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包括層式分流裝置和層式收集裝置,分流裝置和收集裝置都多于1層,通過收集到地表流和不同深度的表層滲流的水,進而測量面源污染物的通量。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有以下優勢:(1)占地面積小,不改變被測目標體(例如濕地、河流、湖泊)的結構,不影響被測目標的正常運行;(2)裝置輕便,機動性好,應用范圍廣;(3)結構簡單,安裝方便;(4)根據設置深度和層數能夠收集測量不同深度的滲流水。(*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
本技術涉及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屬于面源污染監測領域。
技術介紹
研究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是濕地、湖泊、河流等水體的面源污染調查的重點,一方面能夠獲得所關注對象的生態系統內污染物的遷移信息,確定面源污染物的負荷情況;另一方面連續性的通量監測能夠準確掌握其環境質量狀況及演變趨勢,是制定環境管理方案及研發環保技術的重要依據。另外,研究地表面源污染物的遷移通量還可以確定優先治理的污染物,還能為實現面源污染物總量控制提供基礎資料。進入濕地、湖泊、河流等的污染物主要通過匯流、漫流及大氣沉降等幾種形式。通過匯流形式進入的水量監測相對簡單,可通過測量匯流斷面及流速等方法測定;通過大氣沉降形式進入的污染物,可以通過對雨水收集測量,其技術方法目前已經發展比較成熟。而通過地表漫流及滲透方式進入濕地、湖泊、河流的污染物卻不能直接測定,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為集水池法或攔截溝法,即通過設置攔截溝,在攔截溝末端設置集水池(有的采用體積巨大的收集桶),將水流收集在集水池或收集桶中。該方法存在以下缺點:①占地面積大,破壞了土地原有的物理特征集水池屬于固定設施,機動性差,不能重復利用。目前,雖有個別裝置解決了地表流的收集問題,且能避免其他裝置占地面積大、機動性差等缺點,但未考慮表層滲流水的收集監測問題,所以本領域中需要一種既能對面源地表徑流污染物進行監測,又能對面源滲流水中污染物進行監測的裝置,并且至少部分或全部地避免上述缺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通量測量裝置,通過收集地表流及表層滲流的水,進而對一段時間內污染物的通量進行監測。測定時間可以持續一周、一個月或更長,也可針對每次暴雨進行一次監測。本技術涉及如下的裝置:1、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I),其特征在于:包括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其中層式分流裝置(2)每層前端是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后端設有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由連通連接管(6)與層式收集裝置(3)的進水口(7)連通;層式收集裝置(3)設有進氣管(10),在層式收集裝置進氣管(10)上每層都設有進氣口(11),每層都設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優選地,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和進水口(7)連接關系相對應。連接關系相對應應理解為:處于上層的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和處于上層的進水口(7)連接,處于下層的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和處于下層的進水口(7)連接,處于同一層的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和處于同一層的進水口(7)連接。2、根據前述第I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層數相等。3、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2)每層前端的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設置一個坡度,其縱截面為上大下小的梯形,所述坡度任選是10_30度。4、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處設有過濾網。5、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保持水平安置。6、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安置時,層式分流裝置(2)第一層的進水口與地面齊平,第二層往下埋沒在地下。7、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2)在前,層式收集裝置(3)在后,且層式收集裝置(3)的每層的安置高度要低于層式分流裝置(3)相應層的安置高度。8、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收集裝置(3)設有的進氣管(10)上進氣孔(11)位于每一層的頂部位置。9、根據前述第8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進氣管(10)為直角彎管,進氣方向與地面平行。10、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層設置的出水管(12)的底端位于每一層的底部位置。