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茶黃素飲片,其包括茶黃素含量至少為10wt%的茶葉提取物以及飲片輔料;其中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3。本發明專利技術還公開了由該飲片制成的茶黃素飲料。當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茶黃素飲片溶于水或制成飲料時,可在較長時間內不產生渾濁,并具有降血脂功效;更佳地則具有飲片崩解快、穩定性較佳而儲存時間長等特點;且制成的水溶液或飲料可消除苦澀味而風味更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茶黃素的可食用產品,特別涉及一種茶黃素飲片及飲料。
技術介紹
茶黃素是一類由紅茶中多酚類及其衍生物酶促氧化縮合而來的化合物,最早是由Roberts?E.A.H.發現的,其結構通式為:其中:R1為H或G;R2為H或G;G為它不僅作為衡量紅茶品質的重要指標,也是紅茶中發揮生物學作用的主要物質,具有良好的醫藥保健功能。本申請人在專利號為02111512.5的中國專利中公開了茶黃素的降血脂用途,并給出了使用有效量。2002年,在國際著名的醫學雜志JAMA中,報道了一種富含茶黃素的茶葉提取物膠囊,它被服用了3個月以后,高血脂人群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血清總膽固醇水平均明顯的降低。但是由于茶黃素化學性質的不穩定性,容易進一步氧化生成高分子不溶性物質,以及強烈的苦澀感等原因,一直制約了茶黃素及富含茶-->黃素的茶葉提取物在藥品食品領域的應用,特別是其溶液形式的產品,無法保存,且還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即類似于日常可見的品質較好的富含茶黃素的紅茶茶湯在冷后會出現“冷后渾”的現象。因此,現有的茶飲料中茶黃素的含量甚低,降血脂的功效也不明顯。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首要技術問題是上述茶黃素溶液不穩定及“冷后渾”問題,即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茶黃素飲片,當其溶于水或制成飲料時,可在較長時間內不產生渾濁,且使茶黃素具有較佳的穩定性。本專利技術的茶黃素飲片包括茶黃素含量至少為10wt%的茶葉提取物以及飲片輔料;其中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3。在本專利技術的茶黃素飲片中,作為活性成分的茶黃素的使用有效量應根據具體的待防治病情、使用者的年齡和生理狀況、療程長短等因素而確定。本專利技術人經過試驗研究發現,根據上述本申請人的中國專利中已公開的茶黃素在降血脂方面的使用有效量:一般成人(以70kg計)的每天給藥劑量為50~500mg(通常在50~200mg之間),在茶黃素飲片中富含茶黃素的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的含量至少為10%,該茶葉提取物的使用量以其中茶黃素達到有效量為準;而為了避免其制成水溶液時出現“冷后渾”現象,則需降低提取物中咖啡因的含量,其中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3。故本專利技術所用的茶葉提取物可以是任何現有符合上述兩項標準的茶葉提取物,如市售的茶黃素含量一般在10~40%的茶葉提取物,或如上述CN?02111512.5專利中公開的從茶葉中提取的茶黃素純品。如果上述茶葉提取物中咖啡因含量較高,使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小于10∶3,則需要對該茶葉提取物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使其咖啡因含量降低,如將該茶葉提取物溶于水中,然后用等體積的乙酸乙酯萃取,接著乙酸乙酯相用檸檬酸水溶液洗滌。同時,為避免使茶黃素損失太多,本專利技術人通過正交試驗摸索,確定-->了優化的脫咖啡因的條件,即乙酸乙酯∶檸檬酸水溶液=5∶1(v/v),洗滌2次,水相pH值2.5為最佳條件,將洗滌后的酯相干燥即得本專利技術茶葉提取物。本專利技術所說的飲片輔料可以是將上述富含茶黃素的茶葉提取物粘合混合制成片劑,且可溶于水的藥學或食品學上可接受的任何載體,如硬脂酸鎂,可壓性淀粉,微晶纖維素等。本專利技術為使該飲片在使用時,能快速崩解而溶于溶液中,該飲片輔料較佳地是包括酸源和堿源組成的崩解酸堿對,該酸源和堿源能在水中反應生成二氧化碳。這里所說的酸源通常選用食用的酸性物質,比如,檸檬酸、酒石酸、富馬酸、己二酸、蘋果酸等;堿源則選用可食用的、能與H+反應生成二氧化碳的堿性物質,主要是指碳酸鈉、碳酸鉀、碳酸鈣等碳酸鹽,以及碳酸氫鈉、碳酸氫鉀等碳酸氫鹽。在研究飲片穩定性的實驗中發現,用碳酸氫鹽作為堿源的飲片中茶黃素的穩定性要明顯高于碳酸鹽作為堿源,故為使茶黃素具有較佳的穩定性,本專利技術飲片中的堿源優選碳酸氫鹽,特別是堿金屬的碳酸氫鹽。另外,考慮到某些人,如高血壓、水腫、心、肝、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不適宜多食用鈉鹽,更優選的堿源是碳酸氫鉀。而為保證茶黃素的穩定性、制粒的簡便可行性以及飲片的崩解快速和產生的氣泡適中,本專利技術的酸源優選自酒石酸、富馬酸和己二酸中的一種或幾種;該茶葉提取物與酸源、堿源的重量比優選為1∶0.1~1∶0.1~1,更優選1∶0.18~0.85∶0.18~0.85。