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抑藻裝置設計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包括浮在水面的底座,底座的截面呈方管狀,底座的上、下板面分別位于水面的上方、下方,底座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口,水自底座的一端開口進入底座的空腔中并從底座的另一端開口排出;底座的周壁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超聲波發生器的發射方向朝向底座的空腔一側。水體表層中的藍藻是引發水華、破壞水質的主因,這里通過設置浮在水面的底座,水體表層中的水通過底座的空腔,超聲波發生器對通過空腔的水中的藍藻進行集中破壞,相較于發射式,本裝置功率的損耗極低且效果非常明顯。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超聲波抑藻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抑藻裝置設計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
技術介紹
藍藻是一類藻類的統稱,其標志便是單細胞、沒有以核膜為界限的細胞核,常見的藍藻有藍球藻、念珠藻、顫藻、發菜等。藍藻不全是藍色的,不同的藍藻含有不同的色素,有的含葉綠素,有的含有藍藻葉黃素,有的含有胡蘿卜素,有的含有藍藻藻藍素,也有的含有藍藻藻紅素。藍藻為單細胞生物,只有在其以細胞群形式出現時才容易看見,也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水華”,紅海就是由于水中含有大量藻紅素的藍藻,使海水呈現出紅色。在我國,由于水體富營養化而導致的藻類爆發災害已經成為許多地區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的主要原因,而這些藻類主要就是藍藻,如何抑制藻類爆發已經成為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中國專利《風光一體化超聲波抑藻船》(申請號:200820153205.3中提出了超聲波抑藻的概念:當水溫在25— 35°C且陽光充足時,藍藻依靠其體內的氣泡浮到水的表面進行光合作用,超聲波抑藻船底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超聲波引起的沖擊波、射流、輻射壓可以破壞藍藻體內的氣泡,使得藍藻失去活動能力而沉入水底,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同時,空化產生的自由基可以破壞藻細胞內的活性酶或活性物質,從而影響藻類細胞的生理生化活性,失去繁殖功能。這種方法存在諸多不足:1、功率大,以船為載體,不適宜推廣使用;2、由于超聲波為發射式,超聲波的反射不夠集中,浪費能量的同時抑藻效果也不夠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低功耗且抑藻效果明顯。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包括浮在水面的底座,底座的截面呈方管狀,底座的上、下板面分別位于水面的上方、下方,底座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口,水自底座的一端開口進入底座的空腔中并從底座的另一端開口排出;底座的周壁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超聲波發生器的發射方向朝向底座的空腔一側。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存在以下技術效果:水體表層中的藍藻是引發水華、破壞水質的主因,這里通過設置浮在水面的底座,水體表層中的水通過底座的空腔,超聲波發生器對通過空腔的水中的藍藻進行集中破壞,相較于發射式,本裝置功率的損耗極低且效果非常明顯。【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右側視圖;圖3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一原理框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二原理框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圖1至圖4,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詳細敘述。參閱圖1,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包括浮在水面的底座10,底座10的截面呈方管狀,底座10的上、下板面11、12分別位于水面的上方、下方,底座10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口,水自底座10的一端開口進入底座10的空腔中并從底座10的另一端開口排出;底座10的周壁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20,超聲波發生器20的發射方向朝向底座10的空腔一側。這里通過設置底座10,讓表層水自底座10的空腔中流過,對表層水中的藍藻進行集中破壞,能夠有效防止藻類災害,同時由于其相對比較集中,所需要的超聲波發生器20的功率較小,大大降低了能耗。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案,為了使得對藍藻的破壞效果更為理想,所述底座10的上、下板面11、12上均設置多個超聲波發生器20,設置在上板面11上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底座10的長度方向均勻間隔布置,設置在下板面是上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底座10的長度方向均勻間隔布置且與上板面11上布置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長度方向錯開,如圖1中所示,這樣布置之后,首先設置在上、下板面11、12上的超聲波發生器20不會發生干涉而導致超聲波信號的衰減,其次,按這種布置方式,殺藻效果更為理想。