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一種手工脫模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注塑成型
,尤其涉及一種手工脫模裝置。
技術介紹
生產(chǎn)流水線上通過上模、中模、下模合起來,向上模、中模、下模上的型腔中注入彈性材料,形成工字型產(chǎn)品,然后撤去上模和下模,由于工字型產(chǎn)品上下兩端軸向截面面積大于中部軸向截面面積,使產(chǎn)品卡在中模的模腔內(nèi)無法脫落,現(xiàn)有技術中往往利用人工一個個取下,費事費力。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基本
技術介紹
存在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手工脫模裝置,使一線工人利用本專利技術可以快速頂出一排工字型產(chǎn)品,加快了整個生產(chǎn)流程,節(jié)省了人力。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手工脫模裝置,包括手持部、頂桿,手持部由首尾依次連接形成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的第一支撐桿、第一連接桿、第二支撐桿以及第二連接桿組成,在第一支撐桿上,遠離第二支撐桿的側(cè)面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撐桿上,遠離第一支撐桿的側(cè)面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撐桿的第一外周面上開設第一螺孔,第二支撐桿的第二外周面上開設第二螺孔,第一螺孔和第二螺孔沿第一連接桿中點和第二連接桿中點的連線成鏡像對稱,第一螺孔的軸線垂直于第一支撐桿的軸線,第二螺孔的軸線垂直于第二支撐桿的軸線,第一螺孔的數(shù)量和第二螺孔的數(shù)量相等;頂桿包括頂出端和連接端,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一螺孔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遠離第二支撐桿的方向相同,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二螺孔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遠離第二支撐桿的方向相反,所述頂出端包含一個圓滑端部,在從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上,所述圓滑端部的徑向截面面積逐漸減小。優(yōu)選的,手持部上還設有保護套,保護套由彈性體材料制得,保護套 ...
【技術保護點】
一種手工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部(1)、頂桿(2),手持部(1)由首尾依次連接形成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的第一支撐桿(11)、第一連接桿(12)、第二支撐桿(13)以及第二連接桿(14)組成,在第一支撐桿(11)上,遠離第二支撐桿(13)的側(cè)面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撐桿(13)上,遠離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撐桿(11)的第一外周面上開設第一螺孔(15),第二支撐桿(13)的第二外周面上開設第二螺孔(16),第一螺孔(15)和第二螺孔(16)沿第一連接桿(12)中點和第二連接桿(14)中點的連線成鏡像對稱,第一螺孔(15)的軸線垂直于第一支撐桿(11)的軸線,第二螺孔(16)的軸線垂直于第二支撐桿(13)的軸線,第一螺孔(15)的數(shù)量和第二螺孔(16)的數(shù)量相等;頂桿(2)包括頂出端和連接端,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一螺孔(15)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11)遠離第二支撐桿(13)的方向相同,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二螺孔(16)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11)遠離第二支撐桿(13)的方向相反,所述頂出端包含一個圓滑端部,在從所述 ...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手工脫模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持部、頂桿(2),手持部由首尾依次連接形成環(huán)狀結(jié)構(gòu)的第一支撐桿(11)、第一連接桿(12)、第二支撐桿(13)以及第二連接桿(14)組成,在第一支撐桿(11)上,遠離第二支撐桿(13)的側(cè)面為第一外周面,在第二支撐桿(13)上,遠離第一支撐桿(11)的側(cè)面為第二外周面;第一支撐桿(11)的第一外周面上開設第一螺孔(15),第二支撐桿(13)的第二外周面上開設第二螺孔(16),第一螺孔(15)和第二螺孔(16)沿第一連接桿(12)中點和第二連接桿(14)中點的連線成鏡像對稱,第一螺孔(15)的軸線垂直于第一支撐桿(11)的軸線,第二螺孔(16)的軸線垂直于第二支撐桿(13)的軸線,第一螺孔(15)的數(shù)量和第二螺孔(16)的數(shù)量相等;頂桿(2)包括頂出端和連接端,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一螺孔(15)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11)遠離第二支撐桿(13)的方向相同,當所述連接端配合安裝第二螺孔(16)時,所述連接端指向所述頂出端的方向與第一支撐桿(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汪德成,陳愛明,
申請(專利權(quán))人:寧國中奕橡塑有限公司,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