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源及顯示裝置,屬于顯示技術領域,其可解決現有的背光源中的遮光片的制備成本較高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背光源,包括背光框架、光學膜片,以及設置在背光框架側邊與光學膜片之間的遮光片,其中,所述遮光片包括與所述背光框架的各個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組件,且任意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重疊或斷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該背光源。(*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一種背光源及顯示裝置,屬于顯示
,其可解決現有的背光源中的遮光片的制備成本較高的問題。本技術的背光源,包括背光框架、光學膜片,以及設置在背光框架側邊與光學膜片之間的遮光片,其中,所述遮光片包括與所述背光框架的各個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組件,且任意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重疊或斷開。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該背光源。【專利說明】背光源及顯示裝置
本技術屬于顯示
,具體涉及一種背光源及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背光源(Back Light Unit,BLU)用于為顯示裝置的顯示模組提供背光,背光源的發光效果直接影響到顯示裝置的顯示效果。結合圖1至4所示,現有的背光源主要包括:底反射片1、導光板2、光學膜片(擴散片、棱鏡片、保護片)5、燈管組3、遮光片4、背光框架6。其中,遮光片4設于背光框架6的側邊與光學膜片5之間。通常遮光片4為黑白雙面膠,主要用于固定背光框架6與光學膜片5,以及防止來自燈管組3的光從背光源的周邊漏出。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至少存在如下問題:現有技術中的遮光片4雖然僅僅設置在背光框架6的側邊所在位置與光學膜片5之間,但是在制備遮光4片時,卻需要形成整層遮光片薄膜,然后進行材切,在相應的位置處形成遮光片4,大部分的遮光片膜層將被切除。隨著顯示裝置的尺寸的增大,背光源的面積也相應增大,所以形成的遮光片薄膜的面積也將要增大,從而剪切掉的遮光片薄膜的面積也隨之增大,進而造成更多的遮光片薄膜浪費。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包括,針對現有的遮光片的制備成本較高的問題,提供一種可以降低遮光片成本的背光源及顯示裝置的。解決本技術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背光源,包括:背光框架、光學膜片,以及設置在背光框架側邊與光學膜片之間的遮光片,其中,所述遮光片包括與所述背光框架的各個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組件,且任意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重疊或斷開。本技術的背光源中的遮光片可以根據背光框架的側邊的個數以及寬度,通過相應的圓軸模具形成相應的遮光片組件,以用于背光框架與光學膜片之間的固定。以包括四個側邊的背光框架為例,此時可以通過四個圓軸,形成于四個與背光框架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組件,無需形成整張的遮光片薄膜之后再進行材切,以去除與背光框架中間部分相對應的遮光片薄膜,從而可以解決遮光片薄膜的浪費的問題,進而可以節約遮光片的生產成本。優選的是,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重疊,在所述背光框架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的重疊位置相配合的凹槽。優選的是,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斷開,在所述背光框架上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的斷開位置相配合的凸起。優選的是,所述遮光片為黑白雙面膠或黑黑雙面膠。優選的是,所述背光源還包括導光板,所述光學膜片設置在所述導光板的出光面上。進一步優選的是,所述光學膜片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導光板出光面上的擴散片、棱鏡片、保護片。進一步優選的是,所述背光源為側入式背光源,所述背光源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導光板背離出光面一側的底反射片。優選的是,所述背光源為直下式背光源。解決本技術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的任意一種背光源。由于本技術的顯示裝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源,故其成本較低。【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的背光源的結構圖;圖2為圖1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3為現有的背光源的遮光片的正面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的B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的實施例1的一種遮光片的正面示意圖;圖6為圖5的C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7為圖5的D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8為本技術的實施例1的另一種遮光片的正面示意圖;圖9為圖8的E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10為圖8的F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11為本技術的實施例1的遮光片與背光框架相配合的示意圖;圖12為圖11的G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圖13為圖11的H位置的局部放大圖。其中附圖標記為:1、底反射片;2、導光板;3、燈管組;4、遮光片;5、光學膜片;6、背光框架。【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領域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實施例1:結合圖5至10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源,其包括背光框架6、光學膜片5,以及設置在背光框架6側邊與光學膜片5之間的遮光片4,其中,所述遮光片4包括與所述背光框架6的各個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4組件,且任意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4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6的拐角位置重疊或斷開。本實施例的背光源中的遮光片4可以根據背光框架6的側邊的個數以及寬度來設定,通過相應的圓刀模具形成相應的遮光片4組件,以用于背光框架6與光學膜片5之間的固定。以包括四個側邊的背光框架6為例,制備遮光片4時可以采用圓刀模具設計,圓刀模具是采用圓軸產品模具設計來材切產品,而且這種圓刀在一臺設備上有好幾組或十幾組(看產品結構),故通過不同圓刀模具材切出的圖形再結合(合并)到一張產品上。無需形成整張的遮光片薄膜之后再進行材切,以去除與背光框架6中間部分相對應的遮光片薄膜,從而可以解決遮光片薄膜的浪費的問題,進而可以節約遮光片4的生產成本。如圖11至13所示,其中,如果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4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6的拐角位置重疊,此時由于遮光片4組件之間的重疊必然會造成遮光片4整體的厚度上的增加,從而導致背光源的厚度增加,進而影響顯示裝置的輕薄的要求。所以,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在所述背光框架6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4組件的重疊位置相配合的凹槽。此時背光框架6側邊上的凹槽與遮光組件的重疊位置凹凸配合,相對于現有的背光源的厚度并沒有增加,在節約遮光片4成本的同時也不影響顯示裝置的輕薄。其中,如果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4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6的拐角位置斷開,此時由于遮光片4組件之間存在斷開,也就是存在空隙,在對遮光片4進行信賴性實驗(高溫高濕,冷熱沖擊等等)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畫面不良,導致背光源的漏光現象。所以,在本實施例中優選地,在所述背光框架6上的側邊上設置有與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4組件的斷開位置相配合的凸起。由于背光框架6側邊上的凸起與遮光片4組件之間的空隙凹凸配合,從而可以避免背光源的漏光。在本實施例中,遮光片4優選為黑白雙面膠或黑黑雙面膠,用于背光框架6與光學膜片5之間的固定,以及防止背光源在其周邊的發生漏光。本實施例的背光源還包括導光板2,所述光學膜片5設置在所述導光板2的出光面上。進一步優選地,所述光學膜片5包括依次設置在所述導光板2出光面上的擴散片、棱鏡片、保護片。此時,還可以進一步優選地,該背光源為側入式背光源,該背光源的燈管組3設置于導光板2的側邊處,此時在所述導光板2背離出光面一側還設置有底反射片1,該底反射片I用于將來自燈管組3的光反射出導光板2。當然本實施例的背光源也可以優選為直下式,此時該背光源的燈光組設置于背離光學膜片5出光面的一側。該光學膜片5為擴散板,用于來自燈管組3的光擴散。實施例2: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實施例1中的背光源。該顯示裝置可以為:手機、平板電腦、電視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光源,包括:背光框架、光學膜片,以及設置在背光框架側邊與光學膜片之間的遮光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片包括與所述背光框架的各個側邊相對應的遮光片組件,且任意兩相鄰的所述遮光片組件在所述背光框架的拐角位置重疊或斷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天龍,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京東方茶谷電子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