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導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能實現薄型化,并且能抑制亮度及其均勻性的下降。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導光膜是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的、平均厚度為600μ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導光膜,其特征在于,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此外,優選的是,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山脊線間隔優選的是1mm以上500mm以下。此外,優選的是,以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優選的是5μm以上40μm以下。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導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
本專利技術涉及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導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
技術介紹
液晶顯示裝置普及了從背面照射液晶層而使其發光的背光方式,在液晶層的下側的面一側安裝有側光型、正下方型等背光單元。通常如圖6所示,所述的側光型背光單元111被放置在作為液晶顯示部最背面外殼的頂板114的內側的面側,包括配置在頂板114的表面的反射板113、配置在所述反射板113表面的導光板112和向導光板112端面照射光的光源115 (參照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 - 177130號)。在所述側光型背光單元111中,從光源115照射的光線入射到導光板112的端面,入射到導光板112的光在導光板112內傳播,從導光板112的表面射出。此外,從導光板112的背面射出的光線被反射板113反射,再次入射到導光板112,能夠減少光線的損失。具備所述的液晶顯示部的便攜式計算機為了提高其便攜性和便利性,被要求薄型化和輕量化,因此對液晶顯示部也要求薄型化。特別是在被稱為超極本(注冊商標)的、殼體的最厚部分為21_以下的超薄型筆記本電腦中,希望液晶顯示部的厚度為從4_到5mm的程度,對組裝到液晶顯示部中的側光型背光單元要求更進一步的薄型化。因此對于用于所述的超薄型便攜式計算機的導光膜,在對液晶顯示部要求薄型化的同時也要求所述導光膜薄型化,具體地說,作為所述的導光膜的厚度希望是600 μ m以下的程度。可是,按照所述的超薄型的導光膜,存在從入射端向相反側端的導光性和光線向入射方向的左右的擴散性降低這樣的不利情況。其結果,存在超薄型的便攜式計算機的畫面的亮度及其均勻性降低的問題。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0 - 177130號
技術實現思路
鑒于所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能實現薄型化并且能抑制亮度及其均勻性降低的導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為了解決所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導光膜,其是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的、平均厚度為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導光膜,表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変調構造),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該導光膜由于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所以能促進導光性能和擴散性能、或出光性能,即使是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也能夠抑制從表面射出的光線亮度及其均勻性的降低。具體地說,在把該導光膜的微細調制結構的山脊線方向和光線的入射方向設置成大體平行的情況下,由于利用波狀微細調制結構容易使透射光線向山脊線方向側聚光,所以能夠提高入射的光線的導光性,再加上由于從表面射出的光線因在波狀微細調制結構處發生的折射而向與山脊線方向垂直方向稍稍擴散,因此能夠提高射出光線的擴散性。另一方面,在設置成使該導光膜的微細調制結構的山脊線方向和光線的入射方向大體垂直的情況下,因為波狀微細調制結構使光線向表面和/或背面入射的入射角發生變化,所以能夠提高從表面出光的出光性。優選的是,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山脊線間隔為Imm以上500mm以下。優選的是,以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為5μπι以上40μπι以下。通過使所述山脊線間隔和山脊線高度在所述范圍內,能夠有效地促進所述的導光性能和擴散性能、或出光性能。優選的是,所述導光膜是通過擠出片成型法形成的。按照所述的擠出片成型法,通過使擠出模具具有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與山脊線垂直的截面形狀的反轉的形狀,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形成表面、或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的導光膜。優選的是,所述導光膜的延遲值為50nm以下,殘余應力為SXlO5Pa以下。通過使所述導光膜的延遲值和殘余應力分別在所述范圍內,能夠減小因隨時間的經過而導致的變形、延遲值增大等問題,其結果能夠長時間維持所述的提高導光性能及擴散性能、或出光性能的效果。優選的是,所述導光膜的背面具有擴散圖案。由此,能夠通過擴散圖案高效地使從光源導入的光線擴散并從表面側射出。