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包括固定鏡片組和可由驅動機構驅動移動的移動鏡片組一起組成成像系統,在物方和像方的兩端部均設有可將光線進行反射的反射光學元件,在像方相應一邊的反射光學元件的光線射出面設有光學感應成像面。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反射式光學成像系統結構,該光學成像系統結構與配置該攝像頭結構的部件如智能高端手機、平板電腦、卡片式數碼相機等,可以使配置該成像系統的攝像頭結構簡單,外形輕薄,實用性強。(*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
】本技術涉及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尤其涉及一種薄型成像系統結構及具有該結構的攝像光學鏡頭。【
技術介紹
】隨著成像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光學攝像鏡頭的成像質量要求越來越高。一方面要求成像的分辨率高,從500萬像素,到800像素、1300萬像素,到現在的1600萬像素以上分辨率。另一方面,光學成像分辨率提高的同時,對于高端成像光學系統,人們要求具有光學變焦功能,滿足拍攝不同距離物體時的準確對焦。隨著成像分辨率的提高,以及變焦光學系統的應用。另一方面的問題又出現:由于成像像素的提高,成像光電元件CCD/Cmos的尺寸原來越大,從最初的1/7英寸到現在的1/2.33英寸。另外,由于應用變焦薄型成像光學系統,成像系統的體積變得很大。對于現在便攜式攝像產品的使用要求,厚度薄、體積小是主流需求。但是,現有的光學成像系統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現有技術的產品,通過一種潛望式的光學成像結構,把變焦光學成像系統折彎后使產品便薄,但由于現在光學成像分辨率高而使成像光電元件CCD/Cmos尺寸很大,導致光學成像系統的厚度還是很厚,達不到8.0mm以下,甚至6.0mm以下。不能滿足攝像產品薄型特別是智能手機、平板超薄型外觀的要求。為了解決以上問題,本技術提出了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解決了現有高像素變焦光學成像系統的缺點和不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出了一種反射式光學成像系統結構,該光學成像系統結構與配置該攝像頭結構的部件如智能高端手機、平板電腦、卡片式數碼相機等,可以使配置該成像系統的攝像頭結構簡單,外形輕薄,實用性強。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鏡片組I和可由驅動機構驅動移動的移動鏡片組2 —起組成成像系統,在物方和像方的兩端部均設有可將光線進行反射的反射光學元件3,在像方相應一邊的反射光學元件的光線射出面設有光學感應成像面4。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反射光線的角度為90度。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為反射平面鏡或為直角等腰棱鏡。 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物方和像方的兩個反射光學元件3的反射面與光學系統光軸角度為45度。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鏡片組I包括有第一固定鏡片組11和置于物方的第二固定鏡片組12 ;移動鏡片組2包括有可變焦的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置于像方可聚焦的第二移動鏡片組22,所述的第一固定鏡片組11置于所述的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第二移動鏡片組22之間。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包括有物方反射光學元件31和像方反射光學元件32 ;所述第二固定鏡片組12包括有接受外界光線射入的第一透鏡121和置于第一透鏡121后面的第二透鏡122,所述物方反射光學兀件31設置在第一透鏡121與第二透鏡122之間。如上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方反射光學元件31、第二透鏡122、第一固定鏡片組11、第一移動鏡片組21、第二移動鏡片組22、像方反射光學兀件32均處于同一水平光軸線上。本技術的有益效果:1、本技術可實現高像素光學變焦攝像頭的外形厚度達到6.0mm以下。2、本技術采用多片反射光學元件與固定鏡片組和移動鏡片組組成的光學系統一體化設計,可以實現攝像頭結構的薄型設計,滿足高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數碼卡片相機輕薄外觀的要求,實用效果很強。3、此外,采用物方反射光學元件和像方反射光學元件來分別反射入射光線和射出光線,使固定鏡片組和移動鏡片組處于一個水平光軸線上,而入射光線和光學感應成像面則處于與光軸垂直的另一個平面上,位置相互錯開,使得厚度不會層疊起來,其合理的設置可以實現攝像頭結構的薄型設計,滿足了市場的需求。 