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機械混合攪拌器,主要為了提供一種混合均勻度高、運行可靠、施工安裝方便的機械混合攪拌器。本發明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相連,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本發明專利技術,藥液混合均勻、用藥量省、制作簡單、、制作靈活、維護成本低、節省電耗。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專利技術公開一種機械混合攪拌器,主要為了提供一種混合均勻度高、運行可靠、施工安裝方便的機械混合攪拌器。本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相連,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本專利技術,藥液混合均勻、用藥量省、制作簡單、、制作靈活、維護成本低、節省電耗。【專利說明】機械混合攪拌器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機械混合攪拌器。
技術介紹
目前在給排水處理混合系統中,采用的方法可分水力混合和機械混合。I)水力混合。水力混合包括水泵混合、管式靜態混合器混合、擴散混合器混合、跌水混合和水躍混合。水泵混合是在來水水泵的吸水管投加藥液,通過水泵葉輪的高速轉動以達到混合目的。管式靜態混合器是在來水管道中設置一段多節固定葉片,使水流在其中產生渦旋及交叉流動從而達到混合目的。擴散混合器是在孔板混合器前加上錐形配藥帽,利用孔板混合器形成的渦流和逆向流而達到混合目的。跌水混合和水躍混合都是通過水位跌落產生的渦流達到混合的目的。總之,水力混合不需外加混合的動力設備,但在處理規模、構筑物間的相對距離(包括高程和水平方向)、混合均勻程度等方面均有各自不同的局限性、且均不能適應流量的變化。2)機械混合。機械混合是目前給排水處理主要混合方法。機械混合是將藥液投放到混合池里,通過機械攪拌,將來水與藥液混合,機械攪拌與藥液投放是兩個獨立的部分。藥液投放即藥液通過管道釋放到混合池中。由于來水(尤其污水)水質和水量有變化,因此投藥量需根據來水水質水量動態調整。機械攪拌,即機械混合攪拌器。機械混合攪拌器混合能適應流量的變化,雖然存在機械設備的維修維護,但因其混合效果好、適應性強而應用廣泛。機械混合攪拌器根據槳板形式有槳式、推進式等。槳式因其構造簡單、加工制造容易而得到大量使用。但與推進式相t匕,效能較低。為提高混合效果,槳式攪拌器的直徑、寬度、距池底距離、攪拌器層數等參數與混合池的比例關系均較大,所需功率較大,故耗材多、能耗高。推進式攪拌機效能高,但設計、制造較復雜,要達到理想的混合均勻度,往往需選用進口產品(如凱米尼爾、萊寧等),造價高。由于傳統機械混合攪拌器與藥液投放系統是兩個獨立部分,無論是槳式攪拌機,還是推進式攪拌機,均存在加藥點與攪拌器分離,造成攪拌耗能大,達到理想的混合均勻度難度大、造價高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制造便利,耗材少,造價低,混合均勻度高、運行可靠、施工安裝方便的機械混合攪拌器。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所述攪拌器設置在混合池中,所述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相連,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進一步地,所述攪拌軸為直徑為50-100mm的空心管。進一步地,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I至4根所述條狀多孔管,所述條狀多孔管交錯插設在所述攪拌軸上。具體地,所述多孔管上的孔數為4至200個。特別地,所述加藥管和所述攪拌軸通過旋轉接頭相連接。進一步地,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和所述電機驅動連接的減速機,還包括支撐所述電機和減速電機的機座。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套設在所述攪拌軸上的上、下軸承以及鏈輪或齒輪,所述鏈輪或齒輪和減速機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特別地,所述混合池內設有導流板。