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是有關于一種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是在車床上用常用的三爪卡盤完成,根據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形狀、尺寸及強度,選擇車工零件的結構、形狀和尺寸,當軸承套圈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時,應考慮增加被加工零件自身的強度。本發明專利技術結構合理,工藝適用,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率高、能滿足其加工性和檢測性要求。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軸承套圈工藝
,特別涉及一種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
技術介紹
對于超薄壁軸承套圈,其體積小、重量輕、自重都會產生變形,給冷、熱加工和檢測帶來了很大的困難,無法滿足工藝要求。軸承套圈為環形件,通常車削加工是在普通車床(手動夾緊工件)或專用車床(氣動或液壓夾緊工件)上,用三爪卡盤在徑向方向上夾緊被加工工件。當軸承套圈強度足夠時,其車床夾具的三爪在徑向夾緊時,被加工工件不會產生變形,其車削加工質量能夠滿足加工工藝要求。但對于超薄壁軸承套圈,其特點:體積小、重量輕、,即軸承套圈端面高度低,且外徑到內徑壁厚很薄,其自重或受一點點外力都會在其端面上產生彎曲(翹曲)變形,在外徑和內徑表面上產生橢圓變形。當超薄壁軸承套圈用上述工藝方法時,車床上的三爪夾緊被加工工件時,其工件會在徑向夾點上受力而產生彈性變形,且端面翹曲造成裝夾定位不準。待該表面加工完畢后,松開車床三爪夾具時,三爪受力消失,被加工工件在無受力的自然狀態下,彈性變形恢復,而造成被加工工件的尺寸超差、圓度超差、錐度超差和垂直度超差,并且在檢測時因測量力的作用,使被測工件產生變形,造成測量誤差也很大,不能滿足其工藝要求。由此可見,上述現有的工藝方法對超薄壁軸承套圈的車削加工在結構與使用上,顯然仍存在有不便與缺陷,而亟待加以進一步改進。因此如何能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亦成為當前業界極需改進的目標。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的工藝方法對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存在的變形缺陷,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使其為解決超薄壁軸承套圈,特別是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所存在的裝夾造成的變形問題,本專利技術提出一種,利用該方法加工,可增加軸承套圈自身的強度,達到控制加工變形和檢測變形的目的,不會因為壁薄易變形而達不到工藝要求。根據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尺寸和強度,確定軸承套圈車削的形狀和尺寸。當軸承套圈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時,應考慮增加被加工零件自身的強度,此方案非常適于使用。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是在車床上用常用的三爪卡盤完成,其中包括:步驟一:車外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外表面;其中三爪卡盤支撐著軸承套圈內徑表面和一端面,起到軸承套圈自動定心的作用;用壓板在軸向方向上,用足夠的軸向力壓緊軸承套圈的另一端面,使軸承套圈在端面上限制3個自由度,在內徑上限制2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外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外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步驟二:車內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內表面;其中由三爪卡盤上的夾爪夾持外徑并緊貼于一端面處,軸承套圈在外徑上限制了 4個自由度,在端面上限制了 I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內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內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同軸度。步驟三: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時,應考慮增加被加工零件自身的強度,需合件加工,并設有加強筋。步驟四: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1.055時,需合件加工,并設有加強筋。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前述的,其特征在于加強筋為圓環狀,其厚度比值為:1.08-1.1。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根據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尺寸和強度,確定軸承套圈車削加工的形狀和尺寸;1、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大于1.055時,需合件加工,并增設有加強筋。2、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1.055時,需合件加工,并增加一加強筋。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專利技術至少具有下列優點及有益效果:采用本專利技術的加工方法,增加了軸承套圈自身的強度,保證了被加工件的可加工性和可檢測性要求,減少了夾具裝夾造成的變形、檢測受力造成的變形和加工過程中切削力對被加工工件的變形。使產品質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滿足了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要求。上述說明僅是本專利技術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成品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成品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合件加工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合件加工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外徑加工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內徑加工示意圖。