【【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薄型成像光學系統的實例一;圖2是本技術薄型成像光學系統的實例二。【【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并通過【具體實施方式】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包括固定鏡片組I和可由驅動機構驅動移動的移動鏡片組2 —起組成成像系統,在物方和像方的兩端部均設有可將光線進行反射的反射光學元件3。在像方相應一邊的反射光學元件的光線射出面設有光學感應成像面4。該光學感應成像面4 一般為感光芯片。作為較優的實施方式,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反射光線的角度為90度。而實現反射光線的角度,是采用反射平面鏡或采用直角等腰棱鏡。所述置于物方和像方的兩個反射光學元件3的反射面與光學系統光軸角度為45度。按以上的布置排列方式,使固定鏡片組和移動鏡片組處于一個水平光軸線上,而入射光線和光學感應成像面則處于與光軸垂直的另一個平面上,位置相互錯開,使得整個薄型成像光學系統的厚度不會層疊起來,其合理的設置可以實現攝像頭結構的薄型設計,滿足了市場的需求。具體來說,所述固定鏡片組I包括有第一固定鏡片組11和置于物方的第二固定鏡片組12。移動鏡片組2包括有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置于像方的第二移動鏡片組22,所述第一固定鏡片組11置于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第二移動鏡片組22之間。而且所述反射光學兀件3包括有物方反射光學兀件31和像方反射光學兀件32 ;所述第二固定鏡片組12包括有接受外界光線射入的第一透鏡121和置于第一透鏡121后面的第二透鏡122,所述物方反射光學元件31設置在第一透鏡121與第二透鏡122之間。所述物方反射光學兀件31、第二透鏡122、第一固定鏡片組11、第一移動鏡片組21、第二移動鏡片組22、像方反射光學元件32均處于同一水平光軸線上。而第一透鏡121與光學感應成像面4則處于與光軸垂直的另一個平面上,位置相互錯開。以下是本方案的兩個實施方案:實例一:入射光線5經過第二固定鏡片組12的第一透鏡121后,經過物方反射光學元件31的反射,光線角度轉向45度,經過第二固定鏡片組12的第二透鏡122后,通過可變焦的第一移動鏡片組21,而后經過第一固定鏡片組11,及可聚焦的第二移動鏡片組22后,通過像方反射光學元件32的反射,光線轉向45度向上,平行于入射光線成像于光學感應成像面4上。此薄型成像光學系統,通過可變焦的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可聚焦的第二移動鏡片組22的在光軸上的前后移動,實現光學系統的變焦。當第一移動鏡片組21向物方移動時,焦距變小;當第一移動鏡片組21向像方移動時,焦距變大。同時,第一移動鏡片組21移動實現變焦時,第二移動鏡片組22也同時移動對焦,保證成像清晰。實例二:入射光線5經過第二固定鏡片組12的第一透鏡121后,經過物方反射光學元件31的反射,光線角度轉向45度,經過第二固定鏡片組12的第二透鏡122后,通過可變焦的第一移動鏡片組21,而后經過第一固定鏡片組11,及可聚焦的第二移動鏡片組22后,通過像方反射光學元件32的反射,光線轉向45度向下,平行于入射光線成像于光學感應成像面4上。此薄型成像光學系統,通過第一移動鏡片組21和第二移動鏡片組22的在光軸上的前后移動,實現光學系統的變焦。當第一移動鏡片組21向物方移動時,焦距變小;當第一移動鏡片組21向像方移動時,焦距變大。同時,第一移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鏡片組(1)和可由驅動機構驅動移動的移動鏡片組(2)一起組成成像系統,在物方和像方的兩端部均設有可將光線進行反射的反射光學元件(3),在像方相應一邊的反射光學元件的光線射出面設有光學感應成像面(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鏡片組(I)和可由驅動機構驅動移動的移動鏡片組(2)—起組成成像系統,在物方和像方的兩端部均設有可將光線進行反射的反射光學元件(3),在像方相應一邊的反射光學元件的光線射出面設有光學感應成像面(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反射光線的角度為90度。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光學元件(3)為反射平面鏡或為直角等腰棱鏡。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置于物方和像方的兩個反射光學元件(3)的反射面與光學系統光軸角度為45度。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薄型成像光學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鏡片組(I)包括有第一固定鏡片組(11)和置于物方的第二固定鏡片組(12);...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聶潤濤,肖明志,
申請(專利權)人:中山聯合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