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一種回流式散熱器,散熱器包括芯體;其改進之處在于:上油室設有進油口以及出油口,進油口與所述出油口中間設有堵板;所述芯體包括普通芯體以及轉換流向芯體;所述普通芯體的流道入口與所述進油口相通;所述普通芯體的流道出口與下油室入口連通;所述下油室出口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流道入口連通;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流道出口與所述出油口相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回流式散熱器整體性能及可靠性較高,其熱側流體接口布置優化,不再需要外接復雜管路或其他外接回流通道來達到改變流體流向的作用,節省空間,降低阻力。(*該技術在2024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回流式散熱器,散熱器包括芯體;其改進之處在于:上油室設有進油口以及出油口,進油口與所述出油口中間設有堵板;所述芯體包括普通芯體以及轉換流向芯體;所述普通芯體的流道入口與所述進油口相通;所述普通芯體的流道出口與下油室入口連通;所述下油室出口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流道入口連通;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流道出口與所述出油口相通。本技術提供的回流式散熱器整體性能及可靠性較高,其熱側流體接口布置優化,不再需要外接復雜管路或其他外接回流通道來達到改變流體流向的作用,節省空間,降低阻力。【專利說明】一種回流式散熱器
本技術屬于散熱
,具體涉及一種散熱器回流結構,特別涉及一種釬焊一體式的方式形成的一種散熱器回流裝置。
技術介紹
現代車輛因其承載多種功能,所以車用散熱器整體無疑會受到空間的限制,對于各部件的外形及接口布置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為節省空間,有時需將流體進出接口布置在同一側。這時針對單流程的散熱器必須外接復雜管路或采用回流結構來實現流向轉換,無疑這會導致需求更多的空間,與設計緊湊相悖。
技術實現思路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取的方式如下:一種回流式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芯體;其特征在于:上油室(4)設有進油口(I)以及出油口(2),所述進油口(2)與所述出油口(I)中間設有堵板(3);所述芯體包括普通芯體(7)以及轉換流向芯體(5);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入口與所述進油口(I)相通;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出口與下油室(6)入口連通;所述下油室(6)出口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入口連通;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出口與所述出油口(I)相通。其中,轉換流向芯體(5)采用釬焊方式與所述普通芯體(7)連接。其中,普通芯體(7)的冷側和熱側為散熱器翅片。其中,轉換流向芯體(5)冷側為封條結構。其中,堵板(3)末端置于所述普通芯體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連接處。其中,轉換流向芯體的體積與整體所述芯體體積的比例根據出油口位置確定。本技術提供的一種散熱器,具有以下優點: 1、在該散熱器中,其散熱器熱側流體接口布置優化,不再需要外接復雜管路或其他外接回流通道來達到改變流體流向的作用,節省空間,降低阻力。2、該散熱器主要核心在于散熱器芯體部分的排布,該芯體部分在普通散熱器芯體部分的基礎上,集成了轉換流向芯體部分,采用釬焊一體成型的方式,將二者集成為一個整體。3、散熱器芯體部分采用鋁制板翅式形式,真空釬焊一體成型,整體性能及可靠性較高;在普通芯體部分之外增加了轉換流向芯體部分,使散熱器熱側流體能夠在芯體部分完成回流的過程。4、轉換流向芯體部分在熱側流體回流的過程中,還能與周遭介質產生二次傳熱的效果;單流程散熱器整體因為設計及空間要求,其封頭部分(水室或油室)必須在同一側布置熱側流體進出接口,采用該回流結構芯體部分,則不用再額外設計外接調整管路,同時,也大大優化了空間使用率。【專利附圖】【附圖說明】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圖1:散熱器結構示意圖圖2:芯體結構其中:1_進油口,2-出油口,3-堵板,4-上油室,5-轉換流向芯體,6-下油室,7普通芯體【具體實施方式】如附圖1所示:本技術提供的一種回流式散熱器,包括芯體、上油室及下油室;在上油室中進油口與出油口之間用堵板相隔。芯體連接于上油室與下油室之間。芯體包括普通芯體以及轉換流向芯體,轉換流向芯體采用釬焊方式連接至普通芯體側面;普通芯體的流道與進油口連通,轉換流向芯體的流道與出油口連通,使其成為一體式回流結構。如圖2所示:其中,散熱器芯體為矩形,芯體中冷熱兩側均排布有散熱器翅片,冷熱側流體在此完成換熱過程。普通芯體與轉換流向芯體的區別在于:普通芯體設有冷側翅片,在冷側空氣流通時與空氣產生熱交換,而轉換流向芯體冷側為封條結構,不具備冷側空氣流通及熱交換的功能。轉換流向芯體的體積與整體所述芯體體積的比例一般需要根據出油口位置確定,不宜過大。堵板末端置于普通芯體與轉換流向芯體的連接處,以保證從進油口流入散熱器的熱側油流體只能通過芯體部分進行熱交換而不會直接通過出油口流出。散熱器工作時,普通芯體部分及轉換流向芯體部分構成回流結構,二者通過釬焊方式集成為一個整體。作為熱側流體的油從上油室進口處進入,由于中間堵板的阻隔,不能直接從出口流出,于是先經過上油室,進入普通芯體部分,普通芯體部分的熱側油流體與冷側空氣交叉流動,通過高效翅片原件進行熱交換,流出的油通過下油室、因為壓力原因進入轉換流向芯體向上流動,與此處熱側翅片發生二次傳熱,之后再從油出口流出。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上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依然可以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未脫離本技術精神和范圍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權利要求】1.一種回流式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芯體;其特征在于:上油室(4)設有進油口(I)以及出油口(2),所述進油口(2)與所述出油口(I)中間設有堵板(3);所述芯體包括普通芯體(7)以及轉換流向芯體(5);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入口與所述進油口(I)相通;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出口與下油室(6)入口連通;所述下油室(6)出口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入口連通;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出口與所述出油口(I)相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采用釬焊方式與所述普通芯體(7)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普通芯體(7)的冷側和熱側為散熱器翅片。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冷側為封條結構。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板(3)末端置于所述普通芯體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的連接處。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體積與整體所述芯體體積的比例根據出油口位置確定。【文檔編號】F28D1/02GK203687690SQ201420021998【公開日】2014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4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4日 【專利技術者】谷操, 王凝嵐, 衛繼新, 李寶倬, 姜紅霞, 張敏, 董慶麗, 趙迎豐, 蘆柯京 申請人:北京豐凱換熱器有限責任公司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回流式散熱器,所述散熱器包括芯體;其特征在于:上油室(4)設有進油口(1)以及出油口(2),所述進油口(2)與所述出油口(1)中間設有堵板(3);所述芯體包括普通芯體(7)以及轉換流向芯體(5);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入口與所述進油口(1)相通;所述普通芯體(7)的流道出口與下油室(6)入口連通;所述下油室(6)出口與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入口連通;所述轉換流向芯體(5)的流道出口與所述出油口(1)相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谷操,王凝嵐,衛繼新,李寶倬,姜紅霞,張敏,董慶麗,趙迎豐,蘆柯京,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豐凱換熱器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