1:軸承套圈I’:軸承套圈2:加強筋2’:加強筋3:三爪卡盤4:壓板5:夾爪【具體實施方式】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為達成預定專利技術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專利技術提出的其【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請參閱圖1、圖2、圖3、圖4、圖5、圖6所示,圖1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成品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成品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合件加工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合件加工示意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外徑加工示意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的軸承套圈內徑加工示意圖。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是在車床上用常用的三爪卡盤完成,包括:步驟一:車外徑,(如圖5所示)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的外表面;其中三爪卡盤3支撐著軸承套圈1、1’內徑表面和一端面,起到軸承套圈自動定心的作用;用壓板4在軸向方向上,用足夠的軸向力壓緊軸承套圈的另一端面,使軸承套圈在端面上限制3個自由度,在內徑上限制2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1、1’外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外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步驟二:車內徑,(如圖6所示)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的內表面;其中由夾爪5夾持外徑并緊貼于一端面處;軸承套圈套在外徑上限制了 4個自由度,在端面上限制了I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1、1’內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內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同軸度。步驟三: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時,應考慮增加被加工零件自身的強度,需合件加工,并增加加強筋2、2’ ;步驟四: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1.055時,需合件加工,并增加一加強筋2、2’ ;本專利技術提出的一種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在應用時:I)、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大于1.055時(如圖1所示),該車削加工零件要增加加強筋2,來增加被加工工件的自身強度(即高度增加I倍以上來減少夾具裝夾對被加工工件的變形和切削力對被加工工件的變形及檢測力對被加工工件的變形),來保證該零件的可加工性和可檢測性的工藝要求,(如圖3所示)O2)、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1.055時(如圖2所示),該車削加工零件要增加一加強筋2’,來增加被加工工件的自身強度(即高度增加I倍,壁厚增加I倍以上,最后使其D/D2 > 1.08以上),以保證該零件的可加工性和可檢測性的工藝要求,(如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是在車床上用常用的三爪卡盤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驟一:車外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外表面;其中三爪卡盤(3)支撐著軸承套圈(1、1’)內徑表面和一端面,起到軸承套圈自動定心的作用;用壓板(4)在軸向方向上,用足夠的軸向力壓緊軸承套圈(1、1’)的另一端面,使軸承套圈在端面上限制3個自由度,在內徑上限制2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1、1’)外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外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步驟二:車內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內表面;其中由三爪卡盤(3)上的夾爪(5)夾持外徑并緊貼于一端面處;軸承套圈在外徑上限制了4個自由度,在端面上限制了1個自由度;用車刀對軸承套圈(1、1’)內表面進行車削加工;用量具檢驗其內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同軸度。步驟三: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或等于1.08時,應考慮增加被加工零件自身的強度,需合件加工,并設有加強筋(2、2’)。步驟四:當軸承套圈成品零件的外徑D比內徑D2的比值小于1.055時,需合件加工,并設有加強筋(2、2’)。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等截面超薄壁軸承套圈車削加工工藝方法,是在車床上用常用的三爪卡盤完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驟一:車外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 )外表面;其中三爪卡盤(3)支撐著軸承套圈(1、1’ )內徑表面和一端面,起到軸承套圈自動定心的作用; 用壓板(4)在軸向方向上,用足夠的軸向力壓緊軸承套圈(1、1’ )的另一端面,使軸承套圈在端面上限制3個自由度,在內徑上限制2個自由度; 用車刀對軸承套圈(1、1’ )外表面進行車削加工; 用量具檢驗其外表面的圓度、圓柱度、垂直度。 步驟二:車內徑,按圖紙要求車削加工軸承套圈(1、1’ )內表面;其中由三爪卡盤(3)上的夾爪...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成斌,鄒小洛,張翠英,
申請(專利權)人:洛陽維斯格軸承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