在本專利技術一較佳實施例中,所述的酸源為酒石酸,堿源為碳酸氫鉀,該茶葉提取物∶酒石酸∶碳酸氫鉀的重量比為1∶0.2~0.5∶0.2~0.5,更優選1∶0.27~0.41∶0.41~0.27,其崩解速度和制粒的效果最佳。較佳地,為使飲片中茶黃素更穩定,該飲片中還可以含有抗氧化劑,如適合食品中添加的抗壞血酸和亞硫酸鈉等。更佳地是抗壞血酸,該抗壞血酸∶茶黃素的重量比優選為1~10∶75,當此比例太小時,特別是小于1∶75時,茶黃素的降解超過5%,高于10∶75時,則作用沒有明顯的增加,而成本增加;-->故該比例更優選4~6∶75,最優選5∶75。儲存時,還可以采用無毒鋁塑復合膜的真空避光包裝。在食用該飲片時,可以將它放入水中或其他可食用溶液中,如牛奶、飲料等。同理,飲片的服用劑量,是以作為活性成分的茶黃素為計,根據具體的待防治病情、使用者的年齡和生理狀況、療程長短等因素而確定其使用有效量。故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種使茶黃素具有較佳的穩定性的茶黃素飲料。該茶黃素飲料包括上述茶黃素飲片和飲料溶液,在飲用時將該茶黃素飲片溶于飲料溶液中制得。由于茶黃素水溶液不穩定,不易儲存,故本專利技術的茶黃素飲料分成固液兩部分,將富含茶黃素的茶葉提取物先制成固體,在飲用時再將其溶于液態的飲料溶液中,較好地解決了茶黃素不穩定、不易儲存的問題。較佳地,本專利技術飲料中茶黃素的含量優選但不僅限于為0.02~0.16%(w/w)。其中含量低限0.02%的設定,是以茶黃素成人每天給藥最常規劑量為75~80mg,絕大多數人能接受的飲料攝入量為400ml/日來計算得到;當然,如僅為預防高血脂的目的或針對高飲料攝入量人群,顯然還可降低上述茶黃素含量低限。類似地,該含量的高限,是基于其口味而定的;對于大部多數人來說,茶黃素含量太高,苦澀味太強烈,難以掩蓋,會影響口味。更佳地,該飲料中茶黃素的含量為0.04~0.12%。另外,為使本專利技術茶黃素飲料在較長時間內不產生渾濁,該飲料中咖啡因的含量不超過0.006%,一般為0.001~0.0048%。較佳地,為使飲料更具有茶風味,在本專利技術的茶飲料中還可另加入其他茶葉提取物,即茶黃素含量低于10%的茶葉提取物,如富含兒茶素的茶葉提取物。其中,飲料中兒茶素的含量優選0.02~0.4%,因為含量太低則無上述功能,太高則增加苦澀味,反而影響口味;更優選的含量為0.04~0.24%。同理,為降低這些茶葉提取物中的咖啡因含量,而使飲料中總咖啡因含量小-->于0.006%,則可將富含兒茶素的茶葉提取物進一步經超濾、乙酸乙酯萃取、檸檬酸水洗滌及干燥處理。顯然,所述富含兒茶素的茶葉提取物也可以直接加入飲片中。考慮到飲片溶于溶液中,如本專利技術的飲料的飲用口味,本專利技術人對最佳的口味也做了一定的摸索。優選能夠掩蓋茶黃素及兒茶素苦澀味的甜味劑,如葡萄糖、木糖醇、甜蜜素和砂糖等,更優選砂糖。根據上述飲料中茶黃素和兒茶素的含量,該砂糖在飲料中的濃度優選5%~15%(w/w),更優選10%的濃度。另外,本專利技術人還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茶黃素飲片,其包括茶黃素含量至少為10wt%的茶葉提取物以及飲片輔料;其中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3。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茶黃素飲片,其包括茶黃素含量至少為10wt%的茶葉提取物以及飲片輔料;其中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3。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茶葉提取物中茶黃素與咖啡因含量之比至少為10∶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茶葉提取物是將茶黃素含量至少為10%的現有普通茶葉提取物水溶液,用乙酸乙酯萃取,再用檸檬酸水溶液洗滌、干燥制得。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飲片輔料包括酸源和堿源組成的崩解酸堿對,該酸源和堿源能在水中反應生成二氧化碳。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酸源選自酒石酸、富馬酸和己二酸中的一種或幾種,堿源為堿金屬的碳酸氫鹽。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茶葉提取物與酸源、堿源的重量比為1∶0.1~1∶0.1~1。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酸源為酒石酸,堿源為碳酸氫鉀,該茶葉提取物∶酒石酸∶碳酸氫鉀的重量比為1∶0.2~0.5∶0.5~0.2。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飲片中還含有抗氧化劑。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茶黃素飲片,其特征在于該氧化劑為抗壞血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劍,陳虎,周睿,金蓓文,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科寶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31[中國|上海]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