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雙端鹵素燈珠,包括第一燈腳、第一鉬片、第一夾板、燈泡殼體、燈絲、第二夾板、第二鉬片、第二燈腳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固定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固定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燈腳和第一鉬片電連接,均固定于第一夾板中,所述第一鉬片和所述燈絲電連接,所述燈絲還與所述第二鉬片電連接,所述第二鉬片和所述第二燈腳電連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所述紅外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外壁。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燈泡殼體外部設置紅外反射膜,對雙端鹵素燈珠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回燈絲,從而使燈絲產生更多的可見光,實現了電能的充分利用。(*該技術在2023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專利摘要】本技術公開了一種雙端鹵素燈珠,包括第一燈腳、第一鉬片、第一夾板、燈泡殼體、燈絲、第二夾板、第二鉬片、第二燈腳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固定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固定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燈腳和第一鉬片電連接,均固定于第一夾板中,所述第一鉬片和所述燈絲電連接,所述燈絲還與所述第二鉬片電連接,所述第二鉬片和所述第二燈腳電連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所述紅外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外壁。本技術通過在燈泡殼體外部設置紅外反射膜,對雙端鹵素燈珠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回燈絲,從而使燈絲產生更多的可見光,實現了電能的充分利用。【專利說明】雙端鹵素燈珠
本技術涉及一種照明設備,尤其涉及一種雙端鹵素燈珠。
技術介紹
鹵素燈珠作為常用的照明設備,在各個照明領域中具有廣泛的應用。鹵素燈珠是通過將其燈腳與供電電源相連接,對燈絲加熱產生可見光,因此,對鹵素燈珠的輸入的電能消耗主要分為三部分:一部分用于加熱燈絲以呈可見光發出,從而產生照明效應;另一部分以熱量散出;還有一部分以紅外線發出;但傳統結構的鹵素燈珠無法消除產生紅外光譜所消耗的電能,使得鹵素燈珠的節能效果不理想。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采用紅外反射膜,將雙端鹵素燈珠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回燈絲,從而充分利用電能的雙端鹵素燈珠。本技術解決技術問題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雙端鹵素燈珠,包括第一燈腳、第一鑰片、第一夾板、燈泡殼體、燈絲、第二夾板、第二鑰片、第二燈腳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夾板和所述第二夾板與所述燈泡殼體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燈腳和第一鑰片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夾板上,所述第一鑰片和所述燈絲電連接,所述燈絲還與所述第二鑰片電連接,所述第二鑰片和所述第二燈腳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上;所述紅外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外壁上??蛇x的,所述燈泡殼體包括第一燈泡殼體、第二燈泡殼體和用于連接第一燈泡殼體與第二燈泡殼體的連接部;所述燈絲包括第一發光體、第二發光體和跳節,所述第一發光體位于所述第一燈泡殼體內,所述第二發光體位于所述第二燈泡殼體內,所述第一發光體和所述第一鑰片電連接,所述第二發光體和所述第二鑰片電連接,所述第一發光體和所述第二發光體通過跳節電連接??蛇x的,還包括第一發光體支撐架和第二發光體支撐架,所述第一發光體支撐架固定于所述第一夾板上,并支撐所述第一發光體,所述第二發光體支撐架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上,并支撐所述第二發光體??蛇x的,所述燈泡殼體呈橢球形??蛇x的,所述第一燈泡殼體和所述第二燈泡殼體均呈橢球形??蛇x的,所述燈絲位于所述燈泡殼體的軸心線上。可選的,所述第一發光體位于所述第一燈泡殼體的軸心線上,所述第二發光體位于所述第二燈泡殼體的軸心線上。可選的,所述連接部的截面為圓形或長方形??蛇x的,還包括燒尖,設置于所述連接部上??蛇x的,還包括夾點,設置于所述連接部內,支撐所述跳節。本技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術通過在燈泡殼體外部設置紅外反射膜,對雙端鹵素燈珠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回燈絲,從而使燈絲產生更多的可見光,實現了電能的充分利用。【專利附圖】【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雙端鹵素燈珠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雙端鹵素燈珠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中雙端鹵素燈珠的連接處的剖視放大圖;圖中標記不意為:1-第一燈腳,2-第一夾板,3-第一鑰片,4-第一發光體支撐架,5-第一發光體,6-第一燈泡殼體,7-夾點,8-燒尖,9-第二燈泡殼體,10-第二發光體,11-第二發光體支撐架,12-第二夾板,13-第二鑰片,14-第二燈腳,15-連接部,16-跳節,17-燈絲?!