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桑黃片劑及其制備方法。桑黃多糖對腫瘤轉移有著顯著抑制作用,但利用桑黃菌子實體制備藥物或保健品面臨著資源匱乏的問題。本發明專利技術將桑黃發酵菌粉、樺褐孔菌發酵菌粉、干姜、石菖蒲、芙蓉葉、龜板、甘草、山藥、薏苡仁混合粉碎過篩,依次噴淋潤濕劑和粘合劑制得軟材,造粒后烘干,整粒后加入崩解劑和潤濕劑,混合均勻后壓片。本發明專利技術生產工藝穩定可靠,適于工業化生產,成本低、產量高,克服桑黃菌子實體資源匱乏的缺點,所制備的桑黃片劑可以顯著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提高人體免疫力,無毒副作用,具有價格低、保質期長、攜帶方便的特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
技術介紹
腫瘤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是造成人類死亡率最高的幾大疾病之一。目前,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類:一、外科治療:腫瘤的外科治療即手術治療,是腫瘤治療中最古老的方法之一,目前仍是治療某些腫瘤的最有效的方法。二、化療:腫瘤的化療即用化學藥物進行治療,已成為當今臨床治療腫瘤的重要手段之一,屬于腫瘤的全身治療方法。三、放療:放療即放射治療,俗稱烤電照光,是利用電離輻射來治療腫瘤的一種方法。四、生物療法:生物療法是指通過生物反應修飾劑(BRM)對腫瘤進行治療的一種方法。生物反應修飾劑主要包括細胞因子、免疫活性細胞、單克隆抗體及其偶聯物、腫瘤分于疫苗等。五、中醫藥治療腫瘤:中醫藥治療運用整體觀念、正邪學說、辯證理論等高度概括了腫瘤的發病機理和病程轉歸,對腫瘤的治療起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這幾種主要治療方法中,中醫藥治療腫瘤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腫瘤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腫瘤的轉移是導致治療失敗最主要的原因。桑黃多糖對腫瘤轉移有著顯著抑制作用。桑黃(Phellinus ignairius)別名:裂蹄木層孔菌,子實體單生,桑黃味微苦,桑黃子實體具很好的抗癌活性,含落葉松蕈酸、麥角留醇等,主要用于治療腫瘤、癌癥。桑黃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抗癌效果較好的大型真菌之一。早在1968年,日本人Ikekaw T等發現,桑黃野生子實體的水提取物對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為96.7%,Sasaki T等發現桑黃中發揮抗癌作用的單體物質為多糖。溫克等人以小鼠胃癌和S180肉瘤為模型,研究比較桑黃、靈芝、阿加里斯茸PL-2、PL-5的抗癌活性,結果顯示桑黃在4種藥物中有較好的抑瘤作用,分別為43.09%和46.07%。車會蓮等以桑黃水提物作用于肝癌H22移植瘤實驗中,發現桑黃對腫瘤生長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瘤體比和抑瘤率均隨劑量增加而降低,對主要臟器無影響,對小鼠的免疫功能起明顯的促進作用,其抗腫瘤作用的最佳劑量為成人日常推薦攝入量3g/d的4倍。Ajijh.t.a等研究了桑黃乙酸乙酯、甲醇和水的提取物,然后用來分別抗Dalton淋巴腹水癌和Ehrlich腹水癌,發現水提物對它們沒有細胞毒素作用,而這3個提取物對DLA引起的小鼠腫瘤細胞都有顯著的生長抑制作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桑黃菌絲體通過發酵工程大規模生產的桑黃片劑及其制備方法。本專利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桑黃片劑,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制成: 桑黃發酵菌粉70-81份;干姜3-5份; 石菖蒲3-5份; 芙蓉葉2-3份; 龜板2-3份; 甘草2-3份; 山藥4-5份; 薏該仁4-5份。—種桑黃片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步驟實現: 步驟一:原料預處理: 將所有原料按重量要 求稱重混合,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 步驟二:制軟材: 在混合原料上依次噴淋潤濕劑溶液和粘合劑溶液,制得軟材; 潤濕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0.1%-0.2% ;粘合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6%的淀粉漿,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8%-15% ; 步驟三:造粒: 將制好的軟材在顆粒機上造成16目的顆粒,造好的顆粒置于托盤中; 步驟四:烘干: 將托盤中的濕顆粒置于78°C下烘1.5h后取出,于干燥環境下冷卻; 步驟五:整粒: 經過篩,使物料顆粒度均勻,并去除不適于壓片要求的物料顆粒; 步驟六:壓片: 在干燥后的物料顆粒中加入占物料顆粒總重0.3%-0.5%的粘合劑硬脂酸鎂,混合均勻后投入壓片機內,將物料顆粒沖壓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桑黃片劑。