優選的是,所述導光膜的所述擴散圖案由半球形的多個凹部構成。由此,能夠促進所述導光膜的薄型化。此外,優選的是,所述光擴散圖案由多個光散射部構成,所述多個光散射部是通過激光照射顯色得到的。由此,能夠容易且可靠地形成所希望的擴散圖案。此外,在通過這樣的方法形成擴散圖案的情況下,在該導光膜的背面無需設置凸部等,所以能夠促進該導光膜的薄型化。此外,為了解決所述的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其包括反射板;所述的導光膜,層疊在所述反射板的表面側;以及光源,向所述導光膜的端面照射光。此外,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便攜式計算機,在液晶顯示部具備所述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由于所述導光膜如上所述地具有導光性能及擴散性能、或出光性能,所以所述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能夠促進亮度及亮度的面均勻性。此外,所謂的“表面”是指液晶顯示部的顯示面側。所謂的“背面”是指頂板側,也就是液晶顯示部的顯示面的相反側。所謂的“殘余應力”是指即使不從外部外加應力也在內部產生的應力,是通過計算式“延遲值(Re) (nm)/ (光彈性系數(1012/Pa) X厚度(cm))”計算出的值。如以上所說明的,本專利技術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導光膜、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和便攜式計算機能夠實現薄型化,并且能夠抑制亮度及其均勻性的降低。【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一個實施方式的筆記本電腦的簡要立體圖,圖1的(A)表示打開液晶顯不部的狀態,圖1的(B)表不關閉液晶顯不部的狀態。圖2是示意性地表示圖1的便攜式計算機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的立體圖。圖3是圖2的便攜式計算機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的導光膜的Al — A2剖視圖(簡要剖視圖)。圖4是示意性地表示圖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的導光膜的制造裝置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示意性地表示與圖2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不同形式的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的剖視圖。圖6是示意性地表示以往的側光型背光單元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便攜式計算機,超薄型計算機2操作部3液晶顯示部4液晶面板5液晶顯不部用外殼6表面支承部件7鉸接部(匕>夕部)8操作部用外殼11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背光單元12導光膜13反射板14 頂板15 光源16片主體17擴散圖案18山脊線19山谷線21擠出成型裝置22T 形模23按壓輥23a按壓輥23b按壓輥31背光單元32導光膜36片主體37擴散圖案38山脊線39山谷線【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便攜式計算機〉圖1的便攜式計算機I是筆記本電腦,具有操作部2以及以可轉動(可開閉)的方式與所述操作部2連接的液晶顯示部3。便攜式計算機I的殼體(收容便攜式計算機I的構成部分整體的殼體)的厚度(最厚部分(關閉液晶顯示部3時))為21mm以下,是被稱為所謂的超極本(注冊商標)的便攜式計算機(以下有時也稱為“超薄型計算機I”)。所述超薄型計算機I的液晶顯示部3具有液晶面板4、以及從背面側向所述液晶面板4照射光的側光型超薄型液晶背光單元11 (以下有時也稱為“背光單元11”)。通過殼體的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保持所述液晶面板4的表面、側面及方面的周圍。在此,液晶顯示部用外殼5具有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和背面)的頂板14、以及配置在液晶面板4的表面周圍的表面側的表面支承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光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膜是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的、平均厚度為600μ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導光膜,表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2013.02.25 JP 2013-0351841.一種導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光膜是把從端面入射的光線從表面大體均勻射出的、平均厚度為600 μ m以下的超薄型液晶背光用的導光膜, 表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或者表面和背面具有波狀微細調制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山脊線間隔為Imm以上500mm以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膜,其特征在于, 以所述微細調制結構的多個山谷線通過的近似虛擬面為基準的山脊線的平均高度為5 μ m以上40 μ m以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導光膜是通過擠出片成型法形...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岡部元彥,
申請(專利權)人:惠和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