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自平衡重力荷載加載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工程領域的荷載加載試驗方法,屬于重力荷載試驗
技術介紹
目前,在土木工程等領域的科學研究過程中,需要進行很多動、靜力加載試驗。但現有的動、靜力試驗裝置都沒有配套的重力荷載加載裝置,而單純靠在測試物上吊掛或堆放等重力的重物來實現測試物的重力加載。但對于試驗中的測試物沒有穩定的結構(如一榀墻架),通過掛載重物比較難以實現。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自平衡重力荷載加載方法,通過滑輪組以及特定的傳遞裝置,能夠方便、穩定地實現重力荷載的加載。本專利技術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自平衡重力荷載加載方法,在分配梁上搭接“V”型掛載件,“V”型掛載件下方通過鋼絲繩Ⅱ連接有聯排滑輪組,聯排滑輪組包括上下并置的上排滑輪組和下排滑輪組,每排滑輪組由多個滑輪并排組成,上排滑輪組和下排滑輪組的滑輪之間用鋼絲繩Ⅰ依次纏繞,所述的鋼絲繩Ⅰ的一端固定在下排滑輪組上,鋼絲繩的另一端從上排滑輪組繞下形成自由端,在該自由端連接吊鉤,測試時,將測試試件置于反力底座上,測試試件的上部與分配梁接觸,用鋼絲繩Ⅲ將下排滑輪組連接在反力底座上,用鋼絲繩固定器將鋼絲繩Ⅲ固定在反力底座上,在吊鉤上吊掛所需的砝碼或其它重物,經聯排滑輪組將重物荷載放大,再經“V”型掛載件傳遞到分配梁上,分配梁再將荷載傳遞給測試試件,使整個裝置處于一個自平衡的狀態。作為上述方法的改進,所述的“V”型掛載件的下部通過兩根所述的鋼絲繩Ⅱ連接在上排滑輪組的軸部兩端,所述的下排滑輪組的軸部兩端通過兩根所述的鋼絲繩Ⅲ連接在反力底座上,反力底座上有與鋼絲繩 ...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平衡重力荷載加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配梁(9)上搭接“V”型掛載件(1),“V”型掛載件(1)下方通過鋼絲繩Ⅱ(11)連接有聯排滑輪組(3),聯排滑輪組(3)包括上下并置的上排滑輪組(3?1)和下排滑輪組(3?2),每排滑輪組由多個滑輪(10)并排組成,上排滑輪組(3?1)和下排滑輪組(3?2)的滑輪之間用鋼絲繩Ⅰ(2)依次纏繞,所述的鋼絲繩Ⅰ(2)的一端固定在下排滑輪組(3?2)上,鋼絲繩(2)的另一端從上排滑輪組(3?1)繞下形成自由端,在該自由端連接吊鉤(4),測試時,將測試試件(8)置于反力底座(6)上,測試試件(8)的上部與分配梁(9)接觸,用鋼絲繩Ⅲ(12)將下排滑輪組(3?2)連接在反力底座(6)上,用鋼絲繩固定器(5)將鋼絲繩Ⅲ(12)固定在反力底座(6)上,在吊鉤(4)上吊掛所需的砝碼或其它重物,經聯排滑輪組(3)將重物荷載放大,再經“V”型掛載件(1)傳遞到分配梁(9)上,分配梁(9)再將荷載傳遞給測試試件(8),使整個裝置處于一個自平衡的狀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平衡重力荷載加載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配梁(9)上搭接“V”型掛載件(1),“V”型掛載件(1)下方通過鋼絲繩Ⅱ(11)連接有聯排滑輪組(3),聯排滑輪組(3)包括上下并置的上排滑輪組(3-1)和下排滑輪組(3-2),每排滑輪組由多個滑輪(10)并排組成,上排滑輪組(3-1)和下排滑輪組(3-2)的滑輪之間用鋼絲繩Ⅰ(2)依次纏繞,所述的鋼絲繩Ⅰ(2)的一端固定在下排滑輪組(3-2)上,鋼絲繩Ⅰ(2)的另一端從上排滑輪組(3-1)繞下形成自由端,在該自由端連接吊鉤(4),測試時,將測試試件(8)置于反力底座(6)上,測試試件(8)的上部與分配梁(9)接觸,用鋼絲繩Ⅲ(12)將下排滑輪組(3-2)連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軍武,陳曉淼,路振花,謝偉,盧楠,常虹,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礦業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