11、根據前述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泵連接于層式收集裝置(3)的出水口(8)。本技術的裝置主要由層式分流裝置及層式收集裝置兩部分組成,兩者中間用管連接。使用時,層式分流裝置在前,層式收集裝置在后。層式分流裝置分為多于I層,可選2-4層,優選在每層前端都有紗網遮擋,用于防止大顆粒污染物進入裝置,堵塞裝置,而影響使用效果。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選擇紗網的孔徑。層式分流裝置每層前端設計一個坡度,保證水流能順利通過裝置,避免出現壅水。坡度適合范圍為10-30°。層式分流裝置在安置時,第一層露置在地面之上,用于收集地面漫流,其余層埋置在地面之下,用于收集不同深度的地下滲流水。層式收集裝置與層式分流裝置對應,例如,當層式分流裝置為4層時,層式收集裝置也設置4層,每一層用于收集通過層式分流裝置相應層的水流。可根據當地降雨量及試驗監測時間等,設置不同的收集容量。層式收集裝置設置出氣管,出氣管在每層的相應位置都開有進氣孔,保證與外界大氣連通。每層都設置一根出水管,出水口設置在第一層的頂部。當需要取出收集裝置內集水時,可用泵或其他抽提裝置例如泵連接于層式收集裝置的出水口,抽取收集水,根據出水管底部的位置和抽水量可以確定收集裝置中的水量。【附圖說明】圖1:為該技術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I)的結構示意圖。圖中示出層式分流裝置(2)、層式收集裝置(3)、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連接管(6)、層式收集裝置進水口(7)、層式收集裝置進氣管(10)其上設有進氣口(9),和出水管(12),其上設有出水口(8)。層式收集裝置進氣管(10)和出水管(12)結構見圖2和3。圖2:為層式收集裝置的進氣管(10)平面布置圖。圖中示出進氣口(9)和進氣孔(11)。圖3:為層式收集裝置的出水管(12)平面布置圖。圖中示出層式收集裝置出水口⑶。圖4:為層式分流裝置(2)其中一層的側視圖。圖中示出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具體實施方式】在一個實施方案中,如圖1所示的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I),包括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兩部分,所述的層式分流裝置和層式收集裝置各分為多于I層,例如圖中顯示的4層,分別承接地表徑流和不同深度的地下滲流的水;層式分流裝置每層后端設置一個或多個出水口,例如圖中顯示的每層兩個(共8個)出水口(5),每層收集裝置的前端有相應數目的進水口(7),層式分流裝置的出水口(5)和層式收集裝置的相應進水口(7)之間用連接管(6)連接(圖中示例性顯示一條連接),收集裝置每層都有一個出水口(8)和進氣口(9) ,進氣管(10)每層相應位置都開有進氣孔(11),進氣孔位于每一層的頂部位置,可以保證收集裝置內氣壓與大氣相通,出水管(12)底端位于每一層的底部位置。該裝置在使用時,分流裝置在前,收集裝置在后,在安裝時,確保其水平安置,分流裝置的前端進水口與地面齊平,收集裝置每層的安放高度要低于分流裝置相應層的高度,確保通過分流裝置的水順利進入收集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其中層式分流裝置(2)每層前端是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后端設有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由連通連接管(6)與層式收集裝置(3)的進水口(7)連通;層式收集裝置(3)設有進氣管(10),在層式收集裝置進氣管(10)上每層都設有進氣口(11),每層都設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I),其特征在于:包括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其中層式分流裝置(2)每層前端是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后端設有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由連通連接管(6)與層式收集裝置(3)的進水口(7)連通;層式收集裝置(3)設有進氣管(10),在層式收集裝置進氣管(10)上每層都設有進氣口(11),每層都設有出水管(12),上有出水口(8)。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層式分流裝置(2)和層式收集裝置(3)的層數相等,并且/或者其中層式分流裝置出水口(5)和進水口(7)連接關系相對應。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2)每層前端的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設置一個坡度,其縱截面為上大下小的梯形。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坡度是10-30度。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項所述的地表面源污染物遷移通量測量裝置,其特征在于:層式分流裝置進水口(4)設有過濾網。6.根據權利要求1-4...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春,李春華,孔祥龍,
申請(專利權)人:葉春,李春華,孔祥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