當含有藍藻的水自底座10的一端進入底座10的內腔中時,開始進入上板面11左側第一個超聲波發生器20的工作范圍,此時靠近上側的藍藻的氣泡基本都被破壞,而靠近下側的藍藻則被破壞的不多,同時,由于藍藻是有生命的個體,會有趨利避害的運動趨勢,故有部分藍藻向下運動以避開第一個超聲波發生器20。未被破壞的藍藻繼續沿著底座10的內嵌運動,進入下板面12左側第一個超聲波發生器20的工作范圍,此時正好與上板面11上設置的超聲波發生器20相反,越靠近下側的藍藻越容易被破壞,依次類推,藍藻在底座10的內腔中,一會受到上板面11上超聲波發生器20的破壞,一會受到下板面12上超聲波發生器20的破壞,從底座10另一端排出的水中,藍藻基本全部被破壞,雖然這里設置了多個超聲波發生器20,但這里采用的都是小功率的,總體來說,能耗還是非常低的。作為本專利技術的優選方案,所述下板面12上設置有盒狀的殼體13,殼體13的開口朝向下板面12 —側,殼體13與下板面12相貼合處密封,所述殼體13的空腔中容納超聲波發生器20,殼體13提供浮力使得整個裝置浮在水面上。殼體13 —方面可以保護下板面12上設置的超聲波發生器20,另一方面提供浮力保證上、下板面11、12分置于水面上方和下方。殼體13的大小應該根據整個裝置的重量來進行選擇,當然殼體13并不是必須的,也可以額外設置浮筒來為整個裝置提供浮力,應用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更進一步地,所述的上、下板面11、12之間的間距S滿足關系式:2mm≤S≤20mm。上、下板面11、12之間的距離決定了整個裝置的功耗以及藍藻的破壞效果,經過 申請人:的多次試驗,發現將上、下板面11、12之間的間距滿足上述關系時,可以在非常低的功耗下,完成藍藻的有效破壞。本裝置的工作方式多樣,下面提供兩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實施例一, 參閱圖3,所述的底座10上方設置有太陽能電池30,太陽能電池30將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存儲在蓄電池中,蓄電池為超聲波發生器20提供電能。實施例一主要用于有水流的小溪或景觀水池中,在水面有落差的地方固定布置若干本裝置,使得水流基本都能從本裝置中流過。由于本實施例中,裝置固定在水面,不需要移動,僅超聲波發生器20耗能;另外,藍藻大量繁殖的時候,陽光都很好,故使用太陽能電池30作為本裝置的能源已經足夠使用。本實施例使用方便,只需偶爾對其進行檢修即可。實施例二,參閱圖1、2、4,所述的底座10上設置有蓄電池40、驅動單元50、遙控接收單元60,蓄電池40為可充電式,所述的蓄電池40為超聲波發生器20、驅動單元50、遙控接收單元60提供電能,驅動單元50驅動底座10在水面上行駛,遙控接收單元60接收操作人員發出的指令后輸出控制信號至驅動單元50來改變底座10的行駛方向。實施例二適用各種場合,比如公園的水塘、池塘等,由于是采用可充電式蓄電池40供電,其可以隨時使用。為了方便人員操作,這里采用的是遙控的方式,操作人員只需要站在水邊,就能操作本裝置進 行水面除藻。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在水面的底座(10),底座(10)的截面呈方管狀,底座(10)的上、下板面(11、12)分別位于水面的上方、下方,底座(10)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口,水自底座(10)的一端開口進入底座(10)的空腔中并從底座(10)的另一端開口排出;底座(10)的周壁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20),超聲波發生器(20)的發射方向朝向底座(10)的空腔一側。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超聲波抑藻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浮在水面的底座(10),底座(10)的截面呈方管狀,底座(10)的上、下板面(11、12)分別位于水面的上方、下方,底座(10)沿長度方向的兩端開口,水自底座(10)的一端開口進入底座(10)的空腔中并從底座(10)的另一端開口排出;底座(10)的周壁上設置有超聲波發生器(20),超聲波發生器(20)的發射方向朝向底座(10)的空腔一側。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超聲波抑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的上、下板面(11、12)上均設置多個超聲波發生器(20),設置在上板面(11)上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底座(10)的長度方向均勻間隔布置,設置在下板面是上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底座(10)的長度方向均勻間隔布置且與上板面(11)上布置的超聲波發生器(20)沿長度方向錯開。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超聲波抑藻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面(12)上設置有盒狀的殼體(13),殼體(13)的開口朝向下板面(12)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韓蔚,錢小兵,吳克,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新合大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