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用于解決目前塔狀構筑物滑模施工存在的鋼材浪費問題。它包括上操作平臺、上夾持器、下操作平臺、下夾持器和液壓升降千斤頂,所述上操作平臺固定在上夾持器的上方,所述下操作平臺固定在下夾持器的上方,所述上夾持器、下夾持器均為由兩個半圓形夾持架鉸接形成的開口卡環結構,在卡環開口處設置夾持油缸,在上夾持器和下夾持器之間安裝一組液壓升降千斤頂。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穩定可靠的特點,它進一步降低了塔狀構筑物的施工成本、保證了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避免了鋼材的浪費。(*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
本技術涉及一種構筑物施工操作平臺,尤其是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屬于建筑施工用具
。
技術介紹
滑模工藝以其施工成本低、工程進度快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筒倉結構、儲水罐、橋墩、塔形結構等構筑物建設施工中。但是,目前在塔狀構筑物滑模施工時通常將液壓升降千斤頂安裝在支撐桿上,由支撐桿來承受整個滑模施工平臺的荷載,因此施工現場的支撐桿一般采用直徑為48_、壁厚為3.5mm的鋼管材質。由于支撐桿作為工藝輔助結構需要預埋到構筑物的混凝土中,特別是針對造粒塔等高度為100多米的構筑物,支撐桿均勻分布在塔體環型壁上,并且在施工結束后支撐桿不能回收利用,造成了大量鋼材的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之弊端,提供一種能進一步降低施工成本、保證工程質量、避免鋼材浪費的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本技術所述問題是以下述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它包括上操作平臺、上夾持器、下操作平臺、下夾持器和液壓升降千斤頂,所述上操作平臺固定在上夾持器的上方,所述下操作平臺固定在下夾持器的上方,所述上夾持器、下夾持器均為由兩個半圓形夾持架鉸接形成的開口卡環結構,在卡環開口處設置夾持油缸,在上夾持器和下夾持器之間安裝一組液壓升降千斤頂。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上夾持器、下夾持器的夾持架內側均配裝卡瓦,所述卡瓦為由一組瓦片拼成的圓環結構,所述瓦片的內側面與構筑物外側壁匹配,瓦片外側面為楔形圓弧面,所述楔形圓弧面與夾持架內壁匹配。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瓦片內側面的摩擦系數大于外側面摩擦系數。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上夾持器、下夾持器的上端面均固定安裝卡瓦上限位鋼板,在上夾持器、下夾持器的下端面均固定安裝卡瓦下限位鋼板,所述卡瓦上限位鋼板和卡瓦下限位鋼板均水平布置,在卡瓦上限位鋼板和卡瓦下限位鋼板之間形成卡瓦升降滑槽。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液壓升降千斤頂下端固定在下夾持器的上端面上,其上端通過連接柱與上夾持器底面裝配,液壓升降千斤頂數量與塔狀構筑物直徑相匹配,它們沿上夾持器和下夾持器周向均勻布置。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液壓升降千斤頂通過液壓油路與施工現場的液壓站連通,在液壓油路上設置液壓鎖。上述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所述上夾持器或下夾持器的夾持油缸數量不少于兩組,它們平行布置,固定在上夾持器或下夾持器的一個半圓形夾持架非鉸接端,其伸縮臂與另一個半圓形夾持架非鉸接端固定裝配。本技術為一種適用于塔狀構筑物滑模施工的操作平臺,它通過上夾持器及下夾持器將上操作平臺和下操作平臺固定在構筑物外側壁上,當其下夾持器處于夾緊工作狀態時,可利用升降千斤頂推動上夾持器及上操作平臺向上移動,當其上夾持器處于夾緊工作狀態時,可利用液壓升降千斤頂提升下夾持器及下操作平臺,由此實現了上操作平臺及下操作平臺的升降動作。本技術在上夾持器和下夾持器的夾持架內側均配裝卡瓦,通過卡瓦、夾持架與夾持油缸的配合使上夾持器和下夾持器穩定地附著在構筑物的外側壁上。本技術的卡瓦瓦片內側面的摩擦系數大于外側面摩擦系數,既保證了在上夾持器或下夾持器處于夾緊狀態時,卡瓦與構筑物的外側壁能夠緊密貼合,又實現了在上夾持器或下夾持器處于松開或夾緊過程中,卡瓦能在夾持架的卡瓦升降滑槽中上下移動。本技術在液壓升降千斤頂與施工現場液壓站連通的液壓油路上設置液壓鎖,保證了施工過程中上操作平臺及下操作平臺的穩定性,確保了施工人員人身安全及設備的平穩運行。總之,本技術具有結構簡單,設計巧妙,穩定可靠的特點,它進一步降低了塔狀構筑物的施工成本、保證了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避免了鋼材的浪費。【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技術剖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是上夾持器、下夾持器俯視圖;圖4是圖3中I處結構放大圖;圖5是圖3中B-B剖面結構示意圖;圖6是卡瓦俯視圖;圖7是圖6中C-C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升降千斤頂液壓油路圖;圖9?