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鉸鏈,包括鉸鏈盒、鉸鏈管、螺栓軸和固定螺母,其中所述鉸鏈盒與所述鉸鏈管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兩個所述盒壁上相應位置均設置有一個盒壁圓孔,所述鉸鏈管與所述鉸鏈盒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一個用于所述螺栓軸穿過的襯套,所述盒壁圓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螺栓軸的直徑,所述螺栓軸的直徑等于所述襯套的內徑,所述螺栓軸順次穿過一個所述盒壁圓孔、襯套和另一個所述盒壁圓孔,并通過所述固定螺母與所述鉸鏈盒緊固在一起。實現了其旋轉中心軸的可調整性,并且結構成本較低,在不影響鉸鏈系統性能的情況下,提高行李箱蓋系統與周邊零部件的匹配效果。(*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鉸鏈
本技術涉及汽車行李箱鉸鏈連接裝置
,尤其涉及一種可以調節其旋轉中心軸的鉸鏈。
技術介紹
目前,單軸鵝頸式行李箱蓋鉸鏈已被廣泛用于汽車行李箱蓋內,作為行李箱開啟的啟動機構。如圖1-2所示,該鉸鏈總成主要由鉸鏈盒 、鉸鏈彎管W和旋轉中心軸Y組成。鉸鏈盒 、鉸鏈彎管W通過該旋轉中心軸:V鉚接在一起。由于旋轉中心軸:V是一固定的鉚接軸,其不能調整移動。鉸鏈盒P沿上下方向固定在車身后衣帽架下,鉸鏈彎管2,與行李箱蓋總成螺紋連接在一起,隨著行李箱蓋共同繞旋轉中心軸3,旋轉,從而實現行李箱開關。該行李箱蓋中的鉸鏈雖然結構簡單,重量輕、成本低,但缺乏調整功能。當行李箱蓋與鉸鏈裝配好后,在扭桿彈簧、密封條、緩沖塊等的反力作用下,行李箱蓋會被頂起,導致行李箱蓋與外側圍零件之間的平整度超差,由于鉸鏈旋轉中心軸3,是固定的,不能高低前后調整,導致 鉸鏈彎管2'與行李箱蓋無法有效地實現上下前后調整、解決平整度超差問題,從而不能與周圍零件實現較好的匹配。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專利技術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提供一種能夠調整其旋轉中心軸位置的鉸鏈。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鉸鏈,包括鉸鏈盒、鉸鏈管、螺栓軸和固定螺母,其中所述鉸鏈盒與所述鉸鏈管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兩個所述盒壁上相應位置均設置有一個盒壁圓孔,所述鉸鏈管與所述鉸鏈盒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一個用于所述螺栓軸穿過的襯套,所述盒壁圓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螺栓軸的直徑,所述螺栓軸的直徑等于所述襯套的內徑,所述螺栓軸順次穿過一個所述盒壁圓孔、襯套和另一個所述盒壁圓孔,并通過所述固定螺母與所述鉸鏈盒緊固在一起。進一步地,所述盒壁上位于所述盒壁圓孔的周圍設置有多條刻度線。進一步地,所述多條刻度線包括多條水平排列在所述盒壁圓孔的周圍用于測量所述螺栓軸垂直位移的水平刻度線和多條垂直排列在所述盒壁圓孔的周圍用于測量所述螺栓軸水平位移的垂直刻度線。進一步地,所述多條刻度線中每兩條相鄰的所述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0.5mm。進一步地,所述鉸鏈管為彎管。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鉸鏈,其采用螺栓軸和固定螺母將鉸鏈盒和鉸鏈管緊固在一起,由于盒壁圓孔的直徑大于該螺栓軸的直徑,由此該螺栓軸可以根據需要在盒壁圓孔內實現上下前后移動調整定位,進而對鉸鏈管實現調整定位,從而使得鉸鏈管與行李箱蓋相對實現了上下、前后調整,調整了行李箱蓋與周邊零件的匹配;并且在盒壁圓孔外周設置刻度線,肉眼觀察即可實現調整定位,其結構簡單,便于安裝操作。【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單軸行李箱鉸鏈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所示的鉸鏈盒與鉸鏈旋轉中心軸相連接部分的剖視圖;圖3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鉸鏈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一種鉸鏈上的鉸鏈盒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3所示的一種鉸鏈上的鉸鏈盒、螺栓軸和襯套相連接部分的剖視圖;圖6為圖3所示的一種鉸鏈的側視圖。附圖標記對照表:1'-鉸鏈盒;2!-鉸鏈彎管;3'-旋轉中心軸;1-鉸鏈盒;11-盒壁;12-盒壁圓孔;13-刻度線;131-水平刻度線; 132-垂直刻度線;2-鉸鏈管;21-襯套;3-螺栓軸;4-固定螺母。