揪唧w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闡述。實施例1參考圖1、圖2 ;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端鹵素燈珠,包括第一燈腳1、第一鑰片3、第一夾板2、燈泡殼體、燈絲17、第二夾板12、第二鑰片13、第二燈腳14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2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12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夾板2和所述第二夾板12與所述燈泡殼體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燈腳I和第一鑰片3電連接,均固定于第一夾板2中,所述第一鑰片3和所述燈絲17電連接,所述燈絲17還與所述第二鑰片13電連接,所述第二鑰片13和所述第二燈腳14電連接,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12 ;所述紅外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外壁,以對雙端鹵素燈珠所產生的紅外線反射回燈絲,從而使燈絲產生更多的可見光,實現了電能的充分利用。參照圖1、圖3 ;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燈泡殼體包括第一燈泡殼體6、第二燈泡殼體9和用于連接第一燈泡殼體6與第二燈泡殼體9的連接部15 ;所述燈絲17包括第一發光體5、第二發光體10和跳節16,所述第一發光體5位于所述第一燈泡殼體6內,所述第二發光體10位于所述第二燈泡殼體9內,所述第一發光體5和所述第一鑰片3電連接,所述第二發光體10和所述第二鑰片13電連接,所述第一發光體5和所述第二發光體10通過跳節16電連接。通過連接部15對燈泡殼體的分割,使得燈泡殼體的總體積變小,能適應更多的應用環境。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連接部的的截面為圓形或長方形;以利于所述燈泡殼體的成型。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雙端鹵素燈珠還包括第一發光體支撐架4和第二發光體支撐架11,所述第一發光體支撐架4固定于所述第一夾板2上,并支撐所述第一發光體5,所述第二發光體支撐架11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12上,并支撐所述第二發光體10,以更牢固地支撐所述第一發光體5和第二發光體10。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燈泡殼體、所述第一燈泡殼體6和所述第二燈泡殼體9均呈橢球形,所述燈絲17、所述第一發光體5和所述第二發光體10位于所述相對應的燈泡殼體的軸心線上。從而實現紅外線更完全的反射和利用。本實施例中,可選的,所述雙端鹵素燈珠還包括燒尖8,設置于所述連接部15上,以對所述雙端鹵素燈珠內部填充鹵素氣體。所述雙端鹵素燈珠還包括夾點7,設置于所述連接部15內,支撐所述跳節16,從而使第一發光體5和第二發光體10更牢固的固定,提升雙端鹵素燈珠的抗震性能。以上實施例的先后順序僅為便于描述,不代表實施例的優劣。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技術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緳嗬蟆?.一種雙端齒素燈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燈腳、第一鑰片、第一夾板、燈泡殼體、燈絲、第二夾板、第二鑰片、第二燈腳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夾板和所述第二夾板與所述燈泡殼體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燈腳和第一鑰片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夾板上,所述第一鑰片和所述燈絲電連接,所述燈絲還與所述第二鑰片電連接,所述第二鑰片和所述第二燈腳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上;所述紅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雙端鹵素燈珠,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燈腳、第一鉬片、第一夾板、燈泡殼體、燈絲、第二夾板、第二鉬片、第二燈腳和紅外反射膜;所述第一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一端,所述第二夾板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另一端,所述第一夾板和所述第二夾板與所述燈泡殼體一體成型;所述第一燈腳和第一鉬片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第一夾板上,所述第一鉬片和所述燈絲電連接,所述燈絲還與所述第二鉬片電連接,所述第二鉬片和所述第二燈腳電連接,并且均固定于所述第二夾板上;所述紅外反射膜設置于所述燈泡殼體的外壁上。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覃軍,李新,
申請(專利權)人:秦皇島嘉隆高科實業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