圖12是本技術工作過程示意圖。圖中各標號清單為:1、上操作平臺,2、上夾持器,3、下操作平臺,4、下夾持器,5、連接柱,6、液壓升降千斤頂,6-1、上側油嘴,6-2、下側油嘴,7、卡瓦,7-1、瓦片內側面,7-2、瓦片外側面,8、塔狀構筑物,9、夾持架鉸接軸,10、夾持油缸,11、夾持架,12、卡瓦上限位鋼板,13、卡瓦下限位鋼板,14、液壓鎖,15、液壓站。【具體實施方式】參看圖1?圖4,本技術包括上操作平臺1、上夾持器2、下操作平臺3、下夾持器4和液壓升降千斤頂6,所述上操作平臺I固定在上夾持器2的上方,所述下操作平臺3固定在下夾持器4的上方,所述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均為由兩個半圓形夾持架11通過夾持架鉸接軸9鉸接形成的開口卡環結構,在卡環開口處設置夾持油缸10,在上夾持器2和下夾持器4之間安裝一組液壓升降千斤頂6。參看圖1、圖5、圖6、圖7,本技術在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的夾持架11內側均配裝卡瓦7,所述卡瓦7為由一組瓦片拼成的圓環結構,所述瓦片的內側面7-1與構筑物8的外側壁匹配,瓦片外側面7-2為楔形圓弧面,所述楔形圓弧面與夾持架11內壁匹配;瓦片內側面7-1的摩擦系數大于瓦片外側面7-2摩擦系數。參看圖5,本技術的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的上端面均固定安裝卡瓦上限位鋼板12,在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的下端面均固定安裝卡瓦下限位鋼板13,所述卡瓦上限位鋼板12和卡瓦下限位鋼板13均水平布置,在卡瓦上限位鋼板12和卡瓦下限位鋼板13之間形成卡瓦升降滑槽。參看圖1、圖2,本技術的液壓升降千斤頂6下端固定在下夾持器4的上端面上,其上端通過連接柱5與上夾持器2底面裝配,液壓升降千斤頂6數量與塔狀構筑物8的直徑相匹配,它們沿上夾持器2和下夾持器4周向均勻布置。參看圖8,本技術的液壓升降千斤頂6通過液壓油路與施工現場的液壓站15連通,在液壓油路上設置液壓鎖14。參看圖3、圖4,本技術的上夾持器2或下夾持器4的夾持油缸10數量不少于兩組,它們平行布置,固定在上夾持器2或下夾持器4的一個半圓形夾持架的非鉸接端,其伸縮臂與另一個半圓形夾持架非鉸接端固定裝配。參看圖9?圖12,本技術為一種適用于塔狀構筑物滑模施工的操作平臺,它通過上夾持器2及下夾持器4將上操作平臺I和下操作平臺2固定在塔狀構筑物8的外側壁上,其工作過程為:當塔狀構筑物8在一定高度施工完成后,需要向上移動操作平臺時,使下夾持器4繼續保持夾緊工作狀態,再通過上夾持器2上的夾持油缸10動作,使上夾持器2略微松動(如附圖9所示),然后通過液壓升降千斤頂6下側油嘴6-2進油,液壓升降千斤頂6推動上夾持器2和上操作平臺I 一起向上運動(如附圖10所示);在上夾持器2和上操作平臺I運動到指定位置后,通過上夾持器2上面的夾持油缸10動作閉合上夾持器2,然后松動下夾持器4 (如附圖11所示),再通過液壓升降千斤頂6上側油嘴6-1進油,從而提升下夾持器4及下操作平臺3上移,在下夾持器4及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其特征是,它包括上操作平臺(1)、上夾持器(2)、下操作平臺(3)、下夾持器(4)和液壓升降千斤頂(6),所述上操作平臺(1)固定在上夾持器(2)的上方,所述下操作平臺(3)固定在下夾持器(4)的上方,所述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均為由兩個半圓形夾持架(11)鉸接形成的開口卡環結構,在卡環開口處設置夾持油缸(10),在上夾持器(2)和下夾持器(4)之間安裝一組液壓升降千斤頂(6)。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其特征是,它包括上操作平臺(I)、上夾持器(2)、下操作平臺(3)、下夾持器(4)和液壓升降千斤頂(6),所述上操作平臺(I)固定在上夾持器(2)的上方,所述下操作平臺(3)固定在下夾持器(4)的上方,所述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均為由兩個半圓形夾持架(11)鉸接形成的開口卡環結構,在卡環開口處設置夾持油缸(10),在上夾持器(2)和下夾持器(4)之間安裝一組液壓升降千斤頂(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其特征是,所述上夾持器(2)、下夾持器(4)的夾持架(11)內側均配裝卡瓦(7),所述卡瓦(7)為由一組瓦片拼成的圓環結構,所述瓦片內側面(7-1)與構筑物(8)的外側壁匹配,瓦片外側面(7-2)為楔形圓弧面,所述楔形圓弧面與夾持架(11)內壁匹配。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其特征是,所述瓦片內側面(7-1)的摩擦系數大于瓦片外側面(7-2)摩擦系數。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塔狀構筑物無支撐桿滑模施工操作平臺,其特征是,所述上夾持器(2)、下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群偉,李群,孟慶才,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化學工程第十三建設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