩體、吸熱排氣管及紅外裝置的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罩體內部為空腔結構,底部開放,卷繞有內飾布卷筒放置在罩體的下部,紅外裝置通過連桿連接在罩體對應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至卷筒處,以便對卷筒上卷繞在內飾布進行加熱干燥;同時在罩體上部設置吸熱排氣管,吸熱排氣管的頂部連接抽氣裝置,抽氣裝置將紅外線裝置加熱內飾布時產生的異味氣體及熱氣向上抽出,并經吸熱排氣管排出,以改善操作環境。 【專利附圖】【附圖說明】 圖1為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本技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之二。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圖2所示,本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包括罩體1、吸熱排氣管2及紅外裝置3,其中,上述罩體I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2設置在罩體I的頂部,吸熱排氣管2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2的底部連接在罩體I頂板上,并與罩體I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I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3設置在罩體I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 罩體I的下端設有支撐桿5,支撐桿5包括四根,分別設置在罩體I的周緣,以便支撐罩體I。 支撐桿5的頂端連接在罩體I的下底面的四角位置;支撐桿5的底端設有支撐塊 6,支撐塊6固定在支撐桿5的底端,且支撐塊6的面積大于支撐桿5的截面積,以便使支撐桿5平穩地放置在水平面上。 紅外線裝置3通過連接桿4連接在罩體I的側壁上,連接桿4包括二個,兩連接桿4的上端分別連接在罩體I的側壁上,并向下延伸至待加工件處,紅外線裝置3設置在連接桿4的下端,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 進一步,本技術通過設計一種包括罩體、吸熱排氣管及紅外裝置的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罩體內部為空腔結構,底部開放,卷繞有內飾布卷筒放置在罩體的下部,紅外裝置通過連桿連接在罩體對應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至卷筒處,以便對卷筒上卷繞在內飾布進行加熱干燥;同時在罩體上部設置吸熱排氣管,吸熱排氣管的頂部連接抽氣裝置,抽氣裝置將紅外線裝置加熱內飾布時產生的異味氣體及熱氣向上抽出,并經吸熱排氣管排出,以改善操作環境。 本技術的實施例只是介紹其【具體實施方式】,不在于限制其保護范圍。本行業的技術人員在本實施例的啟發下可以作出某些修改,故凡依照本技術專利范圍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屬于本技術專利權利要求范圍內。【權利要求】1.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罩體(I)、吸熱排氣管(2)及紅外裝置(3),其中,上述罩體(I)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2)設置在罩體(I)的頂部,吸熱排氣管(2)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2)的底部連接在罩體(I)頂板上,并與罩體(I)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I)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3)設置在罩體(I)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罩體(I)的下端設有支撐桿(5),支撐桿(5)包括四根,分別設置在罩體(I)的周緣,以便支撐罩體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撐桿(5)的頂端連接在罩體(I)的下底面的四角位置;支撐桿(5)的底端設有支撐塊¢),支撐塊(6)固定在支撐桿(5)的底端,且支撐塊¢)的面積大于支撐桿(5)的截面積,以便使支撐桿(5)平穩地放置在水平面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紅外線裝置(3)通過連接桿(4)連接在罩體(I)的側壁上,連接桿(4)包括二個,兩連接桿(4)的上端分別連接在罩體(I)的側壁上,并向下延伸至待加工件處,紅外線裝置(3)設置在連接桿(4)的下端,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文檔編號】B62D65/00GK203975005SQ201420411725【公開日】2014年12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4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4日 【專利技術者】朱柏芳, 孫國茂, 李文靜 申請人:寧波華樂特汽車裝飾布有限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吸熱吸氣排異味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罩體(1)、吸熱排氣管(2)及紅外裝置(3),其中,上述罩體(1)為梯形體,其底部開放,內部為空腔結構,該空腔結構為由上至下面積依次增大的喇叭口結構,喇叭口下部放置待加工件;上述吸熱排氣管(2)設置在罩體(1)的頂部,吸熱排氣管(2)的上端連接抽氣裝置,吸熱排氣管(2)的底部連接在罩體(1)頂板上,并與罩體(1)的腔體連通,抽氣裝置向上抽氣排出罩體(1)下部的帶有異味的熱氣;上述紅外裝置(3)設置在罩體(1)的兩側壁上,并向下延伸,以便加熱干燥待加工件。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柏芳,孫國茂,李文靜,
申請(專利權)人:寧波華樂特汽車裝飾布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