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本專利技術生產工藝穩定可靠,適于工業化生產,成本低、產量高,克服桑黃菌子實體資源匱乏的缺點。所制備的桑黃片劑可以顯著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提高人體免疫力,無毒副作用,具有價格低、保質期長、攜帶方便的特點,提高了桑黃發酵菌絲體抗腫瘤效果,適合于腫瘤患者食用,腫瘤抑制率最高為53.13%,腫瘤抑制率提高達69.20%。【附圖說明】圖1為H印G-2細胞凋亡結果中低劑量組(480 μ g/mL)凋亡。圖2為H印G-2細胞凋亡結果中高劑量組(960 μ g/mL)凋亡。圖3為H印G-2細胞凋亡結果中空白對照組凋亡。圖4為!fepG-2細胞凋亡結果中順鉬陽性組凋亡。圖5為SW480細胞凋亡結果中空白對照組凋亡。圖6為SW480細胞凋亡結果中順鉬陽性組凋亡。圖7為SW480細胞凋亡結果中高劑量組(960 μ g/mL)凋亡。圖8為SW480細胞凋亡結果中低劑量組(480 μ g/mL)凋亡。圖9為S18tl細胞凋亡結果中高劑量組(960 μ g/mL)凋亡。圖10為S18tl細胞凋亡結果中低劑量組(480 μ g/mL)凋亡。圖11為S18tl細胞凋亡結果中順鉬陽性組凋亡。圖12為S18tl細胞凋亡結果中為空白對照組凋亡。圖13為桑黃菌絲體片劑對荷瘤小鼠腫瘤生長抑瘤試驗中各組小鼠體重變化趨勢。【具體實施方式】[0021 ]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的說明。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桑黃片劑,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制成: 桑黃發酵菌粉70-81份; 干姜3-5份; 石菖蒲3-5份; 芙蓉葉2-3份; 龜板2-3份; 甘草2-3份; 山藥4-5份; 薏該仁4-5份。具體制備方法由以下步驟實現: 步驟一:原料預處理: 將所有原料按重量要求稱重混合,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 步驟二:制軟材: 在混合原料上依次噴淋潤濕劑溶液和粘合劑溶液,制得軟材; 潤濕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0.1%-0.2% ;粘合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6%的淀粉漿,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8%-15% ; 步驟三:造粒: 將制好的軟材在顆粒機上造成16目的顆粒,造好的顆粒置于托盤中; 步驟四:烘干: 將托盤中的濕顆粒置于78°C下烘1.5h后取出,于干燥環境下冷卻; 步驟五:整粒: 經過篩,使物料顆粒度均勻,并去除不適于壓片要求的物料顆粒; 步驟六:壓片: 在干燥后的物料顆粒中加入占物料顆粒總重0.3%-0.5%的粘合劑硬脂酸鎂,混合均勻后投入壓片機內,將物料顆粒沖壓成圓形或橢圓形的桑黃片劑。實施例1: 桑黃發酵菌粉70份; 干姜3份; 石菖蒲3份; 芙蓉葉2份;龜板2份; 甘草2份; 山藥4份; 薏該仁4份。步驟一:原料預處理: 將所有原料按重量要求稱重混合,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 步驟二:制軟材: 在混合原料上依次噴淋潤濕劑溶液和粘合劑溶液,制得軟材; 潤濕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0.1% ;粘合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6%的淀粉漿,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的8% ; 步驟三:造粒: 將制好的軟材在顆粒機上造成16目的顆粒,造好的顆粒置于托盤中; 步驟四:烘干: 將托盤中的濕顆粒置于78°C下烘1.5h后取出,于干燥環境下冷卻; 步驟五:整粒: 經過篩,使物料顆粒度均勻,并去除不適于壓片要求的物料顆粒; 步驟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桑黃片劑,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制成:桑黃發酵菌粉70?81份;干姜3?5份;石菖蒲3?5份;芙蓉葉2?3份;龜板2?3份;甘草2?3份;山藥4?5份;薏苡仁4?5份。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桑黃片劑,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重量份的組分制成: 桑黃發酵菌粉70-81份; 干姜3-5份; 石菖蒲3-5份; 芙蓉葉2-3份; 龜板 2-3份; 甘草2-3份; 山藥4-5份; 薏該仁4-5份。2.—種桑黃片劑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 由以下步驟實現: 步驟一:原料預處理: 將所有原料按重量要求稱重混合,粉碎機粉碎,過200目篩; 步驟二:制軟材: 在混合原料上依次噴淋潤濕劑溶液和粘合劑溶液,制得軟材; 潤濕劑溶液為質量分數為95%的乙醇溶液,噴淋量為混合原料質量...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雷萍,吳亞召,張文雋,吳未鳴,陳旭,呂德平,
申請(專利權)人: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陜西;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