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及制備方法,涉及醫藥領域。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歸3-6份,桂枝2-5份,赤芍3-9份,木通1-3份,大棗2-6份,黃芪6-12份,瓜蔞3-6份,蘆根5-10份,葶藶子3-9份,枸杞子6-10份,川芎4-9份,敗醬草5-15份,馬齒莧8-16份。本發明專利技術主治虛寒型脫疽,對虛寒型脫疽所引發手足無力和紅腫潰爛的癥狀具有顯著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虛寒型脫疸溫陽化滯湯劑及制備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醫藥領域,具體地說,涉及。
技術介紹
虛寒體質是指具有抑制、偏寒、多靜等特點的體型類型。體質特征為:形體適中或 偏胖,但體質較弱,容易疲勞;面色偏白而欠華;食量較小,消化功能一般;平時畏寒喜熱, 或體溫偏低;唇舌偏白偏淡,脈多遲緩;性格內向,喜靜少動;精力偏弱,動作遲緩,反應較 慢,性欲偏弱。容易生病。虛寒型脫疽主要由患者體質誘發,誘因為患者體內虛寒,淤積毒 素過大而患上虛寒型脫疽。脫疽是指四肢末端壞死,嚴重時趾(指)節壞疽脫落的一種慢性 周圍血管疾病。又稱脫骨疽。其臨床特點是好發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見,初起趾(指)間怕 冷,蒼白,麻木,間歇性跛行,繼則疼痛劇烈,日久患趾;(指)壞死變黑,甚至趾(指)節脫落。 在《靈樞?癰疽》中即有關于本病的記載,云:發于足趾,名脫癰,其狀赤黑,死之治;不赤 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之,不則死矣。本病相當于西醫學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和動脈粥 樣硬化閉塞癥。好發于青壯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國北方較南方多見。主要由于脾氣不健, 腎陽不足,又加外受寒凍,寒濕之邪入侵而發病。脾氣不健,化生不足,氣血虧虛,內不能壯 養臟腑;外不能充養四肢。脾腎陽氣不足,不能溫養四肢,復受寒濕之邪,則氣血凝滯,經絡 阻塞,不通則痛,四肢氣血不充,失于濡養則皮肉枯槁,壞死脫落。若寒邪久蘊,則郁而化熱, 濕熱浸淫,則患趾(指)紅腫潰膿。熱邪傷陰,病久可致陰血虧虛,肢節失養,干枯萎縮。本 病的發生與長期吸煙、外傷等因素有關。總之,本病的發生以脾腎虧虛為本,寒濕外傷為標, 而氣血凝滯、經脈阻塞為其主要病機。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于寒冷季節,以20 - 40歲男 性多見;常先一側下肢發病,繼而累及對側,少數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濕、嗜 煙、外傷等病史。動脈粥樣硬化閉塞癥多發于老年人(50歲以上)。根據疾病發展過程,臨床 分為三期。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發涼,怕冷,麻木,酸痛,間歇性跛行,每行走500- 1000m后覺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脹疼痛感而出現跛行,休息片刻后癥狀緩解或消失,再行走 同樣或較短距離時,患肢酸脹疼痛出現。隨著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患足可出 現輕度肌肉萎縮,皮膚干燥,皮色變灰,皮溫稍低于健側,足背動脈搏動減弱,部分患者小腿 出現游走性紅硬條索(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二期(營養障礙期),患肢發涼,怕冷,麻木, 酸脹疼痛,間歇性跛行加重,出現靜息痛,夜間痛甚,難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 明顯萎縮,皮膚干燥,汗毛脫落,趾甲增厚,且生長緩慢,皮膚蒼白或潮紅或紫紅,患側足背 動脈搏動消失。三期(壞死期)二期表現進一步加重,足趾紫紅腫脹,潰爛壞死,或足趾發黑, 干癟,呈下性壞疽。壞疽可先為一趾或數趾,逐漸向上發展,合并感染時,則紅腫明顯,患足 劇烈疼痛,全身發熱。經積極治療,患足紅腫可消退,潰瘍可愈合,壞疽局限。若壞疽發展至 足背以上,則紅腫疼痛難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不欲飲食、口干、形體消 瘦,甚則壯熱神昏。根據肢體壞死的范圍,將壞疽分為三級:一級壞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 位,二級壞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級壞疽發展至踝關節及其上方。本病發展緩慢,病程較長, 常在寒冷季節加重,治愈后又可復發。輔助檢查:肢體超聲多普勤、血流圖、甲皺微循環、動 脈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檢查,可以明確診斷,有助于鑒別診斷,了解病情嚴重程度。 申請公布號CN102327382A (申請號201110273831. 2)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了治 療脫疽的中草藥:一種治療脫疽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成:玄參 60-80份;當歸40-50份;銀花40-50份;甘草20-30份;黃芪60-90份;黨參30-40份; 乳香30-40份;沒藥30-40份;獨活30-40份;桑寄生20-30份;防風20-30份;豬腳脛趾 骨60-120份。申請公布號CN102327551A (申請號201110275245. 