【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來進一步說明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圖3-6所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鉸鏈,其主要用于汽車行李箱蓋內,作為行李箱開啟的啟動機構,包括鉸鏈盒1、鉸鏈管2、螺栓軸3和固定螺母4,其中該鉸鏈盒I與鉸鏈管2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11,兩個盒壁11上相應位置均設置有一個盒壁圓孔12,鉸鏈管2與鉸鏈盒I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一個用于螺栓軸3穿過的襯套21,其中該盒壁圓孔12的直徑大于螺栓軸3的直徑,螺栓軸3的直徑等于襯套2的內徑,該螺栓軸3順次穿過一個盒壁圓孔12、襯套21和另一個盒壁圓孔12,并通過固定螺母4與鉸鏈盒I緊固在一起。如圖4所示,鉸鏈盒I與鉸鏈管2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11,該兩個盒壁11之間具有一定的安裝空間,用于鉸鏈管2上的襯套21嵌入該安裝空間內。如圖3和圖5所示,安裝時,先將螺栓軸3的一端穿過一個左邊的盒壁圓孔12,再穿過鉸鏈管2上的襯套21,最后穿出右邊的盒壁圓孔12,再通過固定螺母4將螺栓軸3與鉸鏈盒I相緊固在一起,該螺栓軸3此時為鉸鏈管2與鉸鏈盒I之間的旋轉中心軸。由于,盒壁圓孔12的直徑大于該螺栓軸3的直徑,由此該螺栓軸3可以根據需要在盒壁圓孔12內實現上下前后移動調整定位,因此本技術提供的一種鉸鏈可以調整其旋轉中心軸在盒壁圓孔12內的位置。通過調整螺栓軸3在盒壁圓孔12內的位置,進而對鉸鏈管2實現調整定位,從而使得鉸鏈管2與行李箱蓋相對實現了上下、前后調整,調整了行李箱蓋與周邊零件的匹配,其結構簡單,便于安裝操作。如圖3所示,上述鉸鏈管2為彎管。其為鵝頸式彎管便于傳遞力矩,開啟汽車行李箱蓋。如圖4和圖6所示,盒壁11上位于盒壁圓孔12的周圍設置有多條刻度線13。該多條刻度線13包括多條水平排列在盒壁圓孔12的周圍用于測量螺栓軸3垂直位移的水平刻度線131和多條垂直排列在盒壁圓孔12的周圍用于測量螺栓軸3水平位移的垂直刻度線132。并且該多條刻度線13中每兩條相鄰的刻度線之間的距離為0.5mm。在盒壁圓孔12外周設置刻度線13,肉眼觀察即可實現調整定位,鉸鏈在手工調整過程中,能較直觀地按刻度線來確定螺栓軸3及鉸鏈管2的調整量,方便操作。在安裝時,首先根據CAE虛擬分析的行李箱蓋受到鎖、密封條、緩沖塊及扭桿等作用力下的變形量確定所需要的調整量;或者對實車行李箱蓋與周邊零部件配合間隙及不平度進行測量,得到實際應調整的量;再松開螺栓軸3及緊固螺母4,在鉸鏈盒I的盒壁圓孔12中上下前后向移動螺栓軸3及鉸鏈管2,按上述分析或實測的調整量調整好鉸鏈管2和螺栓軸3的位置后,擰緊緊固螺母4,鉸鏈管2及行李箱蓋就調整、裝配到位,行李箱蓋與周邊零部件配合間隙和平整度滿足了要求;在使用過程中或生產過程中,如出現部分行李箱蓋與周邊零部件配合不好的情況,可松開螺栓軸3及緊固螺母4,參考鉸鏈盒I的盒壁圓孔12周圍的刻度線13來調整螺栓軸3 (鉸鏈旋轉中心軸)的位置,再擰緊螺栓軸3及緊固螺母4,不需要工裝,即可簡單、直觀地調整行李箱蓋位置。本技術提供的鉸鏈,通過在鉸鏈盒的盒壁上設置盒壁圓孔,使其直徑大于螺栓軸的直徑,再與固定螺母配合實現了其旋轉中心軸的可調整性,并且結構成本較低,在不影響鉸鏈系統性能的情況下,提高行李箱蓋系統與周邊零部件的匹配效果。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原理和較佳的實施例。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本技術原理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若干其它變型,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鉸鏈,包括鉸鏈盒、鉸鏈管、螺栓軸和固定螺母,其中所述鉸鏈盒與所述鉸鏈管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兩個所述盒壁上相應位置均設置有一個盒壁圓孔,所述鉸鏈管與所述鉸鏈盒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一個用于所述螺栓軸穿過的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壁圓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螺栓軸的直徑,所述螺栓軸的直徑等于所述襯套的內徑,所述螺栓軸順次穿過一個所述盒壁圓孔、襯套和另一個所述盒壁圓孔,并通過所述固定螺母與所述鉸鏈盒緊固在一起。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鉸鏈,包括鉸鏈盒、鉸鏈管、螺栓軸和固定螺母,其中所述鉸鏈盒與所述鉸鏈管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兩個向下延伸的盒壁,兩個所述盒壁上相應位置均設置有一個盒壁圓孔,所述鉸鏈管與所述鉸鏈盒相連接的端部設置有一個用于所述螺栓軸穿過的襯套,其特征在于,所述盒壁圓孔的直徑大于所述螺栓軸的直徑,所述螺栓軸的直徑等于所述襯套的內徑,所述螺栓軸順次穿過一個所述盒壁圓孔、襯套和另一個所述盒壁圓孔,并通過所述固定螺母與所述鉸鏈盒緊固在一起。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永志,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