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和顯示器件,具體地說,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包括:顯示基板;與所述顯示基板相對的對置基板;形成于所述對置基板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對置電極;層疊于所述顯示基板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一顯示電極和第一電致變色層;形成在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單個多孔膜;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二顯示電極和第二電致變色層;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三顯示電極和第三電致變色層;以及存在于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電解質。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和顯示器件
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涉及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和顯示器件中的至少一種。
技術介紹
近年來,作為代替紙張的電子介質,電子紙的開發已得到積極地進行。作為用作電子紙的顯示器件,已經知曉電致變色顯示器件。在本文中,將通過施加電壓而可逆地改變光學或物理性質的現象稱為電致變色。此外,電致變色顯示器件是利用表現出電致變色的電致變色化合物的顯色和消色的顯示器件。作為用作電子紙的顯示器件的技術中的有希望的候選物,電致變色顯示器件的研究和開發例如材料開發和器件設計已得到廣泛進行,因為電致變色顯示器件是反射型顯示器件、具有保持效果且能夠在低的電壓下驅動。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2011-209688公開了具有如下的電致變色顯示器件:顯示電極與電致變色層的層疊體(stack);在所述層疊體的顯示電極側或電致變色層側的任一側提供的具有通孔的膜;以及對置基板,其上提供有與顯示電極相對的對置電極。在此,包括多個層疊體,其中在所述多個層疊體各自的顯示電極側或電致變色層側的任一側提供具有通孔的膜。但是,期望進一步抑制光損失。
技術實現思路
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其包括:顯示基板;與所述顯示基板相對的對置基板;形成于所述對置基板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對置電極;層疊于所述顯示基板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一顯示電極和第一電致變色層;形成在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單個多孔膜;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二顯示電極和第二電致變色層;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三顯示電極和第三電致變色層;以及存在于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電解質。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顯示器件,其包括如前所述的電致變色顯示元件。附圖說明圖1是說明了電致變色顯示元件的一個實例的截面圖。圖2是說明了圖1中的電致變色顯示元件的顯示組件的截面圖。圖3A和圖3B是說明了電致變色顯示元件的另一實例的圖。圖4是說明了實施例1中的顯示電極和對置電極的布置的圖。具體實施方式接下來,將結合附圖描述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案。圖1說明了電致變色顯示元件的一個實例。電致變色顯示元件10具有顯示基板11以及與顯示基板11相對的對置基板12,而且,在顯示基板11和對置基板12之間形成多孔膜13。此外,在顯示基板11的與對置基板12相對的一側順序層疊第一顯示電極14a和第一電致變色層15a,而且,在對置基板12的與顯示基板11相對的一側形成對置電極16。而且,在多孔膜13的與顯示基板11相對的一側順序層疊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二電致變色層15b。此外,在多孔膜13的與對置基板12相對的一側順序層疊第三顯示電極14c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而且,在顯示基板11和對置基板12之間存在電解質溶液17。此外,顯示基板11和對置基板12通過間隔物18結合。第一顯示電極14a是用于控制對置電極16上的電位并使第一電致變色層15a顯色和/或消色的電極。第二顯示電極14b是用于控制對置電極16上的電位并使第二電致變色層15b顯色和/或消色的電極。第三顯示電極14c是用于控制對置電極16上的電位并使第三電致變色層15c顯色和/或消色的電極。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分別接觸第一顯示電極14a、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三顯示電極14c并分別形成在第一顯示電極14a、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三顯示電極14c上。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各自包括這樣的金屬氧化物顆粒,所述金屬氧化物顆粒帶有通過氧化-還原反應而顯色和/或消色的電致變色化合物。在這樣的情況下,提供了電致變色化合物的單個分子鍵合至或吸附在金屬氧化物顆粒上的狀態。從而,將電子從顯示電極通過金屬氧化物顆粒傳輸至電致變色化合物是可能的,而且,有效地導致其顯色或消色是可能的。