1)的中國專利文獻公開 了一種治療脫疽的中草藥:一種治療脫疽的中草藥,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物制 成:熟地20-35份;當歸須25-35份;白芥子25-35份;麻黃5-15份;川彎25-35份;赤勺 25-35份;雞血藤25-35份;制黃芪35-45份;野木瓜25-35份;制姜黃25-35份;天花粉 25-35份;人字草15-25份;土三七15-20份;三腳虎25-35份;馬鞍藤15-25份;烏蛇根 15-25份;加水1800份,燒開后,文火熬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 次熬取的的上清液裝瓶混合均勻后高溫滅菌,備用。 包括上述專利文獻在內的現有技術對治療脫疽病還有不足之處,比如成本高昂, 尤其是不易久服等缺陷,臨床實踐急需探索出更有效的藥物制劑。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的治療現狀,本專利技術的目在于提供一種成本低廉,效果顯著的虛寒型脫 疽溫陽化滯湯劑及制備方法。 本專利技術的上述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歸3-6份,桂枝 2-5份,赤芍3-9份,木通1-3份,大棗2-6份,黃芪6-12份,瓜萎3-6份,蘆根5-10份,葶藶 子3_9份,枸杞子6_10份,川彎4_9份,敗醬草5_15份,馬齒覽8_16份。 上述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優選方案為:當歸4-5份,桂枝3-4份,赤芍4-8 份,木通1. 5-2. 5份,大棗3-5份,黃芪8-10份,瓜萎4-5份,蘆根6-9份,葶藶子4-8份,枸 杞子7-9份,川芎5-8份,敗醬草7-13份,馬齒莧10-14份。 上述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更佳優選方案為:當歸4. 5份,桂枝3. 5份,赤芍5 份,木通2份,大棗4份,黃芪9份,瓜萎4. 5份,蘆根7份,葶藶子6份,枸杞子8份,川芎6 份,敗醬草10份,馬齒莧12份。 上述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的制備方法,步驟如下: (1) 瓜萎去籽,切塊,得瓜萎塊; (2) 將馬齒莧與步驟(1)所得瓜萎塊置于瓦片上微火慢烘20-40min,聞到香味后,取 出,晾涼后用木棒搗碎,得混合物; (3) 將木通、桂枝和當歸用乙醇(優選使用質量濃度為30-40%的乙醇,乙醇的用量是木 通、桂枝和當歸總用量的1-3倍)浸泡l_4h,過濾,得浸泡液; (4) 將步驟(2)所得混合物置于步驟(3)所得浸泡液中,文火慢煎30-60min,轉武火煎 開,過濾,得藥液; (5) 將赤芍、大棗、黃芪、蘆根、葶藶子、枸杞子、川芎和敗醬草置于非鐵質容器中加溫水 浸泡l-3h,武火煎開,轉文火煎10-30min后,加入步驟(4)所得藥液,慢煮30-50min,得湯 劑。 根據上述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在于:步驟(2)微火慢烘25-35min (優選30min)。 根據上述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在于:步驟(3)用乙醇浸泡1. 5-3. 5h (優選3h)。 根據上述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在于:步驟(4)文火慢煎40-50min (優選45min)。 根據上述制備方法,優選的方案在于:步驟(5)溫水浸泡1. 5-2. 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歸3?6份,桂枝2?5份,赤芍3?9份,木通1?3份,大棗2?6份,黃芪6?12份,瓜蔞3?6份,蘆根5?10份,葶藶子3?9份,枸杞子6?10份,川芎4?9份,敗醬草5?15份,馬齒莧8?16份。
【技術特征摘要】
1. 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 歸3-6份,桂枝2-5份,赤芍3-9份,木通1-3份,大棗2-6份,黃芪6-12份,瓜萎3-6份,蘆 根5-10份,葶藶子3-9份,枸杞子6-10份,川彎4-9份,敗醬草5-15份,馬齒覽8-16份。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 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歸4-5份,桂枝3-4份,赤芍4-8份,木通1. 5-2. 5份,大棗3-5份, 黃芪8-10份,瓜萎4-5份,蘆根6-9份,葶藶子4-8份,枸杞子7-9份,川芎5-8份,敗醬草 7-13份,馬齒莧10-14份。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其特征在于,取下述重量配比的 主要原料制備而成:當歸4. 5份,桂枝3. 5份,赤芍5份,木通2份,大棗4份,黃芪9份,瓜 萎4. 5份,蘆根7份,葶藶子6份,枸杞子8份,川彎6份,敗醬草10份,馬齒覽12份。4. 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虛寒型脫疽溫陽化滯湯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步驟如下: (1) 瓜萎去籽,切塊,得瓜萎塊; (2) 將馬齒莧與步驟(1)所得瓜萎塊置于瓦片上微火慢烘20-40min,聞到香味后,取 出,晾涼后用木棒搗...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楓,
申請(專利權)人:胡楓,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