本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將攪拌軸設置成空心管狀,采用多孔管作為攪拌臂,將藥液通過管道和旋轉接頭注入攪拌軸中心,通過攪拌軸將藥液均勻輸送到各攪拌臂(多孔管),在攪拌軸旋轉的過程中將藥液通過多孔管均勻地射流到水體,使藥劑與水體快速均勻混合。與傳統機械攪拌器相比,藥液混合均勻、用藥量省(可降10%);制作簡單、投資省(可省20%以上);制作靈活,維護成本低(可省10%以上);節省電耗(比槳式攪拌機節省15%-20%)。【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本專利技術機械混合攪拌器,所述攪拌器設置在混合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相連,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機械混合攪拌器,所述攪拌器設置在混合池中,所述混合池上分別設有進水管16、出水管17,且在所述混合池內設有導流板6。所述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14,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8相連,所述加藥管和所述攪拌軸通過旋轉接頭9相連接。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所述驅動裝置包括電機I和所述電機驅動連接的減速機2,還包括支撐所述電機和減速電機的機座3。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套設在所述攪拌軸上的上、下軸承10、12以及鏈輪或齒輪5、11,所述鏈輪或齒輪和減速機的動力輸出端相連接。具體使用時:I)根據來水處理量和混合時間計算出混合池的容積,確定混合池的形狀和各部分的尺寸,確定混合池內液位的高度。2)計算混合池的當量直徑D3)根據當量直徑D和液位高度確定多孔管(支管)的長度以及底層多孔管(支管)距池底的距離、支管布置層數。4)根據當量直徑D以及底層多孔管的布置位置,計算混合池導流板的大小和設置位置、高度。5)根據投藥量及出液流速,確定多孔管(支管)的管徑、開孔數、孔距、孔徑。6)根據混合均勻度確定攪拌器邊緣線速度。混合器工作原理:待處理來水經管16進入混合池7,藥液由加藥管8流入攪拌器旋轉攪拌軸14的管內,藥液在軸內旋轉向下流動,均勻地進入各個多孔管15,藥液隨著多孔管15 (本實施例為三層)轉動的過程中通過各個出液孔均勻地將藥液射入側下方的水體(待處理來水)中。與混合池內的水體快速、充分地混合,使藥液均勻地擴散到水體(待處理來水)中。經加藥混合后的待處理水經管17流出進入后續的絮凝沉淀處理系統。本專利技術將攪拌器的攪拌軸設計成空心的管狀,需投加的藥劑通過管道和旋轉接頭注入攪拌器的空心攪拌軸內,在攪拌軸上每隔一段距離設置一字型多孔管,各層多孔管交錯呈90°角。在支管上每隔一定距離開出液孔。隨著攪拌軸的轉動,藥液均勻地射入水體,同時隨著攪拌軸帶動各層支管轉動,對水體形成強烈的攪動,使所投加的藥劑在很短的時間內均勻地擴散到整個水體。本實施例所述的攪拌器,I)在整個混合池內多點投藥,使整個混合池內始終各個方向布藥均勻。2)多孔管數十甚至百計的出液口對水體側下方的射流作用,使水體產生強烈攪動,產生無數的渦流、旋流,促進混合。3)攪拌軸和支管均為不銹鋼管或塑料管,取材方便,價格便宜,不需特殊的設備制作。4)攪拌軸和電機、減速器的中軸通過鏈條或齒輪偏離,利于水下設備的安裝和拆除,維護方便。5)攪拌軸和支管的連接采用螺紋或法蘭連接,可局部更換,安裝維護便利,更換成本低廉。6)攪拌軸為空心,重量輕,動力消耗低。7)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裝配,適應性強。8)耐腐蝕。以國內某鋼廠中水,日處理污水10000噸,預處理采用高效澄清池處理工藝,為例進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機械混合攪拌器,所述攪拌器設置在混合池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器包括驅動機構、所述驅動機構通過傳動機構驅動的攪拌軸,其中所述攪拌軸為空心結構,所述攪拌軸和加藥管相連,所述攪拌軸上間距插設有若干條狀多孔管,且所述攪拌軸和所述多孔管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旭,
申請(專利權)人:中冶華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