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由于分別來自第一顯示電極14a、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三顯示電極14c的電子的授受(供給和/或接受)而以不同的顏色進行顯色和/或消色。在此,如果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各自固定而不移動電致變色化合物并且確保電連接而不抑制電致變色化合物的氧化還原反應所涉及的電子的授受(供給或接受),則可將電致變色化合物和金屬氧化物顆粒混合成為單個層。第三電致變色層15c中所包括的金屬氧化物顆粒可為白色顏料顆粒。從而,使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具有白色反射功能是可能的。白色顏料顆粒不特別限制且可列舉金屬氧化物顆粒,例如,氧化鈦顆粒、氧化鋁顆粒、氧化鋅顆粒、氧化硅顆粒、氧化銫顆粒、或氧化釔顆粒。由于電致變色顯示元件10具有如上所述的結構,因此,多色顯示是可能的。獨立地控制第一顯示電極14a相對于對置電極16的電位、第二顯示電極14b相對于對置電極16的電位、以及第三顯示電極14c相對于對置電極16的電位是可能的。結果,獨立地使接觸第一顯示電極14a并形成在其上的第一電致變色層15a、接觸第二顯示電極14b并形成在其上的第二電致變色層15b、以及接觸第三顯示電極14c并形成在其上的第三電致變色層15c顯色和/或消色是可能的。由于層疊了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因此,歸功于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的顯色和/或消色圖案,多色顯示是可能的。此外,當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包括顯色為黃色、品紅色和青色的電致變色化合物時,電致變色顯示元件10的全色顯示是可能的。如圖2中所說明的,制造第一顯示組件A和第二顯示組件B以用于電致變色顯示元件10,從而,容易地確保第一顯示電極14a、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三顯示電極14c之間的絕緣是可能的。在此,第一顯示組件A是這樣的:在顯示基板11上順序層疊第一顯示電極14a和第一電致變色層15a。另一方面,第二顯示組件B是這樣的:在多孔膜13的一個面上順序層疊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二電致變色層15b且在其另一個面上順序層疊第三顯示電極14c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此外,由于可在多孔膜13上形成包括金屬氧化物顆粒的膜之后鍵合或吸附各電致變色化合物,因此,容易或方便地形成第二電致變色層15b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是可能的。在此,第一顯示組件A中的第一顯示電極14a和第一電致變色層15a的層疊次序可顛倒。此外,第二顯示組件B中的第二顯示電極14b和第二電致變色層15b的層疊次序和/或第三顯示電極14c和第三電致變色層15c的層疊次序可顛倒。顯示基板11不特別限制,只要提供透明的顯示基板,而且,可列舉玻璃基板、塑料基板、或類似物。對于構成塑料基板的材料,可列舉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三亞甲基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或類似物。在此,當將塑料膜用于顯示基板11時,制造質輕且柔性的電致變色顯示元件是可能的。構成第一顯示電極14a、第二顯示電極14b和/或第三顯示電極14c的材料不特別限制,只要提供具有導電性且為透明的材料,而且,可列舉錫摻雜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包括:顯示基板;與所述顯示基板相對的對置基板;形成于所述對置基板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對置電極;層疊于所述顯示基板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一顯示電極和第一電致變色層;形成在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單個多孔膜;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二顯示電極和第二電致變色層;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三顯示電極和第三電致變色層;以及存在于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電解質。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3.15 JP 2013-0543031.電致變色顯示元件,包括:顯示基板;與所述顯示基板相對的對置基板;形成于所述對置基板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對置電極;層疊于所述顯示基板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一顯示電極和第一電致變色層;形成在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單個多孔膜;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顯示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二顯示電極和第二電致變色層;層疊于所述多孔膜的與對置基板相對的一側的第三顯示電極和第三電致變色層;以及存在于所述顯示基板和所述對置基板之間的電解質,其中所述第一顯示電極、所述第二顯示電極和所述第三顯示電極具有彼此不重疊的區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內城禎久,八代徹,岡田吉智,平野成伸,藤村浩,辻和明,高橋裕幸,金碩燦,油谷圭一郎,